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郑成功墓

郑成功墓坐落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水头镇,墓内安放郑成功、其子郑经,还有其父郑芝龙以及妻子的的灵柩。

郑成功抵台后不久即病逝,葬于现在的台南市永康区盐洲里(洲子尾)。明郑覆亡后,清廷将郑墓迁回唐山。该墓修筑于1699年康熙年间。1929年被盗,1962年、1982年两次修缮。墓体呈“山”字形,占地约997平方米。墓前有一对石刻华表,并刻有一头石狮子,左右侧有旗杆夹9对。整座墓依山之势而建,墓体三排九室为三合土。

墓碑阴刻“明石井乐斋郑公、淑慎郭氏、乔梓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茔域”。郑成功灵柩用棺椁两层,内层为朱红色漆,棺内用水银防腐,从中取出将盔、龙袍各一件,玉带一条,靴鞋一双,还有郑成功的头发等珍贵文物,现由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镇郑成功纪念馆收藏[1]

目录

人物介绍

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 1624年(天启四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过七个春秋,1630年间(崇祯三年)随从其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晋江市安海镇)郑府。

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八股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剑学射。十五岁的禀生,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宇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曰:“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

郑成功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模开发台湾。

永历十五年(1661年)十二月甘三日,率军3万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兰侵略者从我国宝岛台湾赶走。郑成功实现了他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的远大抱负。当时曾赋诗一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菇苦间关不忍离。“

收复台湾以后,他走访四社,了解民情及社会情况,在那荒凉的台湾岛上,实行“寓兵于农”之法,屯垦开荒,“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来以耕”。那时,台湾新辟土地环境十分恶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数十丈巨蟒为患,开荒任务非常艰巨,郑成功都亲率官兵,积极开发,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巩固台湾海防,坚守阵地,免于荷兰侵略者“复仇”,重占台湾。

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汗,艰苦创举。由于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台湾,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

陵墓介绍

在福建南安水头镇橄榄山麓。占地面积 998平方米。郑成功(1624~1662年)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为明末清初反抗荷兰侵略,收复和开发台湾的民族英雄。永历十五年(1661年)四月,挥师东渡,在台湾人民的支援下,于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迫使荷兰侵略者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日 (1662年6月23日)病逝,葬于台南洲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二十二日迁葬今地郑氏祖茔内。随同迁葬的有其子郑经等灵柩。墓室三合土构筑,坐东朝西,平面呈风字形,列3排,分9室,第二排中室为郑成功的墓穴。墓前有石华表1对,高14米,顶端雕坐狮;石夹板9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戊子年解元”[2]

1929年曾在墓内发现郑成功佩戴的龙纹及鸟纹玉带17块,分别为大、中、小长方形和圆桃形状,共出的还有头发、龙袍残片、布靴面等珍贵文物。坟堆前设石供案桌和花岗岩石墓碑,墓碑阴刻“明石井乐斋郑公、淑慎郭氏、乔梓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茔域”。

视频

郑成功墓 相关视频

92年泉州郑成功墓
文保探秘:郑成功陵墓

参考文献

  1. 南安郑成功纪念馆 ,罗坑山旅游网, 2018-9-25
  2. 〖福建行-15〗南安:郑成功墓,个人图书馆,2017-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