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瓷 [1]

白瓷是中國傳統瓷器分類(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種。以含鐵量低的瓷坯,施以純凈的透明釉燒製而成。釉料中沒有或隻有極微量的呈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的素白瓷器

釉料中沒有或隻有極微量的呈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的素白瓷器。唐代白居易曾作詩盛贊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說明當時白瓷已經深受人們的喜愛。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裝飾典雅,其外壁多繪有中國書畫,勵志抒情。白瓷呸質透明細膩,色澤潔白,能很好的襯托茶湯色澤,所以白瓷茶具的使用率是最高的。

白瓷的起源

回顧有關白瓷起源的研究,二十世紀70年代以前的討論大多是從邢窯定窯之類瓷窯遺址的資料出發,將其出現年代定為唐代或提早至隋代。(微信號:一八六五零零一三九零五)後來,隨著對窯址分期認識的深入,並結合考古發現的紀年墓葬出土的相關資料,才進一步將白瓷的出現提早到北朝晚期,出現了北齊或不晚於北齊之類的看法。最近又因鞏義白河窯的發掘,加上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以及孟津北魏墓所見,提出了白瓷出現於北魏時期的新認識(參見項坤鵬《中國早期白瓷與白釉彩瓷專題研討會綜述》,《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不過,對部分出土白瓷遺物的年代判斷還存在一些分歧,目光也大多集中在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區。至於南方地區發現的東漢時期的白胎施釉器物,其性質如何,尚未進行更深入的探討。總的來說,有關白瓷起源的討論,從出現時間上講有逐步提早的傾向。

問題在於,已有的關於白瓷起源的研究,或許是因為囿於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改進選料工藝」「有意識地減少胎中含鐵量的結果」,即所謂「去鐵」使胎變白的思路,從而忽視了漢晉以來白胎器物發展的多樣性及其重要意義;另外,就是在未經科學檢測的情況下誤將白胎低溫鉛釉器看成是成熟的高溫釉白瓷器(如被質疑的范粹墓出土的部分器物),忽視了低溫鉛釉在漢代以來的發展尤其是其胎質原料的改變。歸結起來,已有的討論顯示出,大家對於漢唐之間陶瓷手工業發展進程中所出現的胎釉結合的多樣性與複雜性還缺乏充分的認識。

通過對考古所見古代白胎陶瓷器的梳理,可以看到在中國古代陶瓷手工業發展歷史中,對於高嶺土或瓷石類制胎原料的開發與利用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儘管在白陶發展過程中還曾使用過高鎂質的原料制胎)。毫無疑問,自從器表施釉技術出現之後,尤其是從漢代低溫釉技術興起之後,在既有高溫釉又有低溫釉的情況下,胎與釉的結合問題就成為影響或制約陶瓷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同時,對於相關技術的掌握與探索也為陶瓷產品的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自漢代以降,在白陶持續發展的同時,白胎鉛釉陶、白胎青瓷的出現只是古代先民在胎釉結合上的兩種新的嘗試。正是因為前述各類白胎器物的發展,才為真正意義上的高溫釉白瓷的出現鋪平了道路。正如大家所共知,早期白瓷主要是白胎與透明的高溫釉相結合的產物(儘管也有部分器物可能在胎表施加了化妝土),那麼,它的起源原本就是和漢晉以來白胎器物的發展密切相關聯的。

白瓷的成功燒造是先民在胎、釉結合上不斷探索創新而取得的傑出成就之一。由於制胎原料中的含鐵量通常不會因制胎工藝的改進而明顯降低,那麼,與其說白瓷的起源是在青瓷基礎上降低胎中含鐵量的結果,還不如說是在白胎基礎上增加高溫釉的透明度而形成。總之,是在胎、釉結合的嘗試中,人們找到了將高溫透明釉(早期通常也是高溫鈣釉)與耐高溫的白胎相結合的方法,從而創燒出早期的白瓷。這樣一來,從與早已形成的高溫透明釉技術相結合的角度來看,白瓷的出現就不是對青瓷胎「去鐵」的結果,而是直接「換胎」而成。[1]

白瓷的歷史變遷和釉特點

白瓷的巔峰瓷為北宋的汝窯。汝窯色卵白,瑩潤,它的皇宮御用瓷單是白凈度是一般白瓷的100倍,十分珍貴。人們曾經這樣讚譽過它工藝失傳的珍貴度;縱有家產萬貫,不如有汝窯一片。對它的白凈度,國外認為它是【中國白】的唯一代表。就是現代最白的白瓷也沒有超過它;圖片資料實在無法顯示它的白凈度。

白瓷也是畫作及燒制色瓷的基礎瓷,是五彩瓷,青花瓷,鬥彩瓷最好的底背基礎瓷。白瓷代表未來,它至今在各色瓷中燒制量最大,市場占有率最大。

湖南長沙東漢墓已出現早期白瓷。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白瓷粹墓曾出土比較進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現。陝西西安郊區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李靜訓墓出土的白瓷,胎質潔白,釉面光潤,胎釉已不見白中閃黃或泛青的現象。隋代白瓷巳較普遍,河北內邱、臨城縣祁村一帶曾發現邢窯遺址。唐代達到極盛時期,巳查實北方地區生產白瓷的窯址有河北內邱、臨城邢窯、曲陽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密縣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陝西耀州窯,安徽蕭窯等。其中以邢窯白瓷為代表,與南方地區越窯青瓷相匹敵,世稱"南青北白",為唐杜甫贊誦的四川大邑窯,至今未查明其產地。

南方地區未發觀唐代白瓷窯址。唐代廣州亦曾產白瓷。唐代對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妝土,以增加燒成後的白度。到中、晚唐,已多數採用高質量的坯料,因而減少或不用化妝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達體薄釉潤,光潔純凈地步。五代時期,白瓷生產仍以北方為主,唐代窯場大多繼續燒造,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曲陽窯鶴壁窯耀州窯的黃堡鎮和玉華宮窯等。晚唐、五代墓中多次發現帶有"官"字款的白瓷,其中多數應屬河北曲陽窯及遼白瓷。

景德鎮五代窯址是南方地區已發現的最早白瓷產地。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陽的定窯為代表。山西介休、盂縣、平定和]]陽城窯]]也都生產白瓷,四川彭縣窯的仿定窯瓷,曾有人誤認為唐大邑窯。此外,河南地區某些瓷窯也在燒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時,生產白瓷。泗州窯宿州窯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製作。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燒造白瓷。元代純白瓷的製作已趨於低潮,景德鎮樞府器卵白釉的燒製成功,對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明永樂時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但由於青花瓷器和鬥彩、彩的盛行,純素白瓷的製作已漸趨低落。除景德鎮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其特徵,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色"、"象牙白"之稱,享有"中國白"的美譽。[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