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越南戰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越南戰爭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中文網

越南戰爭(1955年-1975年),簡稱越戰;簡稱越戰;全稱越南戰爭;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1] ,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共產主義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協同南越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對抗受美国资本主義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的一場战争。其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的戰爭,影响极为深远,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最终被北越击败南越,统一越南趕走美軍收尾,综合国力随之削弱,冷战的优势逐渐为苏联占据。

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從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松执政后期,迫于国内迭起不断的反战运动、前线战事的吃紧以及同苏联长期对抗的需要,遂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不久後越南人民軍(北越軍)逐漸佔據優勢,和越共游擊隊一起,最终于1975年占领南越首都西贡,南越政权垮台,一年后南北越统一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名称

在越南国内,媒体常采用“抵美救國抗戰”的名稱,并用以区别其他越南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如:對法抗戰、對日抗戰、對蒙抗戰、對华抗戰。亦有人認為“對美抗戰”的說法有失中立性,因為此次戰爭亦牽涉到多方國際因素,而不僅僅只是越南的內戰。“越南戰爭”的說法常被西方國家所使用,而居住在越南本土的越南人則相對較少使用。至今,越南人對此次戰爭的正式名稱仍有所爭議。然而,由于戰爭的國際性,當今越南國內外的學者開始逐漸接受“越南戰爭”這個稱呼,這個名稱較為中性。另外,“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的稱呼也被很多人所使用。

背景

越南在1885年至二战前是法国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帝國占領,維希法國殖民政府仍然運作但其权力被駐越日本將領懸空。1945年二战结束前,日軍解散法屬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改建傀儡政權越南帝國,保大帝為皇帝,以及柬埔寨王國寮王國等日本傀儡。二战結束后,日本撤出中南半島,越南頓時群龙無首,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世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

因二战法國被日本人趕出越南,日本投降后,法國為重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進行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國軍隊在美國的支持下,控制西貢、河內等主要城市,但廣大農村已經落在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游擊隊手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赢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

戰事結束後,雙方開始和平談判,談判在瑞士日內瓦舉行,1954年7月21日美國、蘇聯、法國、英國、中國、北越、南越、柬埔寨、老撾九國外長,達成協議,稱為《日內瓦協定》。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統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日內瓦協定》內容重點是:法國撤出越南,並承認越南、柬埔寨、老撾為獨立國;以北緯十七度為界,分割南北越南;南北越為中立國家,不得與任何國家締結軍事同盟,不得進口軍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團國家;南北越在1956年7月以前實行普選,由普選再統一南北越。

按照1954年日内瓦會議的規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却没有举行。同時北方也沒有同意進行選舉。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没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鲜半岛一样。

後來只有法國和北越簽署這個協議。法國撤出印支三國之後,美國為了阻止北越的共產黨勢力向南越擴張,全力支持吳廷琰在南越建立反共政權,打算圍堵共產黨,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发动政变推翻保大,建立越南共和国,世稱南越,政權更動下選舉機會渺茫。面對西方國家再度來越南長期駐軍,主張趕走西方勢力的北越更獲得背後中國與蘇聯等共產勢力的支持,武裝衝突升級似乎在所難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