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岭黄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秦岭黄耆

中文名:秦岭黄耆

学 名:Astragalus

henryi Oliv.

别 称:秦岭黄芪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 目:蔷薇亚目

科:豆科

亚 科:蝶形花亚科

族:山羊豆族

亚 族:黄耆亚族

属:黄耆属

亚 属:黄耆亚属

组:膜荚组

种:秦岭黄耆

命名者及年代:Oliv.,1959

秦岭黄耆(qín lǐng huáng qí,学名:Astragalus henryi Oliv.)是豆科黄耆属植物。小灌木。主根深长,多分枝。茎高40-100厘米,具条棱,疏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长7-13厘米,有5-7片小叶;叶柄长1.5-2.5厘米。总状花序疏松,生数花,顶生的总花梗较叶短,常集成圆锥花序式。荚果椭圆形,长1-1.8厘米,宽6-8毫米,先端锐尖,基部具长果颈,无毛,1室,含种子1-2颗。花期6-7月,果期10月。 分布于中国陕西东南部、湖北西部和甘肃。生长于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坡、水沟旁或杂木林内。根在鄂西代黄耆用。 性味甘,性微温。有活血补血的功能。用于高血压补血调经糖尿病,又能增强气血循环,改善新陈代谢[1]

秦岭黄耆形态特征

秦岭黄耆, 小灌木。主根深长,多分枝。茎高40-100厘米,具条棱,疏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长7-13厘米,有5-7片小叶;叶柄长1.5-2.5厘米;托叶离生,膜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1.5厘米,宽2-5毫米,近无毛;小叶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2-5厘米,宽1-2.5厘米,先端钝尖,有小尖头,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苍绿色,疏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有长0.5-1.5厘米的小叶柄,侧生小叶近无柄。[2]

总状花序疏松,生数花,顶生的总花梗较叶短,常集成圆锥花序式;苞片披针形,长约2毫米,背面疏被白色短柔毛;花梗纤细,长约4毫米;花萼钟状,长4-5毫米,外面疏被白色短柔毛,萼齿不明显;花冠黄色或淡紫色,旗瓣倒卵状长圆形,长8-11毫米,先端微凹,基部渐狭,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宽约2毫米,基部具短耳,瓣柄长5-6毫米,龙骨瓣较翼瓣稍短,长约9毫米,瓣片半卵形,瓣柄长5-6毫米;子房披针形,无毛,具长柄。[3]

荚果椭圆形,长1-1.8厘米,宽6-8毫米,先端锐尖,基部具长果颈,无毛,1室,含种子1-2颗。花期6-7月,果期10月。 [4]

Astragalus henryi Oliv. in Hook. Ic. Pl. 10: t. 1959. 1891; Simps. in Not. Roy. Bot. Gard. Edinb. 8: 257. 1915; Pet. -Stib. in Acta Hort. Gothob. 12: 50. 1937-1938;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380. 1955; P. K. Hsiao in Acta Pharmac. Sinica 11: 126. 1964.

秦岭黄耆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陕西东南部(凤县留坝太白略阳陇县宝鸡白水商县丹凤等)、湖北西部和甘肃文县武都康县)。生长于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坡、水沟旁或杂木林内。[5]

秦岭黄耆繁殖方法

由于秦岭黄耆种子硬实较多,为打破种皮的不透性,提高种子发芽率,播前必须按以下方法将选好的种子进行催芽处理,这些方法可任选1种。

温、冷水交换浸种:于播种前几天,白天用40℃的温水浸泡,晚上再换冷水,连续处理3个昼夜,捞出后装入瓦罐内,上面用湿布盖住,放在温暖的地方,种子经过高低温度的影响,种皮性质发生了变化,3-4天便能发芽,即可播种。

机械损伤:按1份沙子与2份秦岭黄耆种子均匀混合,放在中等大小的碾子上,铺3-4厘米厚,碾10多圈,当种皮起毛刺时为止。否则会使胚部受伤,种子容易受病菌侵染,虽然吸水很快,但播后易出现烂种现象,出苗率也不高。碾好后,筛取种子,用20℃温水浸泡1天,堆沤在温暖的地方,5天左右即可发芽,立即播种。

硫酸处理: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的硫酸溶液浸泡3-5分钟,取出后迅速置流水中冲洗半小时,或用清水多次洗净种子上残留硫酸,稍干即可播种,采用法此法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可达90%以上。

秦岭黄耆于春、夏、秋3季均可播种。春播在3月中、下旬;夏播于6-7月进行,秋播于9月上、中旬进行,当年仍可出苗,但要注意预防冻害。多采用条播,于畦面上开深3厘米的播种沟,沟心距30厘米,将种子拌适量细沙,均匀撤入沟内,覆土1-1.5厘米,以畦面不见种子为度,稍加镇压,每公顷用种量15-22.5千克。

秦岭黄耆栽培技术

选地:种植地宜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势高燥向阳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质壤土,平地、山坡均可栽种。但以20-30度的坡地为好。

整地:地选好后深翻,一般应在80厘米左右,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入腐熟厩肥或土杂肥525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作基肥。栽种前再翻耙2遍,整平耙细后作高畦,畦宽120厘米,高25厘米,沟宽30厘米。畦面整成瓦背形,四周开好 排好沟,以利排水。

中耕除草与定苗:秦岭黄耆幼苗生长比较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齐长,因此,当苗高4-5厘米时,应及时中耕除草,同时进行间苗。当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苗高10-12厘米时,按株距9-10厘米定苗。如有缺苗,应进行补植,但补植之苗根多分枝,如缺苗过多时,宜采取种子补播。定苗后,进行第3次中耕除草,以后可视田间杂草生长情况进行,原则是经常保持田间无杂草。

追肥:秦岭黄耆喜肥,在生长第1-2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1次每公顷追施腐熟人畜粪水22500千克,或硫酸铵300千克,兑水浇施;在第2次中耕除草后每公顷施尿素75千克,兑水浇施,或用堆肥22500千克与过磷酸钙750千克、硫酸按150千克,共同混合均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覆土;第3次于冬季苗枯后,每公顷施入腐熟厩肥37500千克,加过磷酸钙750千克,饼肥2250千克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防冻。

灌溉排水:播种后若遇天气干旱,应及时灌水,以促进种子萌芽出苗;在结果种熟期间,即8月中旬至9月中旬1个月时间内,如遇高温干旱,也应及时灌水,每10天1次,可促使种子正常成熟,减少种皮不透性程度,降低硬实率,提高种子品质。雨季湿度过大,会导致根部腐烂,芪苗死亡,故应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打顶、摘蕾: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于7月底以前进行打顶;孕蕾开花对秦岭黄耆根部营养物质积累不利,除留种植株外,一般于6月中旬出现花蕾时,将其摘除,以利增产。

秦岭黄耆病虫防治

根腐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植株叶片逐渐发黄脱落,根部完全腐烂。防治方法:注意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浇穴。

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常于6-7月发生。发病时,在叶背面产生大量锈孢子,呈中间一堆、周围一圈的红褐色至暗褐色的粉状堆。高温、高湿、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好均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株残余,集中烧毁;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疏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时,用65%代森锌400-500倍液或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喷雾。

白粉病:常于7-8月炎热干旱时发生。主要危害秦岭黄耆叶片,也可危害荚果。发病后,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初生白粉状病斑,然后蔓延如覆白粉,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5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10天1次。

紫纹羽病:主要危害秦岭黄耆根部。病斑初呈褐色,最后呈紫褐色,并逐渐由外向内腐烂,烂根表面有紫色菌素交织成膜和菌核,地上植株自上而下逐渐黄萎,最后植株死亡。防治方法:收获时,将病残植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越冬病菌;实行与禾谷类作物轮作,轮作期3-5年;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病穴及其周围撒上石灰粉,以防蔓延;雨季注意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整地每公顷用70%敌克松22.5-30千克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蚜虫:常于6-8月发生,危害上部嫩梢,影响秦岭黄耆生长发育。防治方法:可用敌敌畏乳油8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豆荚螟:常于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秦岭黄耆嫩荚或花苞上产卵,孵化后幼虫蛀入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钻出果荚外,入土结茧越冬。防治方法:在花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敌敌畏800-1500倍液喷杀,7天1次,直至种子成熟。

豆荚蝇:幼虫从嫩梢逐渐向下蛀入茎杆中为害,致使顶部嫩梢逐渐枯萎,植株遇风即断。防治方法:6-7月喷90%敌百虫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毒杀,7天1次,连喷3-4次。

拟地甲:危害幼苗。可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杀。

广肩小蜂:成虫用产卵管刺入荚果种皮内产卵,孵化出幼虫危害嫩籽。防治方法:在结荚初期用敌敌畏10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500倍液喷杀,7天1次,直到种子成熟。

地老虎蝼蛄金龟子蟋蟀等: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1500倍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秦岭黄耆主要价值

根在鄂西代黄耆用。 性味甘,性微温。有活血补血的功能。用于高血压、补血,调经,糖尿病,又能增强气血循环,改善新陈代谢。

参考来源

  1. 秦岭黄耆, 植物智, 2020-01-18
  2. 张贵财主编.陇南中药草 上册[M],陇南市食品药品检验所,2012.01,第383页
  3. 秦岭黄芪  .中国自然标本馆[引用日期2019-05-24]
  4. 《中国植物志》 第42(1)卷 (1993) >> 118页 PDF >> 秦岭黄耆 Astragalus henryi
  5. 巫其祥等主编.陕西名优土特产[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10,第3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