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茶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茶筅(日語:ちゃせんChasen),又名茶刷,《茶具圖贊》名之竺副帥,由一截竹筒經精細切割製成,形如竹刷,用以在點茶過程中攪拌茶湯,使末茶和水均勻混合,並產生一層沫餑。茶筅在宋代時發明,於北宋中期取代茶匙。隨着點茶法傳播至日本、朝鮮、琉球,茶筅亦同時傳入這些地區。在中國,於明代之後棄用點茶法而不再被使用,現今多見於日本,並被改進。。琉球茶道以及那霸的泡泡茶也有使用。

現今日本的茶筅多以種植三年的竹子為原材料製作。在日本,茶筅上部的長條被稱為「穗」。根據茶類不同,上部竹條(穗)的根數也有所不同。一般薄茶需要穗數更多的茶筅進行擊拂,濃茶則相反[1]

又指清潔茶具的竹器

歷史

末茶點飲法是宋代主流的食茶方式,用於點茶的茶筅在北宋被發明,並在中期取代茶匙。相較於茶匙,以茶筅擊拂茶湯可以獲得較好的點茶效果,使茶湯出現當時文人推崇的一層白色湯花,並保持較長的停留時間(「咬盞」)。

隨着泡茶法的流行,明代開始,茶筅在中國也不再被使用,在日本隨着茶道流傳至今。

用途

點茶的步驟是:先將末茶置於茶碗中,夾少量開水「調膏」;再一邊注入水、一邊以茶筅「擊拂」。宋徽宗認爲要注湯、擊拂七次。擊拂是指用茶筅將末茶和水攪拌均勻,使茶湯表面呈現一層白色的湯花[2]

視頻

茶筅 相關視頻

茶藝考試視頻 茶筅
茶筅去拂 — 荼蘼荈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