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憲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聯合國憲章》(英語: United Nations Charter ),是聯合國建立的基礎條約,它既確立了聯合國的宗旨、原則和組織機構設置,又規定了成員國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以及處理國際關係、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遵守《聯合國憲章》、維護聯合國威信,是每個成員國不可推脫的責任。
目錄
簽字與生效
聯合國憲章是1945年6月26日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結束時在美國舊金山的舊金山戰爭紀念及演藝中心 簽字,於1945年10月24日生效。為了表揚中華民國長期抗戰的功勞,中華民國代表在聯合國憲章上第一個簽字,主辦國美國代表最後一個簽字[1]。
歷次修正案
憲章第23、27、61條修正案
該次修正案於1963年12月17日通過,並於1965年8月31日生效。
第23條修正案規定安全理事會成員自十一國增至十五國。
第27條修正案規定安全理事會關於程序事項的決定及關於一切其他事項的決定的可決票門限,由7國增至9國,其中包括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同意票作出。
第61條修正案將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成員自18國增至27國。
憲章第109條修正案
第109條修正案於1965年12月20日通過,並於1968年6月12日生效。
第109條修正案修正該條第1項,規定「會員國為審查本憲章,得以大會會員國三分二之表決,經安全理事會任何九個理事國(原先為七個)之表決,確定日期及地點舉行全體會議」。
該條第3項涉及大會第十屆常會期間可能舉行審查會議的問題,仍保留原行文:「安全理事會任何七個理事國之表決」,
憲章第61條的進一步修正案
第61條的進一步修正案於1971年12月20日通過,並於1973年9月24日生效。該條的本次修正案將經社理事會的成員再增至54國。
聯合國憲章序言
我聯合國人民同茲決心,
- 欲免後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
- 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與大小各國平等權利之信念,
- 創造適當環境,俾克維持正義,尊重由條約與國際法其他淵源而起之義務,久而弗懈,
- 促成大自由中之社會進步及較善之民生;
並為達此目的,
用是發憤立志,務當同心協力,以竟厥功。
舊金山會議中國代表團
此次會議國民政府派出的代表和高等顧問共十一位,正式排定的簽署順序為:
- 國民政府行政院代理院長宋子文(首席代表)
- 駐英國大使顧維鈞
- 國民參政會主席王寵惠
- 駐美國大使魏道明
- 前駐美國大使胡適
- 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
- 中國青年黨代表李璜
- 中國民主社會黨代表張君勱(中華民國憲法起草人)
- 中國共產黨代表董必武
- 大公報總編輯胡霖
- 高等顧問施肇基(資深外交官)
會議最後的簽字儀式,除宋子文、胡適因故不克參加外,其餘八位中華民國代表皆在憲章上簽字,以昭信守。
參考文獻
- ↑ 1. Origin and Evolution (PDF). 1946-47 Yearbook of the United Nations (pdf) .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 33.
China, in recognition of its long-standing fight against aggression, was accorded the honor of being the first to sign. It was arranged that the signatures of the U.S.S.R., the United Kingdom and France should follow, and then, in alphabetical order, the remaining n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s host country, signing last.
(英文)
外部鏈接
參見
- 含有格式卻不含網址的引用的頁面
- 聯合國
- 憲制性法律
- 聯合國憲章
- 國際法
- 1945年法律
- 20世紀條約
- 國際公約
- 阿富汗條約
- 阿爾巴尼亞條約
- 阿爾及利亞條約
- 安道爾條約
- 安哥拉條約
- 安提瓜和巴布達條約
- 阿根廷條約
- 亞美尼亞條約
- 澳大利亞條約
- 奧地利條約
- 阿塞拜疆條約
- 巴哈馬條約
- 巴林條約
- 孟加拉條約
- 巴巴多斯條約
- 白俄羅斯條約
- 比利時條約
- 貝里斯條約
- 貝南條約
- 不丹條約
- 玻利維亞條約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條約
- 波札那條約
- 巴西條約
- 汶萊條約
- 保加利亞條約
- 布吉納法索條約
- 緬甸條約
- 蒲隆地條約
- 柬埔寨條約
- 喀麥隆條約
- 加拿大條約
- 維德角條約
- 中非共和國條約
- 查德條約
- 智利條約
- 中華民國條約
- 哥倫比亞條約
- 葛摩條約
- 剛果民主共和國條約
- 剛果共和國條約
- 哥斯大黎加條約
- 象牙海岸條約
- 克羅地亞條約
- 古巴條約
- 塞浦路斯條約
- 捷克條約
- 捷克斯洛伐克條約
- 丹麥條約
- 吉布地條約
- 多米尼克條約
- 多明尼加條約
- 東帝汶條約
- 厄瓜多條約
- 埃及條約
- 薩爾瓦多條約
- 赤道幾內亞條約
- 厄里垂亞條約
- 愛沙尼亞條約
- 衣索匹亞條約
- 斐濟條約
- 芬蘭條約
- 法國條約
- 加彭條約
- 甘比亞條約
- 格魯吉亞條約
- 德國條約
- 東德條約
- 迦納條約
- 希臘條約
- 格瑞那達條約
- 瓜地馬拉條約
- 幾內亞條約
- 幾內亞比紹條約
- 海地條約
- 宏都拉斯條約
- 匈牙利條約
- 冰島條約
- 印度條約
- 印度尼西亞條約
- 伊朗條約
- 伊拉克條約
- 愛爾蘭條約
- 以色列條約
- 義大利條約
- 牙買加條約
- 日本條約
- 約旦條約
- 哈薩克斯坦條約
- 肯亞條約
- 吉里巴斯條約
- 朝鮮條約
- 韓國條約
- 科威特條約
- 吉爾吉斯斯坦條約
- 老撾條約
- 拉脫維亞條約
- 黎巴嫩條約
- 賴索托條約
- 利比里亞條約
- 利比亞條約
- 列支敦斯登條約
- 立陶宛條約
- 盧森堡條約
- 馬其頓條約
- 馬達加斯加條約
- 馬拉威條約
- 馬來西亞條約
- 馬爾地夫條約
- 馬利條約
- 馬耳他條約
- 馬紹爾群島條約
- 茅利塔尼亞條約
- 毛里求斯條約
- 墨西哥條約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條約
- 摩爾多瓦條約
- 摩納哥條約
- 蒙古國條約
- 蒙特內哥羅條約
- 摩洛哥條約
- 莫三比克條約
- 納米比亞條約
- 諾魯條約
- 尼泊爾條約
- 荷蘭條約
- 新西蘭條約
- 尼加拉瓜條約
- 尼日條約
- 奈及利亞條約
- 挪威條約
- 阿曼條約
- 巴基斯坦條約
- 帛琉條約
- 巴拿馬條約
- 巴布亞新幾內亞條約
- 巴拉圭條約
- 秘魯條約
- 菲律賓條約
- 波蘭條約
- 葡萄牙條約
- 卡塔爾條約
- 羅馬尼亞條約
- 盧安達條約
- 聖基茨尼維斯條約
- 聖露西亞條約
- 聖文森和格林納丁條約
- 薩摩亞條約
- 聖馬力諾條約
- 聖多美普林西比條約
- 沙烏地阿拉伯條約
- 塞內加爾條約
- 塞爾維亞條約
- 塞舌爾條約
- 獅子山條約
- 新加坡條約
- 斯洛伐克條約
- 斯洛文尼亞條約
- 索羅門群島條約
- 索馬利亞條約
- 南非條約
- 蘇聯條約
- 西班牙條約
- 斯里蘭卡條約
- 蘇丹條約
- 蘇利南條約
- 史瓦濟蘭條約
- 瑞典條約
- 瑞士條約
- 敘利亞條約
- 塔吉克斯坦條約
- 泰國條約
- 多哥條約
- 東加條約
- 千里達多巴哥條約
- 突尼西亞條約
- 土耳其條約
- 土庫曼斯坦條約
- 吐瓦魯條約
- 烏干達條約
- 烏克蘭條約
- 阿聯酋條約
- 英國條約
- 美國條約
- 烏拉圭條約
- 烏茲別克斯坦條約
- 瓦努阿圖條約
- 委內瑞拉條約
- 越南條約
- 葉門條約
- 北葉門條約
- 南斯拉夫條約
- 贊比亞條約
- 辛巴威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