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茶筅」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茶筅(日语:ちゃせんChasen),又名茶刷,《茶具图赞》名之竺副帅,由一截竹筒经精细切割制成,形如竹刷,用以在点茶过…”)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1: 行 1:
茶筅 (日语:ちゃせんChasen),又名茶刷,《茶具 赞》名之竺副帅,由一截竹筒经精细切割制成,形如竹刷,用以在点茶过程中搅拌茶汤,使末茶和水均匀混合,并产生一层沫饽。 茶筅 在宋代时发明,于北宋中期取代茶匙。随着点茶法传播至日本、朝鲜、琉球,茶筅亦同时传入这些地区。在中国,于明代之后弃用点茶法而不再被使用,现今多见于日本,并被改进。。琉球茶道以及那霸 泡泡茶也有使用。
+
[[File: 茶筅.jpg|350px|缩略 |右|<big> 茶筅</big>[http://s1.sinaimg.cn/mw690/001xpnXozy74gPFXEmQ80&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7dfe60102whqw.html 来自 新浪博客  图片]]]
  
现今 本的 筅多以种植三年的 子为原材料 。在日本,茶筅 上部的长条被称为“穗” 根据 上部竹条(穗)的根数也有所不同 一般薄 需要穗数更多 的茶 筅进行击拂,浓茶则相反
+
'''茶筅'''( 语:ちゃせんChasen),又名茶刷,《[[ 具图赞]]》名之竺副帅,由一截 筒经精细切割 成,形如竹刷,用以在点茶过程中搅拌茶汤,使末茶和水均匀混合,并产生一层沫饽 茶筅 宋代时发明,于北宋中期取代茶匙。随着点茶法传播至 日本 、朝鲜、琉球 ,茶筅 亦同时传入这些地区 在中国,于明代之后弃用点 法而 再被使用,现今多见于[[日本]] 并被改进。 琉球 道以及那霸 泡泡 也有使用
  
 又指清洁茶具的竹器。
+
现今日本的茶筅多以种植三年的[[竹子]]为原材料制作。在日本,茶筅上部的长条被称为“穗”。根据茶类不同,上部竹条(穗)的根数也有所不同。一般薄茶需要穗数更多的茶筅进行击拂,浓茶则相反<ref>[https://www.sohu.com/a/147371280_99901865 “茶筅” 一个烹茶的工具为何这么复杂?],搜狐,2017-06-09</ref>。
 +
 
 +
 又指清洁茶具的[[ 竹器]]
  
 
==历史==
 
==历史==
  
 末茶点饮法是宋代主流的食茶方式,用于点茶的茶筅在北宋被发明,并在中期取代茶匙。相较于茶匙,以茶筅击拂茶汤可以获得较好的点茶效果,使茶汤出现当时文人推崇的一层白色汤花,并保持较长的停留时间(“咬盏”)。
+
 末茶点饮法是宋代主流的食茶方式,用于点茶的茶筅在北宋被发明,并在中期取代茶匙。相较于茶匙,以茶筅击拂茶汤可以获得较好的点茶效果,使茶汤出现当时文人推崇的一层[[ 白色]] 汤花,并保持较长的停留时间(“咬盏”)。
  
 随着泡茶法的流行,明代开始,茶筅在中国也不再被使用,在日本随着茶道流传至今。
+
 随着泡茶法的流行,明代开始,茶筅在[[ 中国]] 也不再被使用,在日本随着[[ 茶道]] 流传至今。
  
 
==用途==
 
==用途==
行 16: 行 18:
 
{{cquote|1=點茶不一,調膏繼刻,以湯註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面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復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註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br />第二湯自茶面註之,周回一線。急註急上,茶面不動,擊指既力,色澤慚開,珠璣磊落。<br />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同環旋復,表裏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br />四湯尚嗇。筅欲轉稍寬而勿速,其清真華彩,既已煥發,雲霧漸生。<br />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浚靄,結凝雪。茶色盡矣。<br />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結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br />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回旋而不動,謂之咬盞。|2=趙佶《[[大觀茶論]]》}}
 
{{cquote|1=點茶不一,調膏繼刻,以湯註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面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復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註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br />第二湯自茶面註之,周回一線。急註急上,茶面不動,擊指既力,色澤慚開,珠璣磊落。<br />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同環旋復,表裏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br />四湯尚嗇。筅欲轉稍寬而勿速,其清真華彩,既已煥發,雲霧漸生。<br />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浚靄,結凝雪。茶色盡矣。<br />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結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br />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回旋而不動,謂之咬盞。|2=趙佶《[[大觀茶論]]》}}
  
[[點茶]]的步驟是:先將[[末茶]]置於茶碗中,夾少量開水“調膏”;再一邊注入水、一邊以茶筅“擊拂”。宋徽宗認爲要注湯、擊拂七次。擊拂是指用茶筅將末茶和水攪拌均勻,使茶湯表面呈現一層白色的湯花。
+
[[點茶]]的步驟是:先將[[末茶]]置於茶碗中,夾少量開水“調膏”;再一邊注入水、一邊以茶筅“擊拂”。宋徽宗認爲要注湯、擊拂七次。擊拂是指用茶筅將末茶和水攪拌均勻,使茶湯表面呈現一層白色的湯花<ref> [https://www.sohu.com/a/251422164_726016 抹茶--茶筅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搜狐,2018-09-01</ref>
 +
 
 +
==视频==
 +
===<center> 茶筅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茶艺考试视频 茶筅</center>
 +
<center>{{#iDisplay:r0744ifpmn7|560|390|qq}}</center>
 +
 
 +
<center>茶筅去拂 — 荼蘼荈语</center>
 +
<center>{{#iDisplay:m0332za74us|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
[[Category:974 茶藝;茶道]]

於 2020年4月24日 (五) 13:44 的最新修訂

茶筅(日語:ちゃせんChasen),又名茶刷,《茶具圖贊》名之竺副帥,由一截竹筒經精細切割製成,形如竹刷,用以在點茶過程中攪拌茶湯,使末茶和水均勻混合,並產生一層沫餑。茶筅在宋代時發明,於北宋中期取代茶匙。隨着點茶法傳播至日本、朝鮮、琉球,茶筅亦同時傳入這些地區。在中國,於明代之後棄用點茶法而不再被使用,現今多見於日本,並被改進。。琉球茶道以及那霸的泡泡茶也有使用。

現今日本的茶筅多以種植三年的竹子為原材料製作。在日本,茶筅上部的長條被稱為「穗」。根據茶類不同,上部竹條(穗)的根數也有所不同。一般薄茶需要穗數更多的茶筅進行擊拂,濃茶則相反[1]

又指清潔茶具的竹器

歷史

末茶點飲法是宋代主流的食茶方式,用於點茶的茶筅在北宋被發明,並在中期取代茶匙。相較於茶匙,以茶筅擊拂茶湯可以獲得較好的點茶效果,使茶湯出現當時文人推崇的一層白色湯花,並保持較長的停留時間(「咬盞」)。

隨着泡茶法的流行,明代開始,茶筅在中國也不再被使用,在日本隨着茶道流傳至今。

用途

點茶的步驟是:先將末茶置於茶碗中,夾少量開水「調膏」;再一邊注入水、一邊以茶筅「擊拂」。宋徽宗認爲要注湯、擊拂七次。擊拂是指用茶筅將末茶和水攪拌均勻,使茶湯表面呈現一層白色的湯花[2]

視頻

茶筅 相關視頻

茶藝考試視頻 茶筅
茶筅去拂 — 荼蘼荈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