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瓷 [1]

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分类(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的呈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的素白瓷器

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的呈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的素白瓷器。唐代白居易曾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说明当时白瓷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中国书画,励志抒情。白瓷呸质透明细腻,色泽洁白,能很好的衬托茶汤色泽,所以白瓷茶具的使用率是最高的。

白瓷的起源

回顾有关白瓷起源的研究,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的讨论大多是从邢窑定窑之类瓷窑遗址的资料出发,将其出现年代定为唐代或提早至隋代。(微信号:一八六五零零一三九零五)后来,随著对窑址分期认识的深入,并结合考古发现的纪年墓葬出土的相关资料,才进一步将白瓷的出现提早到北朝晚期,出现了北齐或不晚于北齐之类的看法。最近又因巩义白河窑的发掘,加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以及孟津北魏墓所见,提出了白瓷出现于北魏时期的新认识(参见项坤鹏《中国早期白瓷与白釉彩瓷专题研讨会综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不过,对部分出土白瓷遗物的年代判断还存在一些分歧,目光也大多集中在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至于南方地区发现的东汉时期的白胎施釉器物,其性质如何,尚未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总的来说,有关白瓷起源的讨论,从出现时间上讲有逐步提早的倾向。

问题在于,已有的关于白瓷起源的研究,或许是因为囿于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改进选料工艺”“有意识地减少胎中含铁量的结果”,即所谓“去铁”使胎变白的思路,从而忽视了汉晋以来白胎器物发展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意义;另外,就是在未经科学检测的情况下误将白胎低温铅釉器看成是成熟的高温釉白瓷器(如被质疑的范粹墓出土的部分器物),忽视了低温铅釉在汉代以来的发展尤其是其胎质原料的改变。归结起来,已有的讨论显示出,大家对于汉唐之间陶瓷手工业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胎釉结合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还缺乏充分的认识。

通过对考古所见古代白胎陶瓷器的梳理,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陶瓷手工业发展历史中,对于高岭土或瓷石类制胎原料的开发与利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尽管在白陶发展过程中还曾使用过高镁质的原料制胎)。毫无疑问,自从器表施釉技术出现之后,尤其是从汉代低温釉技术兴起之后,在既有高温釉又有低温釉的情况下,胎与釉的结合问题就成为影响或制约陶瓷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同时,对于相关技术的掌握与探索也为陶瓷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自汉代以降,在白陶持续发展的同时,白胎铅釉陶、白胎青瓷的出现只是古代先民在胎釉结合上的两种新的尝试。正是因为前述各类白胎器物的发展,才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温釉白瓷的出现铺平了道路。正如大家所共知,早期白瓷主要是白胎与透明的高温釉相结合的产物(尽管也有部分器物可能在胎表施加了化妆土),那么,它的起源原本就是和汉晋以来白胎器物的发展密切相关联的。

白瓷的成功烧造是先民在胎、釉结合上不断探索创新而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由于制胎原料中的含铁量通常不会因制胎工艺的改进而明显降低,那么,与其说白瓷的起源是在青瓷基础上降低胎中含铁量的结果,还不如说是在白胎基础上增加高温釉的透明度而形成。总之,是在胎、釉结合的尝试中,人们找到了将高温透明釉(早期通常也是高温钙釉)与耐高温的白胎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创烧出早期的白瓷。这样一来,从与早已形成的高温透明釉技术相结合的角度来看,白瓷的出现就不是对青瓷胎“去铁”的结果,而是直接“换胎”而成。[1]

白瓷的历史变迁和釉特点

白瓷的巅峰瓷为北宋的汝窑。汝窑色卵白,莹润,它的皇宫御用瓷单是白净度是一般白瓷的100倍,十分珍贵。人们曾经这样赞誉过它工艺失传的珍贵度;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有汝窑一片。对它的白净度,国外认为它是【中国白】的唯一代表。就是现代最白的白瓷也没有超过它;图片资料实在无法显示它的白净度。

白瓷也是画作及烧制色瓷的基础瓷,是五彩瓷,青花瓷,斗彩瓷最好的底背基础瓷。白瓷代表未来,它至今在各色瓷中烧制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大。

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白瓷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隋代白瓷巳较普遍,河北内邱、临城县祁村一带曾发现邢窑遗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临城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

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到中、晚唐,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光洁纯净地步。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的黄堡镇和玉华宫窑等。晚唐、五代墓中多次发现带有"官"字款的白瓷,其中多数应属河北曲阳窑及辽白瓷。

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山西介休、盂县、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此外,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生产白瓷。泗州窑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的盛行,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色"、"象牙白"之称,享有"中国白"的美誉。[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