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23: 行 23:
 
| 官方网站 =
 
| 官方网站 =
 
}}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lang-de|'''Johannes Brahms'''}},{{bd|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catIdx=Brahms, Johannes}})是[[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lang-de|'''Johannes Brahms'''}},{{bd|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catIdx=Brahms, Johannes}})是[[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逝于[[ 维也纳]]
  
 
 他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创作时期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汉斯·冯·彪罗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ref>{{cite book  
 
 他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创作时期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汉斯·冯·彪罗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ref>{{cite book  
行 35: 行 35:
 
}}</ref>。他對[[標題音樂]]與[[華格納]]的樂劇形式不認同,而是走純粹音樂路線。
 
}}</ref>。他對[[標題音樂]]與[[華格納]]的樂劇形式不認同,而是走純粹音樂路線。
  
 勃拉姆斯創作許多鋼琴曲、[[室內樂]]、[[交響樂]]及合唱曲。勃拉姆斯本身是炫技鋼琴家,首演過許多自己的作品。勃拉姆斯也和當時不少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合作,包括鋼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已成為現代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之一。勃拉姆斯是不妥協的[[完美主義]]者,曾毀掉他的部份作品.也有一些未發表的作品<ref>Alex Needham (2012), [http://www.guardian.co.uk/music/2012/jan/13/brahms-piano-piece-premiere?INTCMP=SRCH Brahms piano piece to get its premiere 159 years after its creation] ''The Guardian''</ref>。
+
 勃拉姆斯創作許多鋼琴曲、[[室內樂]]、[[交響樂]]及合唱曲。勃拉姆斯本身是炫技[[ 鋼琴家]] ,首演過許多自己的作品。勃拉姆斯也和當時不少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合作,包括鋼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 小提琴]] 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已成為現代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之一。勃拉姆斯是不妥協的[[完美主義]]者,曾毀掉他的部份作品.也有一些未發表的作品<ref>Alex Needham (2012), [http://www.guardian.co.uk/music/2012/jan/13/brahms-piano-piece-premiere?INTCMP=SRCH Brahms piano piece to get its premiere 159 years after its creation] ''The Guardian''</ref>。
  
 
== 生平 ==
 
== 生平 ==
 
 
 
=== 早年 ===
 
=== 早年 ===
 
 勃拉姆斯的父亲,约翰·雅各布·勃拉姆斯(1806-1872)从Dithmarschen来到汉堡寻求音乐演奏的工作。他擅长多门乐器,但主要工作是演奏[[小號]]和[[低音提琴]]。1830年,他娶长他十七岁的裁缝约翰娜·亨丽卡·克丽斯蒂安·尼森(1789-1865)为妻。约翰内斯上有一姊,下有一弟。他出生后,全家先是在汉堡的Gangeviertel地区住了六个月,然后搬到Inner Alster小城Dammtorwall。
 
 勃拉姆斯的父亲,约翰·雅各布·勃拉姆斯(1806-1872)从Dithmarschen来到汉堡寻求音乐演奏的工作。他擅长多门乐器,但主要工作是演奏[[小號]]和[[低音提琴]]。1830年,他娶长他十七岁的裁缝约翰娜·亨丽卡·克丽斯蒂安·尼森(1789-1865)为妻。约翰内斯上有一姊,下有一弟。他出生后,全家先是在汉堡的Gangeviertel地区住了六个月,然后搬到Inner Alster小城Dammtorwall。
 
  
 
 勃拉姆斯的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乐教师。从七岁起,他师从奥托·弗雷德里希·威利巴尔德·柯赛尔学习彈钢琴。家境贫寒的青年勃拉姆斯曾在低俗的舞厅和妓院中弹钢琴挣钱。早期的传记作家对此十分惊诧,对他的这段经历一笔带过;现代作家指出勃拉姆斯有可能因此对女性有扭曲的认识,以致后来感情坎坷。<ref name="ReferenceA">Richard A. Leonard, abridged from ''The Stream of Music''; Doubleday & Co., 1943</ref>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故事是假的<ref>{{cite journal |last= Avins|first= Styra |year=2001|title= The Young Brahms: Biographical Data Reexamined|journal=19th-century Music |volume= 24|issue= 3|pages= 276–289|id= |jstor= 746931 |doi= 10.1525/ncm.2001.24.3.276}}</ref>,证据包括勃拉姆斯年轻时朋友的书信,以及汉堡对这类场所的严格管制<ref>Kurt Hoffman, ''Johannes Brahms und Hamburg'' (Reinbek, 1986)</ref>。
 
 勃拉姆斯的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乐教师。从七岁起,他师从奥托·弗雷德里希·威利巴尔德·柯赛尔学习彈钢琴。家境贫寒的青年勃拉姆斯曾在低俗的舞厅和妓院中弹钢琴挣钱。早期的传记作家对此十分惊诧,对他的这段经历一笔带过;现代作家指出勃拉姆斯有可能因此对女性有扭曲的认识,以致后来感情坎坷。<ref name="ReferenceA">Richard A. Leonard, abridged from ''The Stream of Music''; Doubleday & Co., 1943</ref>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故事是假的<ref>{{cite journal |last= Avins|first= Styra |year=2001|title= The Young Brahms: Biographical Data Reexamined|journal=19th-century Music |volume= 24|issue= 3|pages= 276–289|id= |jstor= 746931 |doi= 10.1525/ncm.2001.24.3.276}}</ref>,证据包括勃拉姆斯年轻时朋友的书信,以及汉堡对这类场所的严格管制<ref>Kurt Hoffman, ''Johannes Brahms und Hamburg'' (Reinbek, 1986)</ref>。
  
 勃拉姆斯也短暂地学習过大提琴<ref>Hoffmann (1999) Kurt. "Brahms the Hamburg musician 1833–1863" Cambridge. Musgrave (editor) Micha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rah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nbsp;9</ref>。在柯赛尔之后,勃拉姆斯又师从{{link-en|爱德华·马克森|Eduard Marxsen}}。马克森在维也纳的老师{{link-en|伊格纳斯·冯·西弗里德|Ignaz von Seyfried}}既是[[莫扎特]]的学生,又是[[舒伯特]]的好友。年轻的勃拉姆斯在汉堡开过几场公开演奏会,但直到十九岁进行巡演之后才名声大噪。成年后的勃拉姆斯也经常参与自己嘔心瀝血作品的演出,无论是作为独奏、伴奏,还是重奏组合的一员。他从十几岁起也开始指挥合唱团,后来也成为了精湛的指挥。
+
 勃拉姆斯也短暂地学習过[[ 大提琴]]<ref>Hoffmann (1999) Kurt. "Brahms the Hamburg musician 1833–1863" Cambridge. Musgrave (editor) Micha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rah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nbsp;9</ref>。在柯赛尔之后,勃拉姆斯又师从{{link-en|爱德华·马克森|Eduard Marxsen}}。马克森在维也纳的老师{{link-en|伊格纳斯·冯·西弗里德|Ignaz von Seyfried}}既是[[莫扎特]]的学生,又是[[舒伯特]]的好友。年轻的勃拉姆斯在汉堡开过几场公开演奏会,但直到十九岁进行巡演之后才名声大噪。成年后的勃拉姆斯也经常参与自己嘔心瀝血作品的演出,无论是作为独奏、伴奏,还是重奏组合的一员。他从十几岁起也开始指挥合唱团,后来也成为了精湛的指挥。
 
 
  
 
 勃拉姆斯少年时就开始创作,但之后毁掉了大多数早期作品的手稿。同为马克森学生的{{link-de|露易丝·加法|Louise Japha}}称,勃拉姆斯在11岁就演奏过自己即兴创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但后来被可惡的作曲家丢弃。
 
 勃拉姆斯少年时就开始创作,但之后毁掉了大多数早期作品的手稿。同为马克森学生的{{link-de|露易丝·加法|Louise Japha}}称,勃拉姆斯在11岁就演奏过自己即兴创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但后来被可惡的作曲家丢弃。
  
1853年四月到五月,勃拉姆斯作为匈牙利小提琴家{{link-en|爱德华·拉门伊|Ede Reményi}}的钢琴伴奏,一同巡回演出。途中他在[[汉诺威]]遇到了同为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的[[约瑟夫·约阿希姆]],在[[魏玛]]宫廷又遇到了[[李斯特]]。二人见面时,李斯特亲自视奏了勃拉姆斯的《谐谑曲》。在此之前,勃拉姆斯的許多作品都默默无闻。后来拉门伊与勃拉姆斯分道扬镳,原因据说是勃拉姆斯在李斯特《[[钢琴奏鸣曲_(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會中竟然大打瞌睡。勃拉姆斯对此的解释是自己在旅途中过于劳累。
+
1853年四月到五月,勃拉姆斯作为[[ 匈牙利]] 小提琴家{{link-en|爱德华·拉门伊|Ede Reményi}}的钢琴伴奏,一同巡回演出。途中他在[[汉诺威]]遇到了同为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的[[约瑟夫·约阿希姆]],在[[魏玛]]宫廷又遇到了[[李斯特]]。二人见面时,李斯特亲自视奏了勃拉姆斯的《谐谑曲》。在此之前,勃拉姆斯的許多作品都默默无闻。后来拉门伊与勃拉姆斯分道扬镳,原因据说是勃拉姆斯在李斯特《[[钢琴奏鸣曲_(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會中竟然大打瞌睡。勃拉姆斯对此的解释是自己在旅途中过于劳累。
  
 
=== 杜塞尔多夫 ===
 
=== 杜塞尔多夫 ===
行 70: 行 66:
 
 勃拉姆斯经常旅行,无论是为了公事、演出还是休闲。1878年起,他经常在春季到意大利的乡村,并在夏天作曲。他喜爱散步,尤其喜欢在户外思考音乐,因为他觉得新鲜空气让他头脑清晰。
 
 勃拉姆斯经常旅行,无论是为了公事、演出还是休闲。1878年起,他经常在春季到意大利的乡村,并在夏天作曲。他喜爱散步,尤其喜欢在户外思考音乐,因为他觉得新鲜空气让他头脑清晰。
  
1889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代表西奥·旺格曼(Theo Wangemann)来到维也纳,与勃拉姆斯合作录制了一张试验性的[[LP]]录音。勃拉姆斯在钢琴上演奏了一小段他的第一首匈牙利舞曲。尽管录音开头的语音简介清晰可辨,音乐本身却被噪音淹没。[[斯坦福大学]]曾试图改进过录音质量<ref>[https://ccrma.stanford.edu/groups/edison/brahms/brahms.html "Brahms at the Piano"] by Jonathan Berger ([[CCRMA]], Stanford University)</ref>。这是最早的一张知名作曲家本人的录音。然而对于开头简介的声音是旺格曼还是勃拉姆斯的,还有争议<ref>{{YouTube|BZXL3I7GPCY|J. Brahms plays excerpt of Hungarian Dance No. 1 (2:10)}}</ref>。
+
1889年,美国[[ 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代表西奥·旺格曼(Theo Wangemann)来到维也纳,与勃拉姆斯合作录制了一张试验性的[[LP]]录音。勃拉姆斯在钢琴上演奏了一小段他的第一首匈牙利舞曲。尽管录音开头的语音简介清晰可辨,音乐本身却被噪音淹没。[[斯坦福大学]]曾试图改进过录音质量<ref>[https://ccrma.stanford.edu/groups/edison/brahms/brahms.html "Brahms at the Piano"] by Jonathan Berger ([[CCRMA]], Stanford University)</ref>。这是最早的一张知名作曲家本人的录音。然而对于开头简介的声音是旺格曼还是勃拉姆斯的,还有争议<ref>{{YouTube|BZXL3I7GPCY|J. Brahms plays excerpt of Hungarian Dance No. 1 (2:10)}}</ref>。
  
 
1889年,勃拉姆斯获得“汉堡荣誉市民”的称号<ref>[http://fhh.hamburg.de/stadt/Aktuell/senat/service/ehrenbuerger/start.html Stadt Hamburg Ehrenbürger] {{de icon}} Retrieved 17 June 2008</ref>。
 
1889年,勃拉姆斯获得“汉堡荣誉市民”的称号<ref>[http://fhh.hamburg.de/stadt/Aktuell/senat/service/ehrenbuerger/start.html Stadt Hamburg Ehrenbürger] {{de icon}} Retrieved 17 June 2008</ref>。
行 179: 行 175:
 
* {{IMSLP|id=Brahms%2C_Johannes|cname=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 {{IMSLP|id=Brahms%2C_Johannes|cname=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 [http://www.classiccat.net/brahms_j/index.htm Classic Cat - Brahms mp3s]
 
* [http://www.classiccat.net/brahms_j/index.htm Classic Cat - Brahms mp3s]
 +
 +
[[Category:作曲家]]

於 2021年5月1日 (六) 22:26 的最新修訂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藝人或藝術家
出生 1833年5月7日
Template:Country data 普魯士王國漢堡
逝世 1897年4月3日 (63歲)
代表作品 四部交響曲,四部協奏曲,《德意志安魂曲》,各種室內樂、鋼琴音樂、歌曲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德語: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是浪漫主義中期德國作曲家。生於漢堡,逝於維也納

他是維也納的音樂領袖人物,大部分的創作時期也是在維也納度過的。漢斯·馮·彪羅將其與巴赫貝多芬排列在一起稱為「三B」[1]。他對標題音樂華格納的樂劇形式不認同,而是走純粹音樂路線。

勃拉姆斯創作許多鋼琴曲、室內樂交響樂及合唱曲。勃拉姆斯本身是炫技鋼琴家,首演過許多自己的作品。勃拉姆斯也和當時不少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合作,包括鋼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小提琴演奏家約瑟夫·約阿希姆。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已成為現代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之一。勃拉姆斯是不妥協的完美主義者,曾毀掉他的部份作品.也有一些未發表的作品[2]

生平

早年

勃拉姆斯的父親,約翰·雅各布·勃拉姆斯(1806-1872)從Dithmarschen來到漢堡尋求音樂演奏的工作。他擅長多門樂器,但主要工作是演奏小號低音提琴。1830年,他娶長他十七歲的裁縫約翰娜·亨麗卡·克麗斯蒂安·尼森(1789-1865)為妻。約翰內斯上有一姊,下有一弟。他出生後,全家先是在漢堡的Gangeviertel地區住了六個月,然後搬到Inner Alster小城Dammtorwall。

勃拉姆斯的父親是他的第一個音樂教師。從七歲起,他師從奧托·弗雷德里希·威利巴爾德·柯賽爾學習彈鋼琴。家境貧寒的青年勃拉姆斯曾在低俗的舞廳和妓院中彈鋼琴掙錢。早期的傳記作家對此十分驚詫,對他的這段經歷一筆帶過;現代作家指出勃拉姆斯有可能因此對女性有扭曲的認識,以致後來感情坎坷。[3]也有學者認為這個故事是假的[4],證據包括勃拉姆斯年輕時朋友的書信,以及漢堡對這類場所的嚴格管制[5]

勃拉姆斯也短暫地學習過大提琴[6]。在柯賽爾之後,勃拉姆斯又師從愛德華·馬克森Eduard Marxsen。馬克森在維也納的老師伊格納斯·馮·西弗里德Ignaz von Seyfried既是莫扎特的學生,又是舒伯特的好友。年輕的勃拉姆斯在漢堡開過幾場公開演奏會,但直到十九歲進行巡演之後才名聲大噪。成年後的勃拉姆斯也經常參與自己嘔心瀝血作品的演出,無論是作為獨奏、伴奏,還是重奏組合的一員。他從十幾歲起也開始指揮合唱團,後來也成為了精湛的指揮。

勃拉姆斯少年時就開始創作,但之後毀掉了大多數早期作品的手稿。同為馬克森學生的露易絲·加法德語Louise Japha稱,勃拉姆斯在11歲就演奏過自己即興創作的一首鋼琴奏鳴曲,但後來被可惡的作曲家丟棄。

1853年四月到五月,勃拉姆斯作為匈牙利小提琴家愛德華·拉門伊Ede Reményi的鋼琴伴奏,一同巡迴演出。途中他在漢諾威遇到了同為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的約瑟夫·約阿希姆,在魏瑪宮廷又遇到了李斯特。二人見面時,李斯特親自視奏了勃拉姆斯的《諧謔曲》。在此之前,勃拉姆斯的許多作品都默默無聞。後來拉門伊與勃拉姆斯分道揚鑣,原因據說是勃拉姆斯在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的演奏會中竟然大打瞌睡。勃拉姆斯對此的解釋是自己在旅途中過於勞累。

杜塞爾多夫

萊茵蘭進行完演出之後,勃拉姆斯坐火車到了杜塞爾多夫,拿着約阿希姆的引介信會見了舒曼。舒曼為當時僅二十歲的勃拉姆斯的才華傾倒,並在當時的《新音樂雜誌》(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上寫了一篇名為《一條新路》的文章,向公眾介紹這位年輕人,並說他「必然會最完美地表達出這個時代」[7]。在舒曼的朋友圈之外,這篇文章遭到了冷遇和懷疑;這加劇了勃拉姆斯對自己演奏和作曲的嚴格要求。在杜塞爾多夫期間,勃拉姆斯完成了一首寫給約阿希姆的小提琴奏鳴曲,即《F-A-E奏鳴曲》。標題的意思是「自由但孤獨」(Frei aber einsam)。

勃拉姆斯對舒曼的夫人,長他14歲的女作曲家與鋼琴家克拉拉·舒曼產生了感情;這段激烈的情感畢其一生未曾消逝。勃拉姆斯一生未婚,只在1859年與哥廷根一名教授的女兒訂了婚又取消。舒曼自殺未遂、進入精神病院後,勃拉姆斯作為克拉拉和她丈夫之間主要的中間人,並且在一段時間內成了實際的一家之長。舒曼死後,勃拉姆斯趕到杜塞爾多夫,在舒曼家附近的公寓裡居住,並為克拉拉而犧牲了他的事業與藝術。但兩年後他離開了克拉拉。勃拉姆斯與克拉拉·舒曼的關係大概與貝多芬「永恆的愛人」並列為音樂史上最撲朔迷離的謎團:他們是否互相愛戀不得而知,但從他們毀掉相互間的書信一事,可以推測其中或有難言之隱[8]

代特莫爾德、漢堡、維也納

1856年,舒曼去世之後,勃拉姆斯時而在漢堡指揮一個女性合唱團,時而在代特莫爾德指揮樂隊、教授學生。1859年,他作為獨奏家首演了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1862年,他第一次來到維也納。次年,他被任命為維也納歌唱學院(Wiener Singakademie)的指揮。儘管1864年勃拉姆斯就辭去了這個職位,並且考慮在別處繼續指揮,他還是主要以維也納為基地,並最終落戶於此。1872至1875年,他是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音樂會總監。1877年他拒絕了劍橋大學的名譽音樂博士學位,但在1879年接受了弗羅茨瓦夫大學的學位,並創作了《學院節日序曲》以示感謝。

勃拉姆斯在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持續作曲,但是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在最初的幾場演出後差評連連,被當時引領潮流的「新德意志樂派」評為「過時老套」。「新德意志樂派」的領軍人物包括李斯特和瓦格納。雖然勃拉姆斯讚賞瓦格納的一些音樂,也欽佩李斯特的鋼琴才能,但他與二人的作曲理念上依然有着鴻溝,這也引發了被成為「浪漫主義大戰」的論戰。這場論戰影響了整個歐洲的音樂界。勃拉姆斯的陣營包括他的朋友克拉拉·舒曼和著名音樂評論家愛德華·漢斯力克。1860年,勃拉姆斯與約阿希姆合作了一份宣言,公開抗議瓦格納音樂中的過度泛濫之處。這份宣言匆匆寫就,只有三人簽名,最終是一場失敗。勃拉姆斯之後再沒有介入公開的論戰[9]

名聲鼎盛

1868年勃拉姆斯大型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的首演鞏固了作曲家在歐洲音樂界的地位。許多人認為他超越了貝多芬。這也讓勃拉姆斯有信心完成一些自己長年缺少進展的作品,比如清唱劇《里納爾多》、《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三鋼琴四重奏》,以及最有名的《第一交響曲》。儘管勃拉姆斯從1860年代初就構思過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這部大作1876年才面世。但在1877到1885年短短的八年間,又有三部交響曲相繼誕生。

1881年開始,勃拉姆斯的作品可以由梅寧根公爵的宮廷樂團試奏;該樂團的指揮是漢斯·馮·彪羅。1881年,勃拉姆斯著名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在匈牙利佩斯特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演奏。

勃拉姆斯經常旅行,無論是為了公事、演出還是休閒。1878年起,他經常在春季到意大利的鄉村,並在夏天作曲。他喜愛散步,尤其喜歡在戶外思考音樂,因為他覺得新鮮空氣讓他頭腦清晰。

1889年,美國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的代表西奧·旺格曼(Theo Wangemann)來到維也納,與勃拉姆斯合作錄製了一張試驗性的LP錄音。勃拉姆斯在鋼琴上演奏了一小段他的第一首匈牙利舞曲。儘管錄音開頭的語音簡介清晰可辨,音樂本身卻被噪音淹沒。斯坦福大學曾試圖改進過錄音質量[10]。這是最早的一張知名作曲家本人的錄音。然而對於開頭簡介的聲音是旺格曼還是勃拉姆斯的,還有爭議[11]

1889年,勃拉姆斯獲得「漢堡榮譽市民」的稱號[12]

晚年

1890年,57歲的勃拉姆斯打算停止作曲,但並沒做到。他的許多傑作都誕生於此時直到他死去的這段時間。在讚賞梅寧根樂團的單簧管演奏家之餘,勃拉姆斯創作了一系列包含單簧管的室內樂,包括《單簧管三重奏》、《單簧管五重奏》和兩首《單簧管奏鳴曲》。他也寫了一些鋼琴作品、藝術歌曲和管風琴作品。


完成作品121後,勃拉姆斯罹患癌症。不同來源對疾病部位或說是肝臟,或說是胰腺。他的病情漸漸惡化,在1897年4月3日逝世,享年64歲。勃拉姆斯葬在維也納中央公墓。英國作曲家休伯特·帕里為他寫了一首交響音樂《為勃拉姆斯所作的輓歌》。然而這部作品直到1918年帕里本人逝世後的紀念音樂會上才公之於眾。

樂曲特點

一般難免會將其與貝多芬的交響曲作比較,第一號與貝多芬第五號同為C小調,C小調也貝多芬別具意義的調性,同樣也有類似戲劇化的處理,小調開始→奮鬥→得勝以C大調終結,此外第四樂章也有總括前三樂章樂念的傾向,類似貝多芬第九。D大調第二號,特有的田園風格,也被稱為布拉姆斯的田園交響曲,至於第三號其雄渾的氣勢也常與貝多芬第三號英雄相題並論。

布拉姆斯的交響曲天性認真;嚴於自我批評的布拉姆斯對待交響曲寫作謹慎小心,被一種「不准落在貝多芬的交響曲造詣之下」的責任感所束縛住。早期作品只有兩首小夜曲(D大調,Op.11,1858和A大調Op.16,1860)和爐火純青的《海頓主題變奏曲》(Op.56,1873)。由於他對過去的問題非常熟悉,使他對大型的交響樂形式不敢輕易嘗試,例如他的D小調鋼琴協奏曲,起初是計劃寫成交響曲的。後來,他感覺不能勝任這樣巨大的交響樂結構,就把它縮寫為兩架鋼琴用的奏鳴曲。又過了幾年,這個作品有了一個鋼琴曲的局面,可是還帶有原來的管弦樂的特點,於是布拉姆斯就把它寫成了一部鋼琴協奏曲。最初打破了交響樂計劃的終曲用輪旋曲替代,儘管它仍未提高到第一樂章的水平。這部崇高的、悲劇性的作品仍然是一個獨特的融合,一部帶鋼琴助奏的交響曲。

布拉姆斯意識到他的性格中有浪漫主義的傾向,但他同時更意識到浪漫主義和交響樂邏輯是根本對立的;因此他不滿足於細小的主題相結構的邏輯,他要從當代音樂中尋求可以為交響樂所利用的因素來支持他的交響樂建築。在他的第一交響曲中我們看到他應用了胚芽般「germinal」的動機主題。它超越於主題發展的邏輯,起著聯結整個交響曲的作用。布拉姆斯在發展這動機主題時運用了古典主義藝術的重要手法之一:變奏手法,或不如說是原則,古典主義作曲家常用於他們的四重奏和交響曲中的慢樂章和末樂章,現在在布拉姆斯的大型奏鳴曲結構中出現,給交響曲結構增添了一個新的起凝聚作用的因素。固定樂思不是限於一個樂章,而是試圖聯結整個作品。他的交響曲保留了貝多芬的原則,甚至包括轉調和調性關係,而這些原則在真正的浪漫派交響樂中顯然是缺少的。在每一首交響曲中他都堅持二元的奏鳴曲原則,甚至在第四交響曲的固定低音變奏曲中仍然堅持了這一原則。他對於音樂歷史的某些階段具有深遂的了解,可巧當代音樂學家媳美。

交響曲的特徵

  1. 複雜縝密關係的風格,織體渾厚,在主弦律的中間總是充滿著對位音形。
  2. 動機、結合樂曲的連貫性。
  3. 弦律有時帶有民謠風、三和弦、動機似的弦律也多見,而其基調為抒情,尤其是慢板樂章。
  4. 布拉姆斯又對於節奏獨特的使用,也是其特色之一以切分音,不同的節奏型的共置(hemiola:2對3的節奏)是主要特性,將重拍的位置移動都有趣的現象。

事蹟及軼事

  • 勃拉姆斯雖20歲時就開始交響曲創作,但遲至40歲才完成。原因受到貝多芬九大交響曲影響,認為交響曲水準始終無法達到貝多芬畫下的高度。但第一號交響曲發表後,接連很快就繼續到第四號交響曲的寫作。
  • 勃拉姆斯還有很多傳世經典,諸如小提琴協奏曲,被稱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作曲家。其他三大作曲家:貝多芬、孟德爾頌、柴可夫斯基。
  • 勃拉姆斯的崛起,音樂家舒曼提攜甚多。舒曼發瘋後,他仍持續關心與照顧舒曼遺孀克拉拉
  • 勃拉姆斯與柴可夫斯基曾經見過一面,德意志遇到纖細的斯拉夫人,兩人相見兩厭。勃拉姆斯甚至討厭他甚於外傳對手瓦格納[來源請求]
  • 勃拉姆斯與小提琴家約瑟夫·姚阿幸友好,姚阿幸曾修改過小提琴協奏曲部份片段。
  • 勃拉姆斯音樂圈友人還有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斯特勞斯,以及他相當提攜捷克音樂家德弗札克,也曾半開玩笑說:「我真忌妒德弗札克,可以有這麼多靈感。」
  • 勃拉姆斯表面嚴肅,實際上幽默。[來源請求] 身高不高,雖然穿梭在上流社會,卻因為自己出身低微,對上流社會女性有種自卑感。[來源請求] 早年相片十分俊美,金髮碧眼,晚年則留起大鬍子,似自暴自棄。[來源請求] 財務狀況良好,不似音樂家莫札特、貝多芬或舒伯特拮据。
  • 小提琴奏鳴曲第二號第一樂章片段,乃取自作的歌曲「就像音樂飄過」。將歌曲納入正式作品。
  • 匈牙利舞曲,曾經被告侵權,但是最後勝訴;德弗札克後也創作類似的斯拉夫舞曲。
  • 大學慶典序曲,是因為被授與哲學榮譽博士時所作。
  • 據說音樂也透過畢羅,間接影響了走華格納風格的理察·史特勞斯

作品

交響曲

第1號交響曲 (勃拉姆斯)|c小調第1號,作品68 第2號交響曲 (勃拉姆斯)|D大調第2號,作品73 第3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F大調第3號,作品90 第4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e小調第4號,作品98

協奏曲

鋼琴協奏曲

第1號鋼琴協奏曲 (勃拉姆斯)|d小調第1號,作品15 第2號鋼琴協奏曲 (勃拉姆斯)|降B大調第2號,作品83

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協奏曲 (勃拉姆斯)|D大調,作品77

雙重協奏曲

雙重協奏曲 (勃拉姆斯)|a小調,作品102

室內樂

鋼琴奏鳴曲
  • C大調第1號,作品1
  • 升f小調第2號,作品2
  • f小調第3號,作品5
  • f小調雙鋼琴奏鳴曲,作品34b
小提琴奏鳴曲
  • G大調第1號,作品78
  • A大調第2號,作品100
  • d小調第3號,作品108
大提琴奏鳴曲
  • e小調第1號,作品38
  • F大調第2號,作品99
單簧管奏鳴曲
  • f小調第1號,作品120/1
  • 降E大調第2號,作品120/2
鋼琴三重奏
  • B大調第1號,作品8
  • C大調第2號,作品87
  • c小調第3號,作品101
鋼琴四重奏
  • g小調第1號,作品25
  • A大調第2號,作品26
  • c小調第3號「維特」,作品60
弦樂四重奏
  • c小調第1號,作品51/1
  • a小調第2號,作品51/2
  • 降B大調第3號,作品67
鋼琴五重奏
  • f小調,作品34
弦樂五重奏
  • F大調第1號,作品88
  • G大調第2號「普拉特」,作品111
單簧管五重奏
  • b小調,作品115
弦樂六重奏
  • 降B大調第1號,作品18
  • G大調第2號,作品36


其它

匈牙利舞曲 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參見

參考資料

  1. 許文廷. 瑞士‧奧地利‧德國. 台北: 橘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 ISBN 9867545575. 
  2. Alex Needham (2012), Brahms piano piece to get its premiere 159 years after its creation The Guardian
  3. Richard A. Leonard, abridged from The Stream of Music; Doubleday & Co., 1943
  4. Avins, Styra. The Young Brahms: Biographical Data Reexamined. 19th-century Music. 2001, 24 (3): 276–289. JSTOR 746931. doi:10.1525/ncm.2001.24.3.276. 
  5. Kurt Hoffman, Johannes Brahms und Hamburg (Reinbek, 1986)
  6. Hoffmann (1999) Kurt. "Brahms the Hamburg musician 1833–1863" Cambridge. Musgrave (editor) Micha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rah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9
  7. Schumann, Robert. Neue Bahnen. 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 (Leipzig: Bruno Hinze). 28 October 1853, 39 (18): 185–186 (德語). 
  8. Leonard, 1943
  9. Swafford, Johannes Brahms, pp. 206–211
  10. "Brahms at the Piano" by Jonathan Berger (CCRMA, Stanford University)
  11. YouTube上的J. Brahms plays excerpt of Hungarian Dance No. 1 (2:10)
  12. Stadt Hamburg Ehrenbürger (德文) Retrieved 17 June 2008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