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湾制糖株式会社

台湾制糖株式会社
图片来自三民书局

台湾制糖株式会社[1] [2] ,(简称台糖)是台湾日治时期三井财阀创立的制糖会社。

目录

简介

台湾制糖株式会社,建造了台湾第一座新式糖厂桥头糖厂(桥仔头工场),可说是台湾新式制糖业的始祖,其旗下阿缑工场曾因高产能被誉为“台湾糖业的新高山”。

日治末期时掌握曾文溪以南所有的制糖所与原料区。

二战后,台湾制糖在台湾的资产与大日本制糖明治制糖盐水港制糖的在台资产皆并入台湾糖业公司;在日本内地的资产则由台糖株式会社承继,直至2005年4月时与新三井制糖株式会社及株式会社KS合并成立三井制糖

历史沿革

筹设

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上任后为谋求台湾的财政独立,发展糖业成为其施政重点之一,而在接受殖产课农务股技手山田熙的“糖业政策意见书”之建议后,决定先在台湾成立一间大规模的新式制糖会社,考量资金等问题后,儿玉源太郎便有与三井财阀合作之打算。

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治三十二年(1899年)12月前往东京后的停留期间,曾于隔年2月与三井物产专务理事益田孝会谈,之后他与山田熙又各自与三井物产营业部长福井菊三郎、三井财阀最高顾问井上馨、日本精制糖株式会社社长长尾三十郎和专务取缔役铃木藤三郎等人交涉,但要到儿玉总督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5月抵达东京承诺给与新会社为期五年之资本额6%的补助,并在第一年给与12000元后,新会社的投资案才顺利进行。

该会社原资本额设定为50万元,后来井上馨在听取铃木藤三郎之建议后改为100万元,且透过伊藤博文的协助,引入原长州藩藩主毛利家与日本皇室的资本(各1000股)。

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6月13日在东京市麹町区有乐町三井集会所召开第一次创立发起人会,发表“台湾制糖株式会社目论见书”,规划的资本额为100万元,发行2万股。该年10月铃木藤三郎与山本悌二郎来台进行两个月之探查,初步选择在今台南市麻豆区一带的蔴豆设厂,但后来铃木藤三郎改选择以桥仔头(今高雄市桥头区)为厂址,之后于12月2日返回日本{。

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12月10日,于东京日本桥区坂本町的东京银行集会所召开台湾制糖株式会社创立总会,会中选出铃木藤三郎、益田孝、田岛信夫、武智直道、陈中和担任取缔役(相当于董事),推举长尾三十郎、上田安三郎、冈本贞烋为监察役(监事),再由取缔役互选出铃木藤三郎担任社长(1900年-1905年),会社本社位于台南县仁寿下里桥仔头庄字大路墘,另于三井物产合名会社内设置临时性东京事务取扱所。

创立

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春,台湾制糖株式会社开始在台南厅桥仔头建厂,支配人(经理)为山本悌二郎,制糖技师为齐藤定隽。施工期间于该年5月,工场曾遭土匪袭击,楠梓坑分遣队20名士兵遂进驻,后来到了11月23日时完成机械安装、进行试运转,隔年(1902年)1月15日制糖工场正式开工,是为台湾第一所新式制糖工厂。

另外在同年(1902年)9月,台湾制糖与三井物产合名会社签约,台湾制糖的产品均交由三井物产贩售{。日俄战争后,由于看好战后景气,且台湾总督府在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6月颁布“制糖厂取缔规则”,实施制糖许可制与原料采取区域制度,对日资有利,因蔗农因被“设限”不得越区出售甘蔗,只能卖给政府指定区域内的糖厂,亦不得把甘蔗用作制造砂糖以外的用途,任由制糖会社剥削,大正14年(1925年)因此爆发“二林事件”,打开了1920年代农民运动的抗争大门。后来矢内原忠雄说:“甘蔗糖业的历史即是殖民地的历史”,台湾经济史上也有一句俗谚:“第一憨,替人选举做运动。第二憨,种甘蔗乎会社磅”。[3]

故之后在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8月30日,台湾制糖在东京商业会议所举办的第六回定期股东大会及临时总会上宣布增资400万日圆,以在桥仔头增设第二工场与酒精工场,同时准备觅地设立第三工场,而后在这一年台湾制糖便买下总督府在后壁林(今高雄市小港区)占地约3000甲的模范农场。

1907年开始进行桥仔头第二工场、桥仔头酒精工场与后壁林工场的工程。年底时第二工场完工,隔年(1908年)1月动工;酒精工场则在3月落成,4月开工(该工场是台湾第一座以糖蜜为原料制造酒精的工厂);后壁林工场则于12月落成,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开始生产。

此外在第六回定期股东大会后,部分台湾制糖股东于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10月举行大东制糖株式会社的创立发起人会,该会社位于阿缑厅,并于12月收购阿缑厅公馆庄的南昌制糖株式会社(其工场在1910年2月停废),隔年(1907年)3月5日正式召开大东制糖的创立总会,社长即是台湾制糖的第二任社长藤田四郎(1905年-1921年),而总会闭会后便召开大东制糖与台湾制糖合并协谊会,6月两会社便正式合并,使得台湾制糖的资本额变为1000万日圆{。

1907年11月台湾制糖在阿缑厅归来庄(今屏东县屏东市)建阿缑工场,隔年(1908年)年底竣工,该厂在1909年11月到1910年11月之间进行扩张,将压榨能力从1200吨提升到3000吨,为当时东洋最大的糖厂,号称“台湾糖业的新高山”。

另外在合并大东制糖时,台湾制糖与王雪农、蔡国琳等所创立的台南制糖(建有湾里工场,即今善化糖厂)以原台南制糖非依商法所设无法增资为由而又成立一间台南制糖(1907年11月29日,资本额200万)接收原会社,而这间台南制糖的社长亦由藤田四郎担任,原台南制糖仅四名董事(王雪农、蔡国琳、张文选、陈鸿鸣)继续担任董监事,且台湾制糖已持有一半的股权。

到了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台南制糖即被合并,台湾制糖资本额增为1200万。隔年(1910年)台湾制糖再次增资,令资本额变为2400万以进行车路墘工场、阿缑酒精工场等建设与阿缑工场的扩建。

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时,台湾制糖本社搬到打狗,7月,为了合并外资ベィン商会(The Bain & Company)的凤山工场(1923年停废)与F.S.D会社(The Formosa Sugar and Development Company, Ltd.)的三崁店制糖场(后来的永康糖厂)而在日本横滨成立了怡记制糖株式会社,上述两外资会社在该年6月先缔结合并契约后,怡记制糖再与其合并,之后在10月时怡记制糖与台湾制糖签下临时合并契约,经11月的台湾制糖临时股东大会追认后于次年(1912年)1月17日正式合并,台湾制糖资本额因而再增加到2550万。

而除了在台湾发展外,为了消耗台湾生产的粗糖,台湾制糖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收购了神户精糖株式会社,改为神户制糖所,开始经营精糖业,隔年(1912年)合并埔里社制糖株式会社,改为埔里制糖所。大正四年(1915年)兴建神户制糖所第二工场,五年(1916年)合并台北制糖,改为台北制糖所(1942年停废),台湾制糖资本额提升到2980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因欧洲甜菜糖减产,蔗糖因而抢手,日本东京市场在大正九年(1920年)5月时出现每百斤分蜜糖46圆66钱、精糖55圆65钱的价位(战前价位分别是14圆与19圆),台湾制糖在这波行情下除分配高股息,并增资3320万以兴建九州制糖所(日本福冈,精糖工厂)与东港制糖所(后来的南州糖厂),资本额变为6300万,也是在这一年,台湾制糖本社从高雄街搬到屏东街的阿缑制糖所。

然而在这之后因关东大地震与昭和经济恐慌,台湾制糖业界受到打击,其中因为铃木商店于昭和二年(1927年)4月破产,旗下的东洋制糖解散由大日本制糖明治制糖买下接收,而同属铃木商店的盐水港制糖则在9月时将旗尾与恒春制糖所卖给台湾制糖(12月31日完成让渡)台湾制糖又增建了湾里第二工场。

第三任社长山本悌二郎(1921年-1927年)入阁担任农林大臣后,由专务武智直道接任(1927年-1939年),他同时也担任糖业联合会的会长,在其任内台湾制糖并未有太多扩展,使得台湾制糖的资本额在后来被大日本制糖超越。第五任社长益田太郎接任后,台湾制糖于昭和十六年(1941年)9月合并了陈中和创立的新兴制糖株式会社,改为大寮制糖所(1942年停废),台湾制糖至此完全控有曾文溪以南的制糖所与原料区。

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制糖在台资产由台湾糖业公司所接收,在日资产则由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7月成立的新日本兴业株式会社承继,该公司在同年10月即更名大东殖产株式会社。

之后于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5月改称台糖株式会社,直至2005年4月时与新三井制糖株式会社、株式会社ケイ・エス合并成[[三井制糖株式会社]。

参考资料

  1. 台湾制糖株式会社新式制糖工场,开放博物馆
  2. 日治时期图书影像系统,国立台湾图书馆
  3. 庄永明. 三个保正,八十斤. 2014年6月7日 [2015-05-15]. 
  • 《台湾会社年鉴》
  • 《日本铁道旅行地图帐 朝鲜・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