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原朱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images/thumb/b/b3/%E7%AC%A0%E5%8E%9F%E6%9C%B1%E9%9B%80.jpg/400px-%E7%AC%A0%E5%8E%9F%E6%9C%B1%E9%9B%80.jpg)
笠原朱雀(Chaunoproctus ferreorostris)已灭绝动物,一种朱雀属鸟类。大多是单独个体或成双的出入。由于它们不怎么飞行,故主要是在地上吃果实及芽,很少会飞上树梢采食。笠原朱雀大多分布在小笠原群岛的父岛。虽然有指在母岛发现它们,但差不多肯定是错误,另外亦有指在兄岛及弟岛。直至目前只有几个标本被采集。现今的图画之间出现一些分别,但究竟是季节性的差别,还是不同的亚种或物种,仍未有定案。
雄鸟额、头顶、枕深朱红色或深洋红色,后颈、背、肩暗褐或橄榄褐色、具不明显的暗褐色羽干纹和沾染有深朱红色或红色,腰和尾上覆羽玫瑰红色或深红色。尾羽黑褐色,羽缘沾棕红色。两翅黑褐色,翅上覆羽具宽的洋红色羽缘,飞羽外翈具窄的土红色羽缘。眼先暗褐色,有时微染白色,耳羽褐色而杂有粉红色。两颊、颏、喉和上胸朱红或洋红色,下胸至腹和两胁逐渐转淡,呈淡洋红色或淡红色,腹中央至尾下覆羽白色或灰白色、微沽粉红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色。
灭绝
笠原朱雀是Frederick William Beechey至太平洋旅程时发现,于1827年在父岛采集到两个标本。1828年亦发现了几个标本,但却只纪录在小笠原群岛发现。据两个遇难水手的报告,小笠原群岛是捕鲸船的中途站,而殖民是在1830年开始。于1854年,当约翰·罗杰斯(John Rodgers)等人的研究船队集结在父岛时,史蒂波生(William Stimpson)没有发现笠原朱雀。只发现了一些于1828年已存在的大家鼠、野生山羊、绵羊、狗、猫及猪等。笠原朱雀也许如启利氏地鸫般,可能于1830年因栖息地消失及被入侵物种掠食而灭绝。
有指在母岛发现笠原朱雀,但在1853年,马修·佩里(Matthew Perry)第一次到日本时却未提及它们,这显示有关在母岛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或是误解。另外,笠原朱雀不动的习性很难令人相信它们会在父岛以外的地方出现。[1]
繁殖期
5-7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分散成对,雄鸟站在小树或灌木顶枝上鸣叫,并不时地在上下树枝间跳跃飞翔,或从一棵树飞到邻近的另一棵树上,雌鸟飞来站在雄鸟下面的低枝上或地上,交配亦在低枝上或地上进行。营巢于蔷薇等有刺灌木丛中和小树枝权上。距地高0.5-1米,较隐蔽。巢呈杯状,结构较松散,用枯草茎、草叶和须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的须根和少量兽毛。
营巢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鸣唱和警戒。每窝产卵3-6枚,多为4-5枚。卵淡蓝绿色、被有褐色斑点,也有的被有黑色或紫黑色斑点。孵卵完全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雌鸟孵卵期间寻食喂雌鸟,孵化期13-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5-17天的喂养,幼鸟则可离巢。
习性
[[中国==主要为留鸟,部分冬候鸟和旅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呈几只至十余只的小群活动和觅食。性活泼,频繁地在树木或灌丛间飞来飞去,飞行时两翅扇迅速,多呈波浪式前进,有时亦见停息在树梢或灌木枝头。很少鸣叫,但繁殖期间雄鸟常于早晚站在灌木枝头鸣叫鸣声悦耳。
主要以果实、种子、花序、芽苞、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春季为白桦嫩叶、杨树叶芽、榆树花序;夏季以鞘翅目昆虫为主;秋季则以浆果和各种种子及昆虫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