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锁阳城考古遗址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锁阳城考古遗址公园

中文名称;锁阳城考古遗址公园

建立时间;汉代

所在地;中国 甘肃

文保;全国级

锁阳城考古遗址公园原名苦峪城,锁阳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在甘肃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的戈壁滩上,始建于汉,兴于唐,其它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

锁阳城简介

原 名苦峪城,锁阳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在甘肃省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的戈壁滩上,始建于汉,兴于唐,其它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风格。城东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筑,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齐地排列于一条线上。[1]

锁阳城历史

历史地位

锁阳城在汉代是敦煌郡冥安县治所,西晋为晋昌县,隋为常乐县,唐为瓜州郡。后历经战乱,明王室闭关后遭废弃。锁阳城之名缘于清代民间,因城周围有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后人因物命名为锁阳城。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锁阳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开阔的绿洲,是酒泉郡与西域联系的纽带。周围有几十处古城古墓石窟寺庙,保存规模尤以锁阳城为最。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外城总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总面积28万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

锁阳城具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同时,也是古代沙漠化演进过程创举沧桑变化的典型标本,是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旅游景点。

1992年,赵朴初先生在锁阳城参观考察后,为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深厚文化内涵所感动,欣然提笔写下了"安西一路树荫荫,留得瓜州作别名;济润焦枯生万物,西来始识雪山尊"的佳句。

在古代河西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活动中,锁阳城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史料称"锁阳城及其周围分布的6处汉唐古城,其形制之复杂,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遗存之丰富,为国内罕见。"

于是,在旌旗猎猎、战马嘶鸣中,这座古老的城池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串串朝代更迭的印记,也记录了一幕幕风云际会背后的脉脉温情。

历史变迁

瓜州锁阳城遗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历代各民族轮番上演历史悲喜剧的大舞台。距今虽有1380余年的历史,但该城址及其周边地区是集古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汇集了古城址、古寺院、石窟寺、古墓群、古河道、古渠道、古垦区等多种文化遗存,其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和复杂丰富的内涵为国内罕见。 锁阳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晋昌故城"等,遗址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安西县,是一处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的郡城遗址。

据史料记载,锁阳城始建于汉,兴于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锁阳城在汉代是敦煌郡冥安县治所,唐为瓜州郡。后历经战乱,明王室闭关后遭废弃。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风格。城东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筑,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齐地排列于一条线上。锁阳城之名缘于城周围有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后人因物命名为锁阳城。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唐武德五年(62)设立瓜州,安史之乱后,吐蕃侵占河西一带,瓜州于大历十一年(776)陷落。后历经唐末、五代、宋初的曹氏及张氏归义军时期,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西夏占领此地,仍名瓜州。西夏亡,州废;明代更名苦峪城,宣德十年至正统六年(1411)重修;成化八年(1472)移哈密卫于此。弘治七年(1494)又有修缮。明末城废。

古代锁阳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开阔的绿洲,是酒泉郡与西域联系的纽带。周围有几十处古城、古墓、石窟、寺庙,保存规模尤以锁阳城为最。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外城总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总面积28万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有专家认为,锁阳城是"古代沙漠化演进过程创举沧桑变化的典型标本,是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旅游景点。"

历史传说

此城其所以改名为锁阳城,是因为有一段传说:唐代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一路顺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后,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在城中。唐军虽然多次冲击,仍然冲不出重围,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过去了,城中粮草快要断绝,老将程咬金杀开一条血路去长安搬救兵,薛仁贵召将士节衣缩食,并亲自带人挖草根树皮充饥,以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贵发现城周围田地里生长的一种植物和红萝卜一样,名叫锁阳,可以食用,便命令将士挖出来充饥,这里遍地都有锁阳,将士们挖吃锁阳一直坚持到程咬金救兵到来。以后为纪念锁阳解救全军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为锁阳城。

锁阳城的具体筑城年代从现有资料无从考证,但从城中发掘出的开元通宝等唐代器物和城外白塔下挖出的唐碑断定,城的始筑年代当不晚于盛唐。据文物部门考证,锁阳城就是唐代瓜州的治所晋昌县城。锁阳城遗址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他建筑物遗迹,陶片、铜币随处可见。锁阳城周围汉唐时期的古渠道分南、北、中三条主渠,东西贯通,南北相连,总长度达百余公里,其间,支渠、毛渠、斗渠及古农垦区大片弃耕地交错相连,如今仍依稀可辨。

锁阳城具有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隋唐时期的军事、农业、城市形制以及当地的生态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锁阳城周边分布的古墓葬东西绵延数十公里,现已查明的汉、唐、魏、晋时期古墓葬约四千余座,是河西地区规模最大、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古墓区之一。目前,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勘探发掘。仅从1992年被盗掘后的锁阳城唐墓出土的三彩马、驼、俑、镇墓兽及墓室画像砖、地砖等判断,其制作工艺精美绝伦,属河西地区少见。

古城遗存

锁阳城遗址所有遗存基本保持原状,均保存为历史遗迹原貌,没有太大的人为影响。[2]

城址--内城保存较好,遗存面积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的墙体占到60%以上;外城的保存状况较差,遗存面积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的墙体只占到26%;土牢的保存状况较好,遗存面积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的墙体达到100%。

塔尔寺--塔群除大塔保存较好,遗存面积保存基本完好的墙体占到85%以上,其余小塔保存的完整状况较差。建筑台基保存较好,遗存面积保存基本完好;院墙保存状况差,处于残存状况。

墓群--三片区共计1924座墓葬保存状况较好,基本完整。

古渠道及垦区--锁阳城遗址方圆20公里的范围内较完好地保存着农田灌溉系统。各种渠道堤堰星罗棋布,干渠、支渠、斗渠纵横交错,并井然有序地分布在这一片土地上。

烽燧--遗存于遗址周围的20多座古代烽燧,保存状况较好,遗存面积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的墙体达到90%。

自然环境及植被--锁阳城遗址正处于国家级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区域内既有草甸、草原、湖泊、沼泽,又有荒漠、戈壁、沙丘、雅丹。遗址和自然环境经千百年的熔融,完美而和谐。

附近景观

塔儿寺

在锁阳城城东约1公里处有一片土塔林,被当地人称为塔儿寺。

据史料记载,塔儿寺是唐、五代及宋元时瓜州地方官员及百姓进行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可见汉唐时代,这里是很热闹的。

塔儿寺现存大小塔十一座,寺门南向,东西两侧分置鼓楼及钟楼各一座、僧房数间,院墙正方形,面积10000平方米。寺院中心有大型庙宇建筑台基,其北面有一座高14。5米的大塔,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顶为覆钵式结构。塔形庄严雄浑,十分壮观。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高僧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路过瓜州,在此讲经说法半月有余。《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唐朝断碑,在寺基内,字画不甚剥落。一面逼真唐体,虽未为唐人之极佳者,而断非唐后之书,因首尾残缺,仅存中段,文义不能联贯而总系大中时复河、湟,张义潮归唐授爵,大兴屯垦、水利疏通,荷锸如云,万亿京坻,称功颂德等语。其一面,字体流入五代宋初,文义与前略相仿,似颂曹义金之语……"

由此可见锁阳城在整个河西,尤其是瓜沙地区的重要意义。

文化价值

"锁阳城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古城之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垦区等多种文化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这里的古垦区及古代水利灌溉系统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标本;其沧海桑田的沙漠化演变过程也是中国西部最典型的活标本。祁连雪峰、雅丹地貌、沙丘红柳、大漠落日与多种古文化遗迹有机结合,形成了自然的美、淳朴的美、残缺的美、悲壮的美;--它是人类古文化同大自然完美结合的一个奇迹。"

入选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文物局同意圆明园考古遗址公园等12个项目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荣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23个项目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相关视频

瓜州锁阳城遗址国家考古公园项目对接会召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