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胡流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流源
图片来自求是新闻网

胡流源(英语:Savio L-Y Woo,1942年-),美籍华裔生物工程学家,1942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1950年跟随母亲迁居香港

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学经历

在1960年代初入读香港工业专门学院,其后赴美国留学。

1965年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奇科分校取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

先后于1966年及1971年取得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及生物工程学博士学位。

曾先后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外科生物工程学教授圣地亚哥退役军人医疗中心骨科生物工程实验室主任,马科姆及多罗西·考兹(Malcolm and Dorothy Coutts)研究所关节重建及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

胡院士任职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史云逊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系大学特聘教授,为国际间具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及杰出华人科学家,于骨科软组织损伤、复健及组织工程等领域研究成果卓著,堪称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之先驱。胡院士于匹兹堡大学创立骨骼肌肉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一职,35年来致力于生物组织非线性黏弹特性于关节稳定性之影响、膝关节韧带损伤与治疗、功能性组织工程方法于韧带再生愈合技术开发等研究。研究团队更进一步利用机械测试系统,开发关节功能之电脑模型,不但促进骨科生物力学与工程科学之理论与实务发展,并推动骨科运动医学的进步及运动伤害治疗技术的提升。

在1991年开始,先后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国际奥林匹克学院首批院士。

任职

  • 全美骨科研究学会会长
  • 全美生物力学学会会长
  • 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工程分会会长
  • 国际骨伤康复学会主席
  • 美国医学及生物工程学研究院首任院长

贡献

胡流源主要研究包括生物组织的非线性黏弹特性,及其对于关节稳定性所起的作用,他又研究韧带肌腱的恒定反应,为控制运动Motion control理论建立学理基础。胡流源又研究膝盖韧带的损伤与治疗,利用功能性组织工程技术,从分子细胞水平到组织器官水平促进韧带愈合再生。此外,其研究团队更利用机械人测试系统,建立确定关节功能的电脑模型,以便进一步研发针对韧带捐伤的治疗方法[1]

重要成就

  • 卡帕.德尔他奖(1983年)
  • 199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科学奖及特别金牌
  • 全美骨科学会颁发的运动医学(O'Donoghue)运动损伤研究奖(1990年及1997年)
  • 美国机械工程学会H.R.李森纳(H.R.Lissner)奖(1991年)
  • 国际生物力学会麦布里杰(Muybridge)奖(1995年)
  • 加州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
  • 美国海湾关节协会终身成就奖(2007年)
  • 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杰出名人(2007年)
  • 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工程学大学教授(2007年)
  • 华盛顿大学工程学院钻石奖(2008年)
  • 香港理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8年)

以胡流源院士之多年来的研究成就,从工程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的探讨及剖析生物工程发展的历程,从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达文西,一张脍炙人口的“维特鲁人”手稿,人体站在正方形和圆形里张开手臂,被誉为黄金比例开始;五百多年后的今日,医界发明达文西机械手臂手术系统,替代人手开刀。生物工程学(Biological Engineering或bioengineering)是一种即利用工程学的法则,以应付在生物学及医学范畴上种种新挑战的学科。它应用了工程学的法则、技术和组织方法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蛋白化学、细胞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及神经科学,以人工再现生物的整个生命进程或者生命进程中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研究,生物工程学亦包含了生物医学工程,并与生物技术相关。生物系统工程学亦是生物工程学的范畴。这个学科透过成品设计、可持续发展及分析来使生物系统得到改进及专注应用。胡流源院士也对自己主要研究包括生物力学、生物组织之非线性材料特性以及针对软组织发展新的黏弹性质理论做了一番深入浅出的精辟讲解说明。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他发现了促进半月板以及肌腱伤后愈合的新方法,尤以前十字韧带以及膝关节侧韧带之研究成果贡献为最。最近他的研究更著重于韧带愈合及再生之功能性组织工程(Functional Tissue Engineering)。同时发展机器人技术(Robotic Technology)来评估前十字韧带之功能,这项机器人技术能够去模拟膝关节的动作和受力 进一步去探讨前十字韧带以及膝关节侧韧带的受力情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胡院士以孔子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与所有师生共勉,胡院士表示这是他多年研究生涯的座右铭,一个人如果以“小知为知之”,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一种不求甚解、浮夸不实的作风,最终难免陷入“以无知为有知”的地步。这在研究上,特别是跨领域研究上是危险的。一定要秉持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放下自己领域上的成见,才能真正看清自我的不足,也因此才能够不断地吸取新知以弭补自己的“不知”,使自己能够不断进步求新,最终获得别人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赞辞-胡流源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第十四届毕业典礼(博士学位暨荣誉学位颁授)》特刊,2008年10月23日,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