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文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外文名: Bourgeois revolution of Britain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双方代表: 克伦威尔、查理一世

革命主力: 农民、手工业者与城市贫民

开始标志: 1640年长期议会的召开

结束标志: 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

导火索: 苏格兰人民起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88年议会反对派发动宫廷政变(又称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1689年颁布文献《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了议会君主立宪制。


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随着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原始的资本积累,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新贵族形成,他们同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但17世纪时,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统治,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宗教专制政策也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1]


目录

背景

1485-1603年期间,在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铎(即亨利七世)开创的都铎王朝的统治下,英国君主专制取得了长足发展,英国冲破了 中世纪基督教体系的束缚,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信仰新教的民族国家。这一时期,专制君主制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英国的进步与发展。不过,尽管完成了宗教改革,形成了民族共同意识,但是此时的英国仍然存在一些基本的矛盾未能解决:因宗教改革而产生的国教与清教的矛盾,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新君主专制与议会自由传统的矛盾。这实际上为英国在17世纪长时期的动荡不安埋下了伏笔。


15世纪至17世纪初期,英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另一个显着的特征是,由于羊毛价格的上涨,在英格兰许多地区出现了被称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剥夺了大量农民的土地,大部分的土地变成了牧场,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只得投入其他产业,进而为工商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国内市场扩大了,财富也随之增加了,新的资本主义农业逐渐产生并且随之出现了一个不断壮大的农业资产阶级。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富裕阶层和新贵族的势力。事实上,在15-16世纪,新君主 专制的出现以及发展曾经为英国新教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相对弱小,君主专制能够保护国内新经济的平稳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能够借助君主的力量抗衡旧的封建贵族势力并壮大自身的力量,双方有共同的利益。而到了17世纪初期,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之后,原先在为专制统治而服务的贵族所代表的议会逐渐重视自身的自由传统,不再将君主视为自己的代表和保护人,双方的矛盾愈发明显。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在英格兰爱尔兰的统治。詹姆士一世登台便鼓吹“君权神授”的说法,声称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他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议会;他不关心英国的海上贸易,不重视建设海军;这些政策大大阻碍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查理一世继位后,大肆搜刮钱财,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此时的英国,一方面王室生活极度腐化,挥霍无度,国家处在无序之中;另一方面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反对压迫的农民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随之逐渐蓬勃兴起,越演越烈。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原因

1.英国经济的发展,富裕阶层、新贵族的成长,使他们要求政治上当权,经济上发展市场经济。

2.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发展,激化了一些新生的社会矛盾

3.英国民族国家发展期间出现的国教与新教之间、君主专制与议会传统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并且日益尖锐。


客观原因


1.专制统治阻碍发展。

2.新贵族和富裕阶层势力的壮大。

3.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动摇了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4.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


特点

1 宗教旗帜鲜明。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内战期间王党与议会阵营之间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双方的阶级构成,而在于双方的宗教信仰。总的来说,信仰清教者支持议会,信仰国教者则支持国王。

2 传统观点认为,在第一次内战期间,英国资产者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共同反对英国君主专制。不过,在内战过程中,无论是王党还是议会,双方的支持者中均有资产者、商人、工匠和农民等,支持谁取决于英国地方乡绅的态度,而阶级分化相比宗教分野并不显著,因此对于革命的阶级性这一观点仍有待商榷。

3 革命曲折反复,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和艰巨性。

4 开辟了革命的新时代。


英国内战共有两次,第一次内战(1642~1646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642年到1644年夏,军事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国王手中,议会当时主要处于防守地位。第二阶段从1644年夏到1646年,军事主动权完全转到议会手中。


1642年8月,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城堡升起国王的军旗,宣布讨伐议会,发动内战。10月23日,发生了厄其山战役,议会军司令埃塞克斯伯 爵放弃了彻底打击王军的机会,使国王能够在距离伦敦只有50英里的牛津,建立大本营。1643年夏季,议会军一再失利。


1643年秋,国王派军队从三方面向伦敦进攻,伦敦的安全受到威胁。8月初,由手工业者、帮工、学徒组成的伦敦民团奋起出击,附近农民武装也来支援,这才减轻了对伦敦的压力,挽回了局势。1643年10月11日,克伦威尔所率领的由自耕农组成的骑兵在温斯比附近获得了重大胜利。


1644年7月2日,发生了内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马斯顿荒原战役克伦威尔所率的议会军取得了辉煌胜利,但是南方和西方的议会军却遭到了惨败。议会不得不通过彻底改组军队的计划,规定建立统一的正规的“新模范军”,由国家供养,实行统一指挥。“新模范军”是由各郡招募的人组成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它在1645年6月14日纳西比附近的一次战役中,一举击溃王军。王军损失了全部大炮和辎重,被俘5000名。国王只身逃跑,并于1646年5 月5日向苏格兰投降。


1647年1月,议会以40万英镑的代价把查理一世买回软禁起来。1647年11月,查理一世逃往怀特岛,胁迫郡长叛变未遂被拘。他和苏格兰 倾向王党的右翼秘密勾结,并煽动各地王党叛乱。


1648年春发生第二次内战,3月到5月,王党在伦敦、威尔士、肯特郡等地制造暴动,苏格兰军也从北部入侵。军事行动是在三个孤立的地区:东南部、西部(包括威尔士)和北部展开的。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镇压了东部、西部的叛乱以后,向北挺进,迎击苏格兰的军队。1648年8月17日,克伦威尔在浓雾的掩护下从侧翼进攻苏格兰军。苏格兰军惨败。1万人被俘,其余向北逃跑。到8月底,第二次内战实际上已经结束。


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人民与资产阶级政策。但是,克伦威尔去世后不久,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复辟。查理二世及其继承者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使得人人自危,怨声载道。


1688年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时间过程

1640-1642年

议会斗争:下议会要求限制王权,英国革命开始


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议会同国王进行抗争,起草了《大抗议书》,抨击查理一世暴政,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查理一世拒绝接受《大抗议书》,最终和议会决裂。


1642-1649年

内战: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1643年,克伦威尔前往英格兰东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7),纳西比战役(1645)等战役中屡次击溃王党军。内战结束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


1649-1653年

英吉利共和国成立。


1653-1659年

克伦威尔独裁时期


1653年4月30日,克伦威尔发动政变,解散议会。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1649年占)的“护国主”, 英吉利共和国时代结束,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国政体时期开始。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


1660-1689年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二世)复辟,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死后,弟弟詹姆士二世继位,他推行反动政策,实行血腥报复。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后来的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这次政变没有流血而获得成功,因此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结果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革命的结束。


1689年的《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意义影响

英国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内阁制”,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制。


意义

1.英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民主制度对专制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2.英国革命揭开了欧洲和北美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3.英国革命后,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和成为工业强国创造了 前提。

4.英国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起来。

5.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英国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确定并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原则。

6. 英国革命没有根本解决政治经济制度落后性,反而与旧贵族联合镇压英国人民起义。


影响

英国革命极大促进欧洲各国反专制势力,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对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也使一些封建专制的国家陷入害怕和担忧。但是英国革命毕竟是不彻底革命,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彻底铲除旧的毒瘤。但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权利法案》(全名:《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


……灵俗两界贵族与众议员等……宣告: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以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8.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0.不应要求过多之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11.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让与及对罚金没收财产所作的一切承诺,皆属非法而无效。

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彼等(即灵俗两界贵族与众议员等)并主张、要求与坚持上开各条为彼等无可置疑之权利与自由;凡上开各条中有损人民之任何宣告、判决、行为或诉讼程序,今后断不应据之以为结论或先例。


《大抗议书》


⒈列举查理一世滥用王权的行为,谴责暴政,反对专制。

⒉批判反动的宗教政策,痛斥高官的不法行为。

⒊谴责君主对议会权力和人民自由的漠视和损害。

⒋严厉抨击苛捐杂税

⒌要求工商业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


相关人物

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1599—1658),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出生于亨丁顿郡的新贵族家庭,17岁进入剑桥大学,后在伦敦学习法律。


1628、1640年,他两次当选为议会议员,在1640年的新议会中,他参加起草了《大抗议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保护人民利益。


1642年,查理一世掀起内战后,克伦威尔一直站在议会方面,以自己组织的“铁骑军”屡建战功。


1645年,议会通过《新军法案》,授权克伦威尔改组军队,他便以“铁骑军”为基础组成英国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即“新模范军”。新军总司令名义上是费尔法克斯,但实际上克伦威尔掌握全权。


1645年6月的纳西比战役,克伦威尔指挥新模范军取得了第一次内战的胜利。


1648年春,王军发动第二次内战。8月,克伦威尔率领新军击溃了王军。9月,又俘获国王查理一世。


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压力下,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死国王。5月,宣布英国为共和国。克伦威尔为了巩固有钱阶层的专政,对内他一方面击退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一方面又镇压了民主派平等派和无地、少地农民的掘地派运动。在国外,他把侵略矛头指向爱尔兰,同时兼并苏格兰。


1649年8月,他率军镇压爱尔兰人民起义。爱尔兰1/3的人口被剿灭,2/3的土地被侵占,克伦威尔本人、高级军官和土地投机者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地主。


1652至1654年,克伦威尔又打败海上劲敌荷兰,使英国控制了海外贸易,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实行军事独裁,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成了英国的无冕之王,共和国名存实亡。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王党分子也趁机活动。


1658年9月,克伦威尔在危机四伏中病逝。其子理查·克伦威尔继任护国主。


插图《克伦威尔在战场上》反映了克伦威尔议会军队在纳西比战场上击败国王军队的情景,画中骑在白马上的将军正是克伦威尔。


查理二世


查理二世(1630—1685),查理一世之子,1646年逃亡国外。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王党分子拥护他为国王,以他的名字为号召,进行复辟活动。克伦威尔死后,经与英国议会协议后,于1660年4月4日发表《布雷达宣言》。宣言保证大赦政治犯、保障宗教自由并保持在革命期间所获得的财产的所有权。答应同议会共同管理国家。国王不设常备军,只有王宫卫队和驻在苏格兰、爱尔兰各据点的人数较少的部队。王室土地在革命时期已被拍卖,在财政方面完全依靠议会,议会在所谓王室费项目下规定一定的款项来维持国王及其宫廷的开支。


同年5月8日,议会通过决议,宣布查理二世为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于5月29日进入伦敦,登上王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刚复辟时,他表 面上遵守宣言,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以稳定局势。不久即露出狰狞面目,全面恢复专制统治。利用国教迫害清教徒,逮捕、杀害反对君主封建政权的人,对曾签署查理一世死刑的人一个不赦,没来得及逃走的28人全部逮捕,其中13人处以绞刑,15人终身监禁。甚至连已死的人也不饶过,把克伦威尔等人的尸体从坟墓中掘出,施以绞刑,枭首示众。由国库开支收购国王与教会在革命时期所损失的土地。在位期间曾两次发动对荷兰的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并联合信仰天主教的法国,答应在英国恢复天主教。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其推行的政策强烈不满。


詹姆士二世


詹姆士二世(1633-1701),查理二世之弟,继位前为约克公爵。英国革命战争期间于1648年逃往欧洲大陆,在法国和西班牙军队中服役 。1660年复辟后回英国。1685年查理二世死后继位。他降低对法国商品的关税率,接受法国经济援助,积极在英国恢复天主教会及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1687年,颁布《信仰自由宣言》,废除反天主教的法律,允许天主教徒担任文武官员。这不仅引起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满,而且也引起了过去曾并吞过天主教地产的封建贵族和国教教士的不满,后来在1688年政变中逃往法国。1688年政变


詹姆士二世上台后,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引起了英国国教会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对。1688年6月,詹姆士二世得了一 个儿子,这样,他那位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就失去了将来继承王位的希望,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本来曾经寄希望于玛丽继位后能改变现状,詹姆士得子使他们的希望破灭,为了防止天主教徒将来可能继承王位,他们决定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英国议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的7位领袖人物出面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伦治亲王威廉(1650—1702)来英国,以保护英国的宗教、 自由和财产。威廉生于尼德兰,信奉新教。22岁任尼德兰执政。5年后娶詹姆士二世(当时为约克公爵)之女玛丽为妻。接到邀请后,威廉 在9月30日即发表声明,要求恢复他的妻子玛丽英国王位继承权。


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领一支1.5万人的军队和600艘舰船在英国西南海港托尔贝登陆,向伦敦挺进。消息传到伦敦,引起一片混乱,英国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甚至国王的部分大臣和军队都表示支持威廉。詹姆士二世众叛亲离,仓皇出逃,中途被截。后经威廉同意,逃亡法国。1688年12月18日威廉进入伦敦。1689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上,宣布詹姆士二世逊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管理英国, 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这次政变也称“光荣革命”“不流血的革命”。同时,议会也向威廉提出了一个《权利宣言》,对詹姆士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进行了谴责,指出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国王也不能同天主教徒结婚等等。威廉接受了这个宣言,当年10月,该宣言经议会批准定为法律,这就是《权利法案》。威廉在位期间,保障议会权利;采取保护关税政策,鼓励国内工农业发展;将爱尔兰变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与法国进行竞争。光荣革命以后,因为国王威廉来自英国以外,又不懂英语,很多事情需要议会的帮助,加上《权利法案》的限制,王权受到制约,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起来。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