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圣胡安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圣胡安龙属
图片来自pinterest

圣胡安龙属名:Sanjuansaurus)是艾雷拉龙科恐龙的一,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阿根廷,是生存年代最早的恐龙之一,是艾雷拉龙南十字龙的姊妹分类单元

发现与命名

目前只有发现一个化石,是在1994年由圣胡安国立大学的古生物学家Ricardo N. Martínez所发现。化石被发现时,被认为是艾雷拉龙的一个标本。经过圣胡安博物馆的清除母岩、化石处理工作后,研究人员发现这是不同于艾雷拉龙的新恐龙。

正模标本(编号PVSJ 605)是一个关节仍连接的部分骨骼,包含:左上颌骨的一部分、大部分脊椎(从第二颈椎到第12节尾椎,缺少三节背椎)、两个肩胛骨、左尺骨、部分肠骨耻骨、后肢的股骨胫骨、左腓骨、左距骨与左跟骨,以及数块手掌、脚掌骨头。

这个标本发现于阿根廷西北部圣胡安省伊沙瓜拉斯托省立公园,属于伊斯基瓜拉斯托组(Ischigualasto Formation)下层的Cancha de Bocas段,地质年代约2亿3140万年前,相当于三叠纪晚期的卡尼阶晚期[1]。伊斯基瓜拉斯托组是个厚达700公尺的砂岩泥岩层,过去曾是个泛滥平原,有许多河道流经。

在2010年,阿根廷古生物学家Oscar A. Alcober与Ricardo N. Martínez将这个化石作正式研究、命名。模式种戈氏圣胡安龙Sanjuansaurus gordilloi),属名意为“圣胡安省的蜥蜴”,种名则是以Raul Gordillo为名,他是圣胡安博物馆的化石处理主要工作人员。

特征

圣胡安龙是种中型恐龙,股骨长39.5公分,身长估计约为3公尺,体型接近艾雷拉龙。

研究人员列出圣胡安龙的许多鉴定特征。后段颈椎两侧的横突(Transverse process)长、呈带状,朝侧后方突出。第六到第八节背椎神经棘,具有锐利的前突与后突。鸟喙骨有长的后腹突。耻骨短,大约是股骨长度的63%。股骨的第四粗隆部附近有不平整沟痕。

古生物学

圣胡安龙跟颜地龙始盗龙艾雷拉龙滥食龙等早期恐龙共同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相同地区,这些早期恐龙分别属于早期蜥臀目恐龙、艾雷拉龙科、蜥脚形亚目,显示卡尼阶盘古大陆南部已有相当多样性的恐龙群;而早期理论认为,恐龙在卡尼阶到诺利阶之间缓慢地达到多样性。

卡尼阶之后是诺利阶,目前在当地诺利阶地层只发现一个腔骨龙科化石,而发现大量肉食性伪鳄类的化石,显示在卡尼阶到诺利阶之间,曾发生改变动物相的生态事件。

分类

在同份研究里,Alcober与Martinez提出种系发生学分析,发现圣胡安龙是种艾雷拉龙科恐龙,是艾雷拉龙南十字龙的姊妹分类单元,三者之间有许多共有衍征。艾雷拉龙科是一群生活在阿根廷巴西三叠纪晚期的原始恐龙,艾雷拉龙科的系统分类位置在许多研究中有不相同的位置。Alcober与Martinez在这份研究提出,艾雷拉龙科不属于兽脚亚目,而是蜥臀目的一群原始物种所构成的单系群演化支

参考文献

  1. (英文)Alcober, Oscar A.; and Martinez, Ricardo N. A new herrerasaurid (Dinosauria, Saurischia)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Ischigualasto Formation of northwestern Argentina. ZooKeys. 2010, 63: 55–81. PMC 3088398. PMID 21594020. doi:10.3897/zookeys.6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