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壮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壮麟
出生 1933年3月
上海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师
知名于 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知名作品英语学习指南
语言学教程

胡壮麟[1] 毕业院校,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是国内35所高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 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已培养博士生并获得学位者13名、硕士生并获得学位者23名。1950年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1954年至1972年,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二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3年回到北京大学西语系工作。1983年出任新建的英语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1997年至2014年担任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1994年至今任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会长。

两个学术平台落户川外,两位学术大师到场祝贺[2] 【读书在前网络时代】胡壮麟教授谈“读书之乐何处寻”。[3]

个人简历

1954.8 - 1958.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二部翻译、参谋

1958.4 - 1959.11 黑龙江省虎林县 858 农场职员

1959.11 - 1972.12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室翻译、编译组组长、情报组组长

1973.1 - 1983.11 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教研室教员、讲师、副教授、英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83.11 – 1996. 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导、副系主任、系主任(至1993年5月)

1997.2 - 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

1997.10 -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7- 清华大学外文系双聘教授

教育与访学

1938 - 1944 上海市私立淑英小学学生 1944 - 1950 上海市私立圣芳济中学学生

1950 - 1952 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组学生

1952 - 1954 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生

1979 - 1981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生院.获优等文学硕士学位

1992年1-10月 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

1995.9-1996.2 香港中文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

1998.7-1998.8 香港岭南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文体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 语言规划、符号学、认知与隐喻、中小学英语教学、多模态话语分析、认知诗学、认知文体学等

学术活动

1.1979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应用语言学会议。

2.1980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ANZAC 会议。宣读论文

3.1984年1月 北京大学代表团,访问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

4.1987年8月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第8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

会。宣读论文第14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


5.1989年6月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第16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宣读论文

6.1993年7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第20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宣读论文


7.1994年6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第3届国际论辩学大会。宣读论文

8.1994年10月 韩国汉城英语教学国际会议。宣读论文

9.1997年10月 澳门澳门大学,第4届话语分析国际会议。宣读论文

10.1997年10月21日-11月6日 北京大学澳大利亚中心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1.1997年11月12-20日 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第6届英语文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

12.1999年7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第26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宣读论文。

13.2000年7月香港科技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国际会议。宣读论文。

14.2002年12月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教育中心。宣读论文。

学术兼职

中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组副组长(1987-1997)

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1987--2001)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2000- )

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会长(1994--)

全国高校功能语法教学研究会会长(1995.7--)

北京应用语言学会副会长(1994.7--)

外语教学与研究》编委

当代语言学》编委

现代语言学丛书》编委

教育技术》编委

《现代外语》编委

香港中文大学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编委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委员(2002.3.5- )

《外语与外语教学》顾问

外语与翻译》顾问

北京教育委员会英语学科教材编写委员会主编

全国工商企业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学术委员会顾问

河北省小学、初中《学英语》教材顾问

清华大学"大中小英语教学一条龙"实验项目顾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2002.9.4-- )

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顾问(2002.12.5-- )

此外,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已培养博士生并获得学位者13名、硕士生并获得学位者23名。

教学科研

开设课程 本科生 研究生

基础课(阅读、听力、写作、翻译)系统功能语法

语言学 英语教学法

应用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

文学文体学 语言学理论

英语的语体 语义学

话语分析

语言测试

语言和隐喻

互动交际

功能语言学

语用学

荣誉

1957年 总参谋部二部先进工作者。

1993年 北京市1993年优秀教师。 1986年 “Differences in Mode”(JOURNAL OF PRAGMATICS, No.8, 1984),北京大学1986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1987年 《英语学习指南》,北京大学1988年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1992年 《语言学教程》,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2年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1992年全国第二届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

1995年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5年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

北京大学第三届优秀教材奖。

1996年 “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第三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

1997年 “语言·认知·隐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编著

1《英语学习指南》(李赋宁、陶洁、胡壮麟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年;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2《语言学教程/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3《系统功能言语法概论》(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年10 月。

4《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合著),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年6月。

5《语言系统与功能》(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7 月。

6《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4年7月。

7《英语学习百科词典》(主编之一),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年12月。

8《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5月。

9《新意式558易用汉语词典》(主编), 香港:香港新意识出版社, 1996.

10《全国职称英语等级考试辅导教材》(主编),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年。

11《英语多学科词典》(主编之一),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年。

12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进展》(主编之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中澳合作的广阔前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英语同义词近义词例解词典》(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功能主义纵横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9月。

16.《理论文体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9月。

17.《语言学教程/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修订版)(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 《认识澳洲》丛书(总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北京市21世纪教材《英语》(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胡壮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 《语言学高级教程》(胡壮麟,姜望琪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 《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 《语言学教程》(第三版)(胡壮麟,姜望琪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4. 《语言学教程》(第四版)(胡壮麟,姜望琪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

25. 《语言学高级教程》(修订版)(胡壮麟,姜望琪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论文

1“纳特女士介绍的一些教材编写原则和外语教学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1, 1977 年 6 月。42-62页。

2“论英语关系结构”,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 2, 1978 年 10 月。79-93页。

3“澳大利亚语言学教学情况介绍”, 《语言学动态》, 1979 年第 5 期。37-38页。

4“`语用学”, 《国外语言学》, 1980 年第3 期。1-10页。

5“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 年 1/2 期。117-128页。

6“Som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Written English of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Vol. 1, No.1, 1982. 39-52.

7“系统语法, 生成语法和从属语法的大融合--赫德逊的子项从属语法简介”,《1983年哈尔滨生成语法讨论会论文集》。黑龙江大学。1993年。219-225页。

8“韩礼德”,《国外语言学》, 1983年第2期。60-62页。

9“浅谈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阅读课”,《教学研究》,1984年第1期。1-6页。

10“韩礼德的语言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1期。23-29页。

11“威廉.哈斯”,《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4期。56-59页。

12“Differences in Mode”, JOURNAL OF PRAGMATICS, No.8, 1984. 595-606.

13“谈康拉德的《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国外文学》,1984年第4期。18-26页。

14“‘ 光明使者’与‘白人奴隶’--谈谈《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福建外语》1985年第1期。42-45页。

15“语言模式的全应效果--试析狄伦·.托玛斯一诗的语音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14-18页。

16“英语应用文介绍”,《大学生》,1985年总第3期。148-163页。

17“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现代英语研究》,1986年第1期。50-58页。

18“语言学在英语系扎根”,《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2-3页。

19“《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简介和说明”,《外语界》,1988年第3期。40-44页。

20“Working for an English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s in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N OCCASIONAL PAPERS No. 10. 16-22.

21“韩礼德”(合著),《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2月。127-128页。

22“语用学”(合著), 《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2月。496-497页。

23“语言功能与汉语的语序和词序”,《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53-60页。

24“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介绍”,《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4期。46页。

25“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2-8页。

26“语篇语用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英语语言文学专刊》。51-58页。

27“现代汉语言语类型及其修辞功能”,《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年2月。173-183页。

28“Speech at the Concluding Panel Discussion”,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INTENSIVE ENGLISH TRAINING IN CHINA (1987),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1990. 285-287.

29“系统语言学在中国的进展》”(合著),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11页。

30“语气与汉语的疑问语气系统”(合著),《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88-107页。

31“小句与复句”,《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0-141页。

3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讽刺诗四首”,罗绍书编:《外国百家讽刺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121-123,218-219,282页。

33“澳大利亚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3-807页。

34“新西兰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7-808页。

35“王力与韩礼德”,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1 年1期。4957页,收入 张谷,王辑国编:《龙虫并雕,一代宗师——中外学者论王力》,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16页。

36“功能主义纵横谈”, 《外国语》, 1991 年 3 期。3-10页。

37“有关日语主位的若干问题”,《外国语》1992 年1期. 1-7 页。

38“位与非位评介”, 《国外语言学》 1992 年 1 期. 7-10 页。

39“韩礼德——哈桑的接应模式和汉语话语接应问题”, 北京市语言学会编: 《语言研究与应用》。商务印书馆. 1992 年。199-215页。

40“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1期)。1-7页。

41“大学外语教育”,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139-148页。

42“Wallace Chafe” 《国外语言学》,1992年3期.44-49页。

43“Aspects of Present-day Australian English”,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March 8-12, 1988. in Hu, Wenzhong ed. COLLECTED PAPERS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49-263.

44“评Pike的位学理论”,《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第2期),46-49页。

45“语言规划”,《语言文字应用》, 1993年第1期,11-20页。

46“认知与语篇产生”,《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2期,2-6页。

47“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1-5页。

48“美国的语言问题和语言政策”,《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3年,13-22页。

49“第20届国际系统功能语法会议”,《国外语言学》,1993年,42-43页。

50“A semantic-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d order in Chinese,” Hao Keqi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xts and Language Research, 29-31. March, 1989,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1993. 29-31.

51“入其门而得其道”,《英语函讯报》1994年2月15日。第1版。

52“语言的可证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9-15页。

53“英汉疑问语气系统的多层次和多元功能解释”,《外国语》,1994年第1期.1-7页。

54“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9-57页。

55“美国的双语教育”,《外语与翻译》1994年第1期.41-45页。

56“可证性,新闻报导和论遍语体”,《外语研究》,1994年第2期.22-28页。

57“大学英语中的习得”, (与封宗信、罗郁合作), 《外语教学与研究》1944年第4期, 44- 49页。转载高远等编: 《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5年2月。

58“Acquisition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with Zongxin Feng, Yu Lu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REVIEW, No.1, 1994, 15-23.

59“Social and cultural ramification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4 ELLAK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994.

60“An evidentalistic analysis of reported argumentati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rgumentation. Amasteram. 102-119.

61“英语专业精读教材评审工作的回顾”,《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5 年,115-121页。

62“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 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方法”(合著),《外语界》1995年第1期,11-16页。

63“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3-23页。

64“Lyle Bachman谈语言测试的设计与开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10-16页。

65“有关语篇衔接理论与多层次模式”,《外国语》1996年第1期,1-8页。

66 “我国文体学研究现状”,许嘉璐等编: 《中国语言学现状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355-365页。

67“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1-7页。

68“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on的研究现状”,《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4期,1-10页。

69“英汉对比研究的动向”,《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1月,55-62页。

70“乔姆斯基语篇劝说力剖析”,《外语与翻译》1997年1月,1-6页。

71“东亚人学英语(上)”,《福建外语》1997年2期,1-4 页。

72“东亚人学英语(下)”,《福建外语》1997年3期7-11页。

73“传统·创新·团结”,《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5-7页。

74“高吉亚斯修辞学与柏拉图真修辞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4期,6-9页。

75“语言·认知·隐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1997年第4期,49-57页。

76“开发电子邮件的研究功能”,《现代外语》1997年增刊:《外语教师上网手册》,97-102页。

77“有关语言教学的看法和信息”,《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增刊,65-68页。

78“ELT Reform in China -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in Lin Maosung & Leung Yaonam (ed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 Taipei: Lihe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79“有关隐喻语用观的若干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期,7-11页。

80“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况”,《外国语》1998年第1期,1-5页。

81“一部用法与搭配相结合的新型词典”,《外语界》,1998年第2期,53-54页。

82“语篇分析任重道远”,《外语研究》,1998年第2期,1-4页。

83“英语改革势在必行”,王景和编《英语教学名家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52-53页。

84“Between 用法众人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7月, 20-21页。

85“十年含辛,执著创新—评汪榕培卢晓燕编著的《英语词汇学教程》”,《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月,28-30页。

86“英语的最近变化”,《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4期,1-7页。

87“当代符号学研究的若干问题”,《福建外语》,1999年第1期,1-9页。(收录于陈治安,刘家荣主编:《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进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i-v.)

88 “反思与前瞻 - 纪念《马氏文通》发表一百周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1-5页。

89 “系统功能语法与汉语语法研究”,载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252-302页。

90“《结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评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 期,116-117页。

91“四位中国学者关于《系统功能语法概论》的讨论:胡壮麟先生的答复”,《福建外语》1999年第3期,第6-8页。

92“英语学习与电脑”,载李赋宁等主编:《英语学习指南》,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年7月,482-490页。

93“科学理论新发现和语言学新思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1-6页;朱用生编:《世纪之交论功能》,上海外语教育研究社,2002年。

94“隐喻与文体”,姜治文等主编:《外国语言文学研究》1999年9月,22-36页。

95“关系”,载赵世开主编,《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9 月,254-291页。

96“论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32卷2期,95-102页;黄国文主编、杨炳均副主编:《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 月,95-102页。

97“‘辨证施治’与‘唯物辩证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

98“博导访谈:访胡壮麟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456-460页。

99 “功能语法导论”导读”,《功能语法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8 月,F13-31.

100“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新突破”,《中国教育报》,2000年12月19日。

101“语篇分析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2001年1期3-9页。3-9页。

102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in Ren Shaozeng et al (eds). Grammar and Discours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of Macao Press. 2001. 23-32.

103 “语言和计算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年1月,1-6页。

104 “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外语研究》2001年2月;王铭玉、李经纬主编《符号学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年12月,10-15页。

105 “为中学生量身定做”,《北京书讯》2001年5月。

106 “关于英语语法教育的再认识”,《外语论坛》2001年1期。6-14页。

107 “导读”,《英语语言学百科词典:语言教学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F25-31。

108 “漫话英语学习”,《专家学者谈如何学习英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112-122页。

109 “语篇语言学”,杨自俭主编《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81-314页。

110 “里查兹的互动理论”,《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24卷1期,50-54页。

111 “语境研究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34卷3期,161-166页;转载于《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8期,104-109页。

112 “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外语研究》,2002年第3期,2-5页。

113 “计算符号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1-5页。

114 “雷迪的传导隐喻”,《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6页。

115 “‘如何操作’型语篇文体特征的变异”,《英语研究》2002年1卷1期,2-9页。

116 “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3-7页。

117 “在教育技术变革下的外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一书评介”,《外语电化教学》2002年第6期,60-64页。

118 “中国环境下说英语”,《大学英语》2003年第2期,2-4页。

119 “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现代外语》2003年26卷第1期,85-92页。

120. 论中国的双语教育,《中国外语》,2004年第2期。

121. Individualization, Collaboration, Modularization, and Hypertextualiz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中国外语》,2004年第1期。

122. 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123. 关于《认知隐喻学》的对话(王宗炎; 胡壮麟),《中国外语》2005年第4期。

124.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Trends and Issues,《中国外语》,2005年第6期。

125. 习得与学得,《中国外语》,2007年第2期。

126. 谈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127.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128. 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29. 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

130. 让巴赫金给巴赫金定位——谈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3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32. 闲话“整合”,《中国外语》,2008年第5期。

133. 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34. 中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有感,《中国外语》,2009年第5期。

135. 语篇的评价研究,《外语教学》,2009年第1期。

136. Interviewing Professor M.A.K. Halliday (韩礼德; 胡壮麟; 朱永生),《中国外语》,2010年第6期。

137. 认知符号学,《外语学刊》,2010年第5期。

138.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外国语》,2011年第1期。

139. 谈中国外语教育30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40. 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外语教学》,2011年第4期。

序、前言

1“朱哓慧《大学英语六级词汇指南》序”, 民族出版社, 1990 年。

2“王守元《英语文体学教程》序”, 《英语文体学教程》,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3“朱晓慧《大学英语动词专题突破》序”,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4“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序”,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1月。

5“关于《读者的选择》”,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4月。

6“胡百熙:《执笔忘字的救星》序”, 新意式出版社, 1995年5月。

7“林汝昌:《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序”,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年。

8“卓如飞刘扬主编: 《英语构词一点通》”,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9“《朗曼当代英语分类词典》前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9月。

10“《朗曼英语短语动词词典》前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10月。

11“李立,陈治安著:《语言,文化,外语教学》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4月。

12“《外研社建宏英汉多功能词典》书评”,《文汇报》1997年5月22日。

13“胡文仲:《大学英语》书评”,《光明日报》1997年5月29日。

14“侯国金: 《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序”,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15“杨镇雄主编:《英语理解语法》序”,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0月。

16“《英语精选读本》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1月。

17“F.T.伍德著。余士雄,余前文译:《英语介词习语词典》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1月。

18“张德禄:《功能文体学》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19“余谓深等编:《语言的功能:系统,语用和认知》序”,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年6 月。

20“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论纲》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21“郭鸿:《英语文体分析》序”,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年8月。

22“张朝宜主编:《文化像座冰山--语言与文化的探索》序”,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 年5月。

23“田祥斌:《英汉歧义与文学》序“,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

24“陈治安,刘家荣主编:《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进展》序”,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i-v.

25“李战子著:《语言的人际元功能新探——自传化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序,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4月。

26 《蓝鹦鹉中学英语听读文库》序。北京出版社,2000年9月。

27“顾嘉祖主编:《新世纪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 月。

28 “李应潭主编:《现代英语联想记忆词典》序”,学苑出版社,2001年1月。

29“李运兴著:《语篇分析引论》序”,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

30 “赵艳芳著:《认知语言学概论》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31“范文芳著:《语法隐喻理论研究》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4月。

32 “高一虹著:《‘1+1>2’ 外语学习模式》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3 “朱永生、严世清著:《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34 “钱军著:《句法语义学——关系与视点》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35 “毕多著:《GRE考试词汇解析》序”,外文出版社,2001年。

36 “王寅著:《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37 “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英语考试培训教材BFT Level One》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9月。

38. 张后尘、胡壮麟主编:《99中国外语博士论坛》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

39 “Richard M. Hogg 《剑桥英语史》(六卷本)”序,北京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40. 张威,邓天颖著:《澳大利亚传媒》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1. “《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全新第三版)》序,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42. “肖文科主编,赵真、白树勤副主编:《大学财经英语阅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6月。

43. “弗朗斯·凡·爱默伦,罗布·荷罗顿道斯特著,张树学译:《批评性论辩——论辩的语用辩证法》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4. “杨永林著:《中国学生英语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研究》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5. “玛丽安娜·塞尔斯斯—默尔西亚,黛安娜·拉森——弗里曼著,马晓蕾等译:《英语教学语法》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6. “程琪龙:《逼近语言系统》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47. “彭宣维:《语言过程与维度》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48. “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翻译、胡壮麟  

1《唐诗三百首新译》十一首, 许渊冲等主编,香港商务出版社, 1987 年.

2《外国百家讽刺诗选》三首,罗绍书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3‘“也”在三个平面上的体现: 多义性或抽象性’, 见戴浩一、薛凤生主编: 《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 北京语言出版社。1994年3月。

4《唐诗三百首》二首, 吴均陶主编《唐诗三百首》, 湖南出版社. 1997年2月。

5《懂英语》,尤金·奈达著,胡壮麟,黄倩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视频

高清韦理胡壮麟语言学教程考点精讲考试视频考试视频教

审校、审订

方立等译:1992年。《语言学和语音学基础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方立等译:1993年。《语言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润清等译:1993年12月。《朗曼语言学词典》, 山西教育出版社。

邹臻等编:《研究生听说英语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朝宜主编:《文化像座冰山--语言与文化的探索》”,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5月。

封宗信主编:《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指南》(第1级——第5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朱亚莉等主编:《英语》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北京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1年7月。

杂文、胡壮麟  

1.“圣塔巴巴拉校园巡礼”,《开放日报》,1994年4月11日。

2.“往事拾遗”, 《上海市时代中学校庆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册》。

3.“斯人已去, 遗风永存--追思外语界的良师益友许国璋先生”,《许国璋先生纪念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9月。

4.“一生辉煌”,《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庆祝桂诗春教授七十华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求索述怀”,钱军编:《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月,1-10页。

视频

胡壮麟1

【读书在前网络时代】胡壮麟教授谈“读书之乐何处寻”

年少光阴书中寻

生于1933年的上海,胡壮麟经历了日军侵华的浩劫,从前居住的房子被炮弹炸毁,举家搬迁至租界避难。“所以能活下来已经不错了,不去考虑看什么书。”在国家危难、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生存大于一切的年代,读书就显得有些奢侈了。

尽管是商人家庭,胡家还是有着一定的藏书。胡壮麟回忆到,当时家中有一书架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虽然年纪小看不懂什么,但还是会经常翻一翻,可能也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培养了自己对于书的爱好和兴趣。

上了小学之后,胡壮麟自告奋勇地来到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帮忙,抱着厚厚的一摞书从楼梯上走下来的时候还曾经不慎从楼梯上滚下来,这也成为了他如今回想幼时读书经历时较为清晰的一段记忆。“这说明我是喜欢书的,但要问我那时候看什么书,我是说不清楚的。”小时候看的多是连环画(在上海叫“小人书”)。中学之后,胡壮麟看的书从连环画慢慢转向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对于其中的名著名篇,至今仍可以背诵,整个人的生活完全被书所占据。“那个时候书店比现在开放,我一进书店,就坐在地上一本一本地看。父母给我的零用钱大多都用来买书,我也不看电影,不听音乐,所以他们给我起了外号叫‘书蠹虫’(念书的傻瓜),家务事什么都不会干,就只会看书。”他对书的喜爱也表现在他对书的爱护,他对自己的教科书每本都会包上封皮。他书架上的书没有一本是卷角的。

在文学的世界里浸淫许久,胡壮麟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在这一科目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所就读的教会中学圣芳济中学与别的学校不同,每周都有一次就某科目的考试,周考成绩要家长签字,而由于对中文的偏爱太严重,他一度闹出了“中文第一、英文倒数第一”的笑话,让家长也无可奈何。

家国动荡志不休

随着年龄的增长,国家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影响到了胡壮麟的读书选择。“我中学的附近有一家‘时代书店’,那个是苏联人开的,可以买到《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这类书籍,以至一些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的书,如《青年近卫军》《丹娘》等。我家在徐家汇,家后面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在那儿可以买得到进步书籍,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书,这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

胡壮麟坦言,由于自己所喜欢的作家都是站在共产党一边的,所以自己对共产党也产生了好感。阅读了许多当时的进步书籍之后,他对于新中国也有了憧憬,思想上也开始要求进步。在鲁迅、茅盾、郭沫若、臧克家、艾青、何其芳等文学大师的熏陶之下,胡壮麟曾经提笔写作,并在当时的上海《新闻报》《新民夜报》等发表了几篇诗歌和散文。那时他才十五六岁。但是,他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开始懂得了小说来源于生活,我从小在城市里生活,对农村不了解,对植物、对花草都是说不清楚的。词汇量太小,古文功底不深,让我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

1950年,上海解放一年之后,胡壮麟参加高考。“那时的高考分地区考,我当时连续考了一个月,考了四个大学。华北区的清华大学,

华东区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两所私立大学。”从小怀揣着像萧乾一样当记者的梦想,他有两个学校的志愿都填了新闻系(复旦大学和圣约翰大学)。同时,在邻居的指导下,再加上在教会学校学习时积累的英文基础,他又报考了两个学校的英文系,最终他收到了四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经过同学的劝说和自己的比较权衡,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英文组。

“进入清华之后,我是班上最年轻的一个,喜欢玩,踢足球、打桥牌、到城里面去玩,上课说闲话。”连最喜欢他的李赋宁先生也会瞪着眼睛看他。回想起刚上大学时的情景,胡壮麟不禁露出了笑容。可是好景不长,由于贪玩耽误了学业,在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他因成绩不好被系主任叫去谈话。如此经历之后,对于大学生活胡壮麟有了新的认识和规划,思想上发生了变化,决定好好学习。

“从第二学期开始,我加入班委,当了政治干事,去帮助其他同学。清华设立了抗美援朝宣传员,我也报名了,又报名校刊的记者。所以一年级的下学期我的主要时间用在班委事务活动上,当时首先想到的是革命。”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胡壮麟开始关注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但也未完全放弃自己挚爱的小说散文,只是出于“补课”的目的,开始阅读英文原本。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胡壮麟来到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继续学习。

思义患不明

说起自己的读书经验,胡壮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到父母朋友家做客,趁着大人说话的时候,他经常和小伙伴们跑到附近的小学里玩耍。小学校长对他们非常友善,拿出许多书让他们看。当他看完一本书准备再拿另一本的时候,校长按住他的手问他,小朋友,刚才那本书都讲了什么,你还能记得吗?而他却答不出来。这时候他才认识到,自己仅仅是翻了一遍书,并没有用心地看进去。“这对我的教育是很大的。所以看书要静静地看,仔细地看,要思考书中的内容,才能增长知识。”他表示,网络时代的读书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难免芜杂,也更容易浮躁,因此更需要沉得下心来,把全部的心思和注意力投入到书中,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读书效果。

“几千年来,人们的知识最早是口口相传,通过言语传递。后来有了文字,通过文字来传递。但是现在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所以不可能完全回到过去的老路。”胡壮麟也承认自己受到了网络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年龄原因,身体状况也不允许自己整本整本地阅读。但是他还是认为,对于青年人来说,整本书的阅读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他在指导研究生时首先培养他们如何在图书馆和网上找书的能力。其次,在阅读时做笔记也十分重要,这实际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回北大任教后,胡壮麟由于当时经济实力不足,买不起卡片,曾经利用旧台历的空白背面做过读书卡片。九十年代初,他给听课的学生每人送了一张光盘,培养他们用数字技术记录学习资料和心得的习惯。

对于读书的方法,胡壮麟有自己的看法,他谈到我们需要明确看书的目的,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整本阅读。例如,选修一门专业课,老师往往在第一堂课给大家发一张书单,其中主要的参考书最好通读,仔细看,其余的就要有所选择了,在重复的内容上不要停留太久。他不时告诉同学,要学会利用目录和书后的索引,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采访中,他讲述了钱钟书的例子。“钱钟书有一次到北京图书馆借书,借了好多书,然后找了一个人力车,把他拉回到清华,人力车拉了快两个钟头,到了清华之后,他那些书基本都看完了。很显然他不能一篇一篇地看,他是借助索引快速找到了他需要研究的内容。”

谈到书籍的选择,胡壮麟的语气变得非常严肃,并且略带忧虑。他认为,中外优秀的作品都应该成为青年人汲取营养的食粮,不要轻易打倒一切、否定一切;而对于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也应该正视并且进行批判,而不是一味地唱赞歌;青年一代,应该学会选择把握尺度,去创作更多直面现实的作品,为国家更好的发展进言献策。经历过国家浮沉跌宕,胡壮麟深刻体会到社会形势的变化对于读书生活的影响。“在大学的时候为了思想进步,我就看马列主义的书比较多;工作以后,我要根据我的工作,看与工作有关的书。”结合这些经历,他表示读书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目标,以适应需要,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把读书和实践恰当结合起来。

“如果你培养的学生超不过老师,那么作为一个老师是失败的。这说明知识在你这一代没有增长发展。”采访最后,胡壮麟老师的这句话透露出对青年人的殷殷期望。人生很短,书途很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还在路上。(文/任真如 赵金山 马紫钰)

视频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视频

胡壮麟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