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諾貝爾化學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諾貝爾化學獎[9] 照片來自

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項獎金之一。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在化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每年於12月10日,即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頒發。

諾貝爾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遵照諾貝爾遺囑,諾貝爾物理獎和諾貝爾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諾貝爾和平獎挪威議會選出。諾貝爾經濟學獎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


關於諾貝爾化學獎

  • 諾貝爾化學獎,至今已頒發110次,共有180人獲獎,不過女性得主百年來僅有5人。
  • 依據得獎者統計數據,有63名化學獎得主是個人得獎,23次由二人共享殊榮,三人共同獲得獎則有24次,單獨得獎的比率大約落在6成。不過有更多人同時得獎的案例嗎?在和平獎確實曾出現頒發給組織的例子,不過在化學獎等其他獎項,則嚴格遵守同年獎項得主不超過3人的規則。

一個人可以拿幾次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並不限制個人的得獎次數,歷年來共有3名化學獎得主曾兩度獲頒諾貝爾獎,不過只有英國學者桑爾(Frederick Sanger)是兩度在化學領域獲獎。另一位研究化學鍵出身的鮑林(Linus Pauling),則是因反對核彈地面試爆的倡議,在1962年跨領域拿下諾貝爾和平獎。

誰家拿下最多諾貝爾獎?

歷來的178位得主中有4名女性得主,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瑪麗.居禮(Marie Curie),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居禮夫人 。她發明可用於治療腫瘤的分離放射線技術,同時發現發現釙(Po)和鐳(Ra)兩種新元素,使她在1903年與丈夫共同拿下物理獎後,1911年又獲頒化學獎。[1]

23年後,她的長女伊函(Irène Joliot-Curie)承繼母親的研究,以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研究與夫婿共同拿下化學獎。在一個家庭中有2對夫婦獲頒諾貝爾獎,其中一人還連續獲獎2次,讓居禮一家成為拿下最多諾貝爾獎的家庭。

曾經有人拒領諾貝爾獎嗎?

化學領域目前還未出現拒領諾貝爾的案例,不過在1938、1939年,希特勒政府曾禁止該國3位得主領獎,他們分別是發現類胡蘿蔔素的化學獎得主庫恩(Richard Kuhn)、發現性賀爾蒙的布特南特(Adolf Friedrich Johann Butenandt)、發現抗菌藥物百浪多息的竇馬柯(Gerhard Johannes Paul Domagk),他們在二戰後獲補頒證書與獎章,但未獲獎金。


最新動態焦點

2019諾貝爾化學獎》97歲史上最高齡得主誕生!美、日、英「鋰離子電池之父」順利摘下桂冠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今(9)日揭曉,由有「鋰離子電池之父」之稱的美國學者古迪納夫、英國學者惠廷安與日本學者吉野彰摘下桂冠,3位科學家的得獎原因是「對鋰離子電池發展」的貢獻。

諾獎委員會形容「他們研發出全世界威力最強大的電池」,鋰離子電池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奠定了未來實現「無線、無燃料」社會的基礎,「創造出可充電的社會」,對全人類貢獻良多。

現年97歲的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機械工程系教授,如今成為史上最高齡的諾貝爾獎得主。71歲的吉野彰(Yoshino Akira)是日本化學公司旭化成的研究員,曾獲日本政府頒發紫綬褒章。來自英國的惠廷安(M. Stanley Whittingham)則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賓罕頓分校(Binghamton University),三人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合新台幣2830萬元)獎金。[2]


實驗成果無法重現!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撤回論文道歉

2018年贏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科學家阿諾德(Frances Arnold)爆出最新研究有瑕疵,無法重現論文中的實驗成果,2日她宣布撤回該篇論文並公開致歉。

阿諾德與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英國科學家溫特(Sir Gregory P. Winter)因酵素方面的研究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2019年5月她與Inha Cho和Zhi-Jun Jia,在《科學》期刊共同登出β-內醯胺類酵素合成研究(enzymatic synthesis of beta-lactams)。

但是這篇論文被指,經驗證無法得出相同實驗結果。《科學》指出,「仔細檢查第一作者的實驗筆記發現,缺少關鍵實驗所需的同期條目與原始資料」。複製成果是驗證科學實驗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項實驗成功,每次實驗理應會獲得相同的結果。

阿諾德2日推文承認錯誤並撤回論文,她表示:「雖然痛苦,但這麼做很重要,我要向大家致歉。我在倉促下交出這篇論文,沒有盡好我的職責。」[3]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2009年

美國科學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學家Ada E. Yonath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4]

2010年

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和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和鈴木章共同獲得201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三名科學家因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的卓越研究獲獎。

2011年

以色列科學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爾·舍特曼)因「發現准晶體」(the discovery of quasicrystals)而獲獎。

2012年

由於在「G蛋白偶聯受體」方面所作出的突破性貢獻,2012年的化學獎項授予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洛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萊恩·克比爾卡(Brian K. Kobilka)。

2013年

猶太裔美國理論化學家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物理學家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學化學家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因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而分享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4年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國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史蒂芬·赫爾(Stefan W. Hell)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威廉·默爾納(William E. Moerner)因「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方面的貢獻」共同分享了今年的化學獎。

2015年

瑞典科學家托馬斯·林道爾(Tomas Lindahl)、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擁有美國、土耳其國籍的科學家阿奇茲·桑卡(Aziz Sancar),因在「DNA修復的機制研究」領域做出的貢獻獲得2015諾貝爾化學獎。

2016年

法國化學家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國化學家J•弗雷澤•斯托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蘭化學家伯納德•L•費林加(Bernard L. Feringa)因「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分享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7年

瑞士科學家雅克·杜本內(Jacques Dubochet)、美國科學家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因在開發對生物分子進行高解析度結構測定的低溫電子顯微鏡方面的貢獻而分享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8年

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因「設計出酶的定向進化」"for the directed evolution of enzymes"、英國科學家格雷格·溫特和美國科學家喬治·史密斯,因 「研製出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for the phage display of peptides and antibodies"而獲獎



視頻

2019諾貝爾講了沒:今年化學誰得獎?


FOCUS/諾貝爾化學獎 鋰電池發明三學者獲殊榮


2018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出爐! 他們都做了什麼研究? | 一探啾竟 第59集 | 啾啾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