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菲律宾的巴洛克教堂

菲律宾的巴洛克教堂

图片来自pinterest

菲律宾的巴洛克教堂Baroque Churches of the Philippines)为菲律宾菲律宾历史(西元1565-1898年)兴建的四座天主教教堂之集合,包含位于吕宋岛圣奥古斯丁圣母无染原罪教堂、圣母升天教堂 (圣玛利亚)、圣奥古斯丁教堂 (抱威),以及位于班乃岛的比利亚努埃瓦的圣托马斯教堂。1993年“菲律宾的巴洛克教堂”获得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成为菲律宾第1个文化遗产

目录

简介

历史背景

有多样的因素使得菲律宾的建筑,特别是教堂建筑中呈现巴洛克艺术的元素。在西班牙超过300年的殖民时期(西元1565-1898年),西班牙传教士在菲律宾不仅传播他们的宗教信仰,并且带来它们的建筑概念。西班牙人希望建立可长可久的教堂以证明天主的力量,认为原本菲律宾当地的建筑结构,并不适合来建造礼拜场所。

由于大多数西班牙传教士没有建筑工程方面的背景,因此邀请菲律宾人与当地的中国移民一起参与教堂设计与建设。于是,在菲律宾的天主教教堂融合了西班牙与亚洲的设计风格,采用因地制宜的建材,并考量火灾与地震等自然灾害而产生防灾需求,构成菲律宾独特的“地震巴洛克|”(Earthquake Baroque)设计风格。

这四座菲律宾的巴洛克式教堂,因其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对菲律宾后来建筑设计的影响,而被列为世界遗产。教堂表现出某些“堡垒巴洛克式”(Fortress Baroque)的特征,如厚实的墙壁和高耸的外墙,以保护免受盗匪和自然灾害的侵害。这四座教堂在精美的肖像画和介绍基督生平故事的绘画中,将西班牙传统天主教的价值观与岛屿元素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堂墙壁上的纹路装饰,以当地盛产的棕榈之叶片为图案,以及穿著当地传统服装的主保圣人,出现在壁画中描绘圣经故事的场景。

另外,繁复的装饰图案反映了菲律宾人对美学的态度,即留白恐惧,或称为对空旷空间的恐惧。教堂的装饰明显是要将所有的空白填满,使用包括西方世界及传统的菲律宾元素。

圣奥古斯丁圣母无染原罪教堂

圣奥古斯丁圣母无染原罪教堂(Church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San Agustín)又称圣奥斯定堂,位于马尼拉王城区,为菲律宾现存最古老的石造教堂建筑,也是远东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会

圣奥斯定堂最早于1571年西班牙征服马尼拉后不久建造,为吕宋岛的第一座教堂。隶属于{圣奥古斯丁修道会,为菲律宾第一个传播福音之处。最先教堂由木材与棕榈叶搭建,但两度毁于大火。1586年开始兴建由石材砌成之教堂和修道院,于1604年完工,1607年启用。

教堂内装饰华丽,包含祭坛、讲坛与唱诗班席位。教堂还融入东方文化的元素,在建筑物入口的两侧各有两座石狮子。圣奥斯定堂的拱廊、石块上的浮雕,以及教堂内部的天花板和墙壁上的绘画、回廊和中庭花园均为其特色。石造的桶形拱顶、圆顶,以及拱形前庭的样式在菲律宾无其他建筑有此风格,其采用当地植物形状的装饰。教堂内部装饰的艺术品年代可追溯至19世纪,包括义大利画家切萨雷·阿尔贝罗尼与乔凡尼·迪贝拉的错视画,但其覆盖住较早绘制的蛋彩画壁画。另外教堂内有18世纪管风琴、19世纪的水晶吊灯。

这座教堂是王城区中唯一在1945年马尼拉战役后幸存下来的建筑。侧边的小圣堂中安葬西班牙人米格尔·洛佩斯·德莱加斯皮,他是马尼拉城的创建者。

圣母升天教堂(圣玛利亚市)

圣母升天教堂 (圣玛利亚)(Church of Nuestra Señora de la Asunción, Santa Maria)俗称圣玛利亚教堂(Santa Maria Church),位于南伊罗戈省的圣玛丽亚市,约建造于1765年。与菲律宾常见位于城镇中心之教堂的不同处,圣玛利亚教堂与其修道院在一座被城墙包围的小山上,像座城堡般居高临下,俯瞰全城。1896年菲律宾革命期间,圣玛利亚教堂被作为要塞使用,为当地民众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据点。

教堂中殿的位置平行于教堂的外墙,巨大的外墙内为一座长矩形的建筑,教堂为砖造,其建于坚固的木平台上,以防止受到地震破坏。墙壁上无装饰,但其有坚固的支柱与有华丽雕饰的侧门。教堂外有一座八角形五层钟塔,建于1810年,其结构类似中式佛塔。教堂对面还设有修道院。

圣奥古斯丁教堂(抱威市)

圣奥古斯丁教堂 (抱威)(Church of San Agustín, Paoay)俗称抱威教堂(Paoay Church),位于北伊罗戈省的抱威市,由1694年开始建造,在1702年~1710年之间完成。抱威教堂为地震巴洛克式建筑挑战自然环境的重要建筑范例,其融合了哥德式、巴洛克式和东方设计三种建筑风格。教堂中殿两边与后方共有24根的石柱做支撑,石柱厚约1.67公尺。这些石柱皆以涡卷形装饰,顶端并有小尖塔作为装饰,两边侧墙都有如抱鼓石之凸出设计,目的为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以作为防震之用。

教堂的外墙是由珊瑚石和砖砌而成,并由用甘蔗汁,芒果叶和稻草等材料制成的砂浆作为黏著剂。墙上装饰有玫瑰花和其他花卉图案,其风格常见于爪哇神庙。与外墙华丽的装饰相比,内部显得空旷而庄重。教堂的内部屋顶最初有粉刷,但如今只显示在天花板上曾有有装饰图案。

采用珊瑚石为材料的巨大钟楼,于教堂建成后约半个世纪建造的,它与教堂保持一定距离,以防止当地震时可能造成的破坏。钟楼下层宽大、往上逐渐缩小的结构凸显出了东方风格,这样的结构设计常见于东方的宝塔。在菲律宾革命与二战期间,这座钟楼被作为驻军的哨所。

比利亚努埃瓦的圣托马斯教堂

比利亚努埃瓦的圣托马斯教堂(Church of Santo Tomás de Villanueva)俗称米亚高教堂(Miagao Church),位于伊洛伊洛省的米亚高市。该教堂建于1787年~1797年之间,也被称作是米亚高堡垒,其位于米亚高市的最高点,为作战时的防御要塞。米亚高教堂为菲律宾要塞巴洛克式建筑的著名案例。

教堂正面外墙上有华丽的装饰,上有圣克里斯多福的塑像,圣克里斯多福身上穿着菲律宾当地传统服饰,背上背著化身为儿童的耶稣,手握在椰子树上作为支撑。中堂两侧各有一座钟楼,造型并不一致,分别由不同的司铎在不同时期所设计。教堂内推测在18世纪时有一座祭坛,当时因失火而毁坏,1982年时依原样式重建。祭坛上有巴洛克风格的装饰,中间为十字架,左右侧为比利亚努埃瓦的圣托马斯与圣若瑟

世界遗产登录

1993年7月至8月,第1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哥伦比亚卡塔赫纳召开,由菲律宾申报的项目“菲律宾的巴洛克教堂”经大会通过,成为菲律宾第1个文化遗产,“菲律宾的巴洛克教堂”包含圣奥古斯丁圣母无染原罪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圣玛利亚市)、圣奥古斯丁教堂(抱威市),以及比利亚努埃瓦的圣托马斯教堂四个项目。在2013年,圣奥古斯丁圣母无染原罪教堂的缓冲范围有做小幅度变更,世界遗产编号由677改为677bi。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