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贝尔格莱德号驱逐舰

贝尔格莱德号1939年4月服役,配有四门120毫米舰炮,最高航速35(每小时65公里)。以纳粹德国为首的轴心国1941年4月悍然入侵南斯拉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贝尔格莱德号在空袭受损,随后落入意大利人之手并更名塞贝尼科号

目录

简介

历史

建造概况

  1. 重定向 Template:Refnest,两门位于上层建筑舰艏,两门舰尾且均有炮盾保护[3][6][7]。舰体第二火力是舰尾遮蔽甲板两侧炮台各配一门双联装斯柯达40毫米高射炮[8],另有两门三联装550毫米鱼雷管和两挺机枪[3],贝尔格莱德号建成后可携带30枚水雷[3]火控系统由荷兰哈兹梅尔(Hazemeyer)公司提供[6]。贝尔格莱德号1936年铺设龙骨[6][9],1937年12月23日下水[3],1939年4月28日交付南斯拉夫王家海军[8]

服役

南斯拉夫

意大利

  • 意大利人修整并改装贝尔格莱德号[13]舰桥新增辅助预测器[14],加装20毫米L/65布雷达M35机炮。1941年8月,贝尔格莱德号更名“塞贝尼科号”(Sebenico)纳入义大利皇家海军,辗转意大利、爱琴海、北非航线,两年间执行上百次护航任务。[15]1941年10月18日,英国乌苏拉号潜艇HMS Ursula)在意大利兰佩杜萨岛附近击沉塞贝尼科号等舰艇保护的汽船[16]。1942年3月29日,塞贝尼科号与三艘鱼雷艇布林迪西近海护送船队,英国普罗透斯号潜艇HMS Proteus)击沉货船一艘[17]
  • 塞贝尼科号舰体中段探照灯和舰尾的辅助预测器至少保留至1942年中期。海军史学家迈克尔·惠特利(Michael J. Whitley)认为,塞贝尼科号在意大利海军服役末期很可能拆除舰尾的三联装鱼雷管加装高射炮,但具体情况无从考证。[14]

德国

  • 1943年9月义大利与盟国停战德国海军9月9日在威尼斯港俘获塞贝尼科号并更名“TA43号”(意为外国鱼雷艇43号)[18][19],“TA”代表俘虏后在德军服役的外国舰船[20]
  • 舰艇落入德军之手时已经损坏,很可能是意大利船员有意为之[21]。德军拆掉舰上一门三联装鱼雷管并加装七门37毫米高射炮,其中五门单装,两门装在双联装炮台上,另有两门单发20毫米舰炮[5]。1945年2月,TA43号加入全部由俘虏驱逐舰和鱼雷艇组成的第9鱼雷艇区舰队[20],在北亚得里亚海护航和布雷[22]。TA43至少在德军服役并保持战斗力至1945年4月1日,但基本没参与实战[23]
  • 文献对TA43号的结局说法不一。罗杰·切斯诺(Roger Chesneau)声称南斯拉夫人民军大炮1945年4月30日把的里雅斯特港的TA43号击沉,1946年6月舰体一度打捞上岸,估计是为排除航海隐患,一个月后又予凿沉[18]。大卫·布朗(David Brown)认为TA43号1945年5月1日在的里雅斯特凿沉[24]。毛里齐奥·布雷西亚(Maurizio Brescia)也称德军1945年5月1日在里雅斯特凿沉TA43号,后经打捞在1947年拆解[15]

注释

脚注

  1. Jarman 1997, p. 543.
  2. Chesneau 1980, pp. 357–358.
  3. 3.0 3.1 3.2 3.3 3.4 3.5 3.6 Chesneau 1980, p. 357.
  4. Preston,Jordan & Dent 2005, p. 99.
  5. 5.0 5.1 5.2 Lenton 1975, p. 106.
  6. 6.0 6.1 6.2 Jarman 1997, p. 738.
  7. Campbell 1985, p. 394.
  8. 8.0 8.1 8.2 Whitley 1988, p. 312.
  9. Cernuschi & O'Hara 2005, p. 99.
  10. Hoptner 1963, p. 156.
  11. Niehorster 2016.
  12. Brown 1995, p. 44.
  13. Chesneau 1980, p. 301.
  14. 14.0 14.1 Whitley 1988, p. 186.
  15. 15.0 15.1 Brescia 2012, p. 134.
  16. Rohwer & Hümmelchen 1992, p. 93.
  17. Rohwer & Hümmelchen 1992, p. 133.
  18. 18.0 18.1 Chesneau 1980, p. 358.
  19. Brown 1995, p. 94.
  20. 20.0 20.1 Mallmann Showell 1979, p. 93.
  21. Rohwer & Hümmelchen 1992, p. 231.
  22. Whitley 1988, p. 80.
  23. O'Hara 2013, p. 181.
  24. Brown 1995, p. 14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