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舒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羅伯特·舒曼 | |
---|---|
藝人或藝術家 | |
出生 |
1810年6月8日 25px薩克森王國 茨維考 |
逝世 | 1856年7月29日 | (46歲)
代表作品 | 四部交響曲(第一「春天」,第三「萊茵」),鋼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戲劇配樂《曼弗雷德》,鋼琴《童年情景》《狂歡節》《克萊斯勒偶記》,聲樂套曲《桃金娘》《詩人之戀》《婦女的愛情與生活》 |
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德語: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德國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生性熱情、感情豐沛,富有 民主主義 思想。夫人克拉拉是著名鋼琴家[1]。作曲家約翰尼斯·布拉姆斯曾受其提攜。
生平
1810年舒曼出生在德國 薩克森 的小鎮 茨維考,他的父親開着一家書店兼營出版。童年的舒曼最大興趣是文學而不是音樂,並且熱衷於寫作小說和散文。偶爾也從事一些音樂活動,12歲的時候舒曼組織了一個小型的管弦樂隊。之後出於對文學的熱情,又組織了一個文學社,並開始寫作關於藝術和詩歌的論文。
青年時期的舒曼被青春期的苦惱折磨着,他的父親積極的引導他向音樂方面發展,然而舒曼的母親希望兒子能學習法律,以便將來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1828年舒曼中學畢業,這時他的父親也去世了,他如母親的願望,去了萊比錫學習法律,第二年又到海德堡繼續學習。
1830年舒曼在海德堡附近的法蘭克福聽了一場帕格尼尼的演奏會,從此立志要成為一名鋼琴家。這一年聖誕節舒曼回到萊比錫全心投入成為鋼琴家的練習中,這時他已經20歲了。因為起步晚,舒曼強迫自己高強度長時間的練習,據說他還發明了一種機械來鍛煉手指的肌肉。這種錯誤的練習法使他右手的中指完全麻痹,成為音樂家的唯一希望只有往作曲家的道路上走了。然而舒曼並沒有放棄鋼琴,鋼琴的創作始終是其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
1833年,他23歲時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傑作,同一主題和十二格變奏的《交響練習曲》,之後是1834年至1835年間創作的《狂歡節》,是一部由二十一個樂章組成的鋼琴傑作,也是舒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834年舒曼創辦了一份音樂評論雜誌,並用弗羅列斯坦和尤斯比烏斯作為自己的筆名,這兩個人的觀點體現了作者本人的思辨統一。
1836年,舒曼26歲時,仍然沒有停止學習鋼琴,這時在維克教授處學習的舒曼結識了教授的女兒克拉拉,但彼此的愛慕遭到維克教授一家人的反對。經過他不懈努力,1840年終於在萊比錫郊區的Schönefeld鎮與克拉拉結婚。兩人育有八名子女,但多數夭折。
1843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年赴德雷斯頓任合唱團領隊。1850年舒曼搬到杜塞爾多夫,擔任樂隊指揮。
1854年曾一度投萊茵河自殺,幸被船夫救起。之後他被送入波恩一家精神病院,期間克拉拉一直照顧他。1856年舒曼因晚期梅毒感染死于波恩。舒曼和克拉拉的墓地均在波恩。
作品
作品包括交響樂四首、協奏曲(如《a小調鋼琴協奏曲》、《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室內樂(包括三首弦樂四重奏,兩首鋼琴四重奏,三首鋼琴三重奏)、藝術歌曲(如《桃金娘》、《女人的愛與生命》和為詩人海涅《詩人之戀》、里爾克、艾辛多夫的詩歌而譜的曲)、鋼琴作品(如《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童年即景》[2]等)、其他樂隊和合唱作品(如《曼弗雷德序曲》)及歌劇。樂評創作,主要刊載於由他創辦並一人分飾三個不同立場的評論人員的《新音樂報》內的文章。
有關舒曼的文藝作品
1944年,德國拍攝過一部舒曼傳記片。
1947年,美國好萊塢拍攝影片《Song of Love》,描寫舒曼與克拉拉的愛情故事,凱瑟琳·赫本扮演克拉拉·舒曼。舒曼《童年即景》組曲中的《夢幻曲》被用作影片的主題歌。
2009年,小說琴戀克拉拉《Belove Clara》描寫舒曼、克拉拉以及約翰尼斯·布拉姆斯的三角戀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