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葛拉兹诺夫

葛拉兹诺夫


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Глазунов,1865年8月10日- 1936年3月21日),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师和指挥家。师承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也深受当时俄国音乐家巴拉基列夫、包罗定、柴可夫斯基等人的影响。他曾学习过很多乐器,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小号、长号、法国号、单簧管,以及各种打击乐器,其作品反映出他对这些乐器的特性和演奏技巧的深度了解。葛拉兹诺夫的作品横跨歌剧以外的所有领域, 其中尤以管弦乐作品最为出色,旋律优美,配器色彩非常丰富[1]

1906年至1917年间担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后参与重组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和后来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并继续担任院长直至1930年。1928年,格拉祖诺夫离开苏联,前往欧洲美国游历,最后定居在巴黎

格拉祖诺夫担任院长期间最著名的学生是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葛拉兹诺夫晚年旅居巴黎时,常常听到萨克斯风的演奏,灵感涌现的他便于1934年创作了这首《降E大调萨克斯风协奏曲》(Concerto in E flat for Alto Saxophone and String Orchestra, Op.109),题献给当时最出色的萨克斯风演奏家席格.拉歇尔(Sigrud Rascher),隔年由拉歇尔首演。

目录

简介

俄国作曲家,生于圣彼得堡,卒于巴黎。他生长在一个充满音乐气氛的家庭,父亲为业馀小提琴家,母亲为钢琴家,童年时就常到圣彼得堡大学旁听,随名师艾勒诺夫斯基(Elenovsky)和巴拉基雷夫(M. A. Balakirev, 1837-1910)学习钢琴与作曲理论。1879年他发表第一首交响乐,由巴拉基雷夫指挥演出,李姆斯基-柯萨可夫(N. Rimsky-Korsakov, 1844-1908)对葛拉祖诺夫的作品极为赞赏,收他为门徒,除了作曲外还授与他管弦乐法,并影响到他后来的芭蕾音乐配器特色。1884年他随巴拉基雷夫到西方访问,会晤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1885年他在巴黎世界博览会指挥自己的第二交响曲,得到世界级的认许及声誉,1905年任圣彼得堡学院院长。葛拉祖诺夫的芭蕾音乐一方面继承柴科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1840-1893)的优雅旋律风格。另一方面又吸收李姆斯基-柯萨可夫的配器专长,尤其是对弦乐器的感觉掌握与表现尤为突出。他一生创作了三部芭蕾,其它音乐作品也受到编舞家喜爱。他的三部芭蕾都是与古典芭蕾大师裴堤帕(M. Petipa, 1818-1910)合作;《雷蒙达》(Raymonda, 1898)是三幕芭蕾剧,剧中应用了很多匈牙利民谣为旋律主题,不但适合舞蹈,同时还展示出他那丰富多彩的配器特色及作曲技巧。《季节》(The Seasons, 1900)为一幕芭蕾。他再次应用出色的旋律和配器技巧,表现出富有对比的四季景色 ── 冬天的萧瑟,春天的生机与喜悦,夏天的佣倦和秋天收获季节之狂欢。《俄国士兵》(Les Russes D`Amour, 1900),这部芭蕾在西方很少上演,音乐也是以旋律,节奏及配器出众。葛拉祖诺夫虽然被苏联选为代表国家人民的艺术家,但他只为音乐而音乐,对政治并没有很大的兴趣,1905年他从圣彼得堡音乐教授升为主任后,全力专注于教学,训练了很多极为优秀的新一代俄国作曲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萧斯塔可维契(M. Shostakovich, 1938-)。其它与舞蹈有关的作品:《史汀卡.拿兴》(Stenka. Razin, 1855),编舞佛金(M. Fokine, 1915)。《芭蕾景色》(Scenes de Ballet, 1894),编舞沙普(T. Tharp, 1984)。《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 1904),编舞巴兰钦(G. Balanchine, 1924)。《葛萨尔达斯》(Gzardas, 1909),编舞高尔斯基(A. Gorsky, 1909)。《狄尔维奇斯》(Derviches),编舞波林(J. Börlin, 1920)[2]

芭蕾舞曲《四季》、《芭蕾情景》

史特拉汶斯基曾说“葛拉兹诺夫是俄国交响音乐艺术最了不起的大师。”[3]他的音乐结构曾被拿来与布拉姆斯相比,管弦配器足以与华格纳相比拟,而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音乐中又可以找到与他的音乐内涵一样的力量与灿丽音色。《四季》是一出神话芭蕾,是葛拉兹诺夫与编舞家佩提芭(MariusPetipa)合作所写,藉著音乐与舞縚描绘出大自然的四季景象。《芭蕾情景》则并非为舞蹈而作,可以说是一首有八个乐章的标题式管弦组曲。

视频

Concerto in Eb Major - Alexander Glazunov (Otis Murphy, 2012)

这是一首单乐章的协奏曲,在结构上仍遵循古典乐派协奏曲形式创作,分为中庸的快板、行板与快板三个乐段。作品中可见李斯特华格纳的影子,可说是最经典的萨克斯风后浪漫派作品。虽没有太多炫技的段落,但作曲家在乐谱上对速度、表情术语标示地非常详尽,演奏时最大的挑战之处,便在于对音色及旋律线的掌握,以表现出此曲丰富的色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