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古河道 |
中文名: 古河道 成因: 河流改道 概念: 河流他移後被廢棄的河道 類型: 埋藏古河道、裸露古河道 |
古河道是河流他移後被廢棄的河道。古河道的根本成因是河流改道。河流改道有由內因引起的﹐也有由外因引起的。外因包括構造運動使某一河段地面抬升或下沉﹐冰川﹑崩塌﹑滑波將河道堰塞﹐人工另闢河道等。[1]
成因
古河道的根本成因是河流改道。河流改道有由內因引起的,也有由外因引起的。外因包括構造運動使某一河段地面抬升或下沉,冰川、崩塌、滑波將河道堰塞,人工另闢河道等。其中構造運動可以使河流大規模改道,被廢棄的河段可能被抬高而位於現今的分水嶺上,也可能由於沉降而被後來的沉積物所埋藏。河流本身作用引起的改道多半發生在堆積作用旺盛的平原河流上。這種河流的河床逐漸淤淺,比降減小,以致洪水發生時來不及排泄而泛出河槽。泛出河槽的水流在河槽兩側大量迅速堆積泥沙,形成天然堤。久而久之,河槽及其兩岸的天然堤會高出地面,當天然堤於某處潰決後在下游沖刷出一條較深的槽道,洪水消退後,河流循新槽流去,原河道就成為被廢棄的古河道。中國黃河下游是一條善淤善徙的河流,所以在華北平原上留下無數古河道。河流作用形成的古河道也有是河流侵蝕作用引起的,如平原曲流導致洪水的裁彎取直,留下牛軛湖式古河道。長江中游荊江段兩岸就留下許多這樣的古河道。
類型
①埋藏古河道,形成於地面沉降,河床不易淤高的河流,古河道為地面物質充填埋藏。②裸露古河道,古河道裸露地表未被物質充填埋藏。包括下述3類古河道:a.條狀高地古河道,多由地上河決口改道而成;b.牛軛湖古河道,形成於彎曲型河流;c.江心洲古汊道,形成於多沙、具有江心洲的河流。 除上述類型外,還有因先行於地面沉降,後再因海平面升高而形成的古河道,最典型的為浙江省嵊泗縣境內的海底長江古河道。
尋找方法
古河道最重要的特徵是它伴生的河床相沉積,底部為卵石或粗砂層,向上過渡為沙層或粉砂層。在垂直剖面上,其顆粒大小的順序是底部粗,上部細。在縱剖面上,則上游比下游粗。尋找裸露地表的古河道可以在野外直接追索,也可以根據遙感影像判讀。尋找埋藏的古河道須借用鑽探、物探方法,從它的沉積物的分布形態和岩性來確定。
研究意義
研究古河道不但可以了解一個地區的河流地貌演變歷史,並且也是研究古地理環境的重要手段。在某些情況下,憑藉古河道研究還可以揭示新構造運動的性質和規模。研究一個地區的古河道,了解河床演變的特徵與規律,有助於對那個地區河道根治方案的制定。埋藏古河道常是地下水富集帶,如浙江省嵊泗縣境內的長江古河道,有時也是石油天然氣的儲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