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苏东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东坡
原图链接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1]

生平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著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2]


相关人物

,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他的散文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参考来源

  1. 苏轼简介. 读古诗词网. 2017-11-13 [2018-12-21] (中文(简体)‎). 
  2. 诗人苏轼的生平. 每日头条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