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珞珈山

中文名: 珞珈山

外文名: Luojia Hills

地理位置: 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武汉大学内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价格: 免费

著名景点: 武汉大学、东湖风景区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湖北省武汉市

建议游玩时长: 1小时

珞珈山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中部,东湖西南岸边,由十几个相连的小山组成,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就坐落在此。


珞珈山山顶海拔118.5米,为东湖南岸临湖最高峰,山顶可远眺东湖全景和武汉景色。珞珈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植物茂盛,大部分植物由国立武汉大学引种。珞珈山名副其实遍地是名胜,现有周恩来故居郭沫若郁达夫蒋介石别墅。[1]


目录

简介

珞珈山,原名罗家山,亦名落袈山。珞珈山现在这个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珞,是石头坚硬的意思;珈,是古代妇女戴的头饰。“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


珞珈山坐落在在湖北武昌东郊。巍峨横亘,冈峦连绵,花木葱茏,建筑明丽,地处东湖之滨,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成为一组胜景,远近传闻。海拔93米。其东部山脚高低起伏,吞吐曲折,湖水拍击,喷珠溅玉;山腰佳木交碧,房舍雅致;每年樱花盛开时,落英缤纷,令人陶醉。从山腰至山顶,林深茂密,摇苍飞翠,遮日蔽月,深幽秘邃。珞珈山之上下,巨岩层现,奇石峭立,小径曲绕,异鸟时鸣。


文化底蕴

珞珈山处处是名胜。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武汉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一度成为全国抗战中心,蒋介石、周恩来那时都在武汉,就住在珞珈山。如今,他们的旧居都保存完好。珞珈山腰,有十几栋小别墅,住过很多名人。郭沫若、郁达夫的别墅离蒋介石的别墅很近,仅几步路。


珞珈山的山顶倒别具一番滋味,山顶有十几个大坑,据说是抗日时中国军队挖的掩体。山上多奇石,有的如狮虎蹲踞,有的如神龟啸天,有的如情侣相对,有的如旌旗猎猎,有的如锦书插架,有的如天门洞开。 珞珈山顶有一塔,为水塔,但采用佛教宝塔形,塔下十数 步,有一处是眺望东湖的最佳处。纵目望去,水天空阔远山隐隐,帆影点点,让人心竞神驰,物我两忘,不知身在何处。


历史沿革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夏县志》:逻迦山在县东北二十里湖滨。“逻迦”名字的来源似与佛教寺庙有关。公元十四、五世纪,还尚有此地名,明代杨士厅游东湖(原名沙湖)时,由洪山穿过此山,记有松林、清涧而未提出山名。1929年武汉大学在逻迦山勘查新校址,建校负责人之一的闻一多, 鉴于山石峥嵘,山色秀丽,有如仙女之项链,将“逻迦”两字按谐音改为“珞珈”,“珞珈”象征坚 硬的宝玉,以此标示武大是当时两湖的最高学府,于是,珞珈山名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20年代末至30年代,不少达官巨贾来此修建山庄别墅,较有名者如夏斗寅的“养云山庄”,俗称夏家花园,占地70余公顷;曹祥泰号老板的“种因别墅”,即曹家花园;茶商黄某的黄家花园;还有张难先、李书城、耿仲钊等的花园住宅。武汉大学建校后,重视园林绿化,更把此地区装饰成丛林茂密、繁花点点,成为游人喜爱的风景胜地。历经战火摧残,至解放时,武大校舍虽存,而校园荒芜,花园多已湮没,仅存曹家花园(该园1950年由中南军区价购,60年代改为军区第四招待所)。


1928年8月,以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委员长、以林学家叶雅各为秘书的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决定在珞珈山修建武大新校舍 ,邀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对中国建筑艺术颇有研究的建筑师开尔斯(FHKales)先生从上海来武汉设计校园总体布局和 规划,聘请同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缪恩钊先生任新校舍监造工程师。1929年,开始修筑武昌街道口至珞珈山的公路。武汉大学新校舍一期工程于1930年3月开工,1932年1月完工;二期工程于1932年2月开工,1937年7月完工。1938年3、4月间,武汉被日军三面包围,武大被迫西迁至四川乐山,武大珞珈山校园成为国民政府领导武汉会战的军事指挥中枢。1938年期间,每次日机的航路都经过珞珈山上空却从未进行过轰炸。同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军将珞珈山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本亲善之旨”“以资保全原貌”。


解放后,珞珈山地区建设迅速,发展很快。坐落在山谷两边岗岭上的武汉大学,校舍俨然,校园多姿,是国内著名的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最高学府之一。1938年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董必武陈潭秋等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周恩来曾居住在教授住宅区的1区27号, 郭沫若住在1区20号。1947年6月1日,武汉国民党反动当局为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遗址在武大图书馆下 “老斋舍”的台阶上。同年8月,为纪念3位死难同学,武大在体育馆侧修建“六·一”纪念亭,并立碑纪念。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1950年兴建东湖风景区时,该地区被列入风景区范围。198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了东湖风景区建设规划,与洪山一并列为珞洪景区24景中之“珞珈书乡”。经数十年的发展建设,该地区已成为交通方便、名胜聚集的文化荟萃地区。

植物资源

珞珈山植物茂盛。大部分种类的植物都是国立武汉大学建立后引种的。


1933年9月武汉大学植物园开始筹建,植针叶树19种,阔叶树215种,并得到美国哈佛大学Arhold树木园、英国皇家植物园、日本农林省林业试业场等惠赠的800多种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因抗战形势所迫,1938年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果树和林场大量荒芜。直至1946 年迁回珞珈山,再次引进湖北神农架安徽黄山江西庐山,云贵地区等地的大量种苗并进行培育。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珞珈山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11科17种为珍稀濒危植物。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草本植物, 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


观光旅游

武汉大学的樱花道,位于前理学院和老图书馆的下方。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每年的3月至4月初,罗迦山繁花满枝。樱花花期仅为一周,每到落花时节,落英缤纷的樱花又为大地铺上了一层浅浅的“花毯”。每年开花时节,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 1982 年11月,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汉东湖风景区的十个游览区之一。


由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中国 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风景区分为六个游览区,其中的珞洪区就是珞珈山(景名“珞珈书乡”)和其西侧的洪山(景名“古刹塔影”)。


珞珈山南麓和北麓均有公共汽车站点,可直通武汉三镇。


村南麓车站有:劝业场、珞珈山(武汉大学)、广八路(武大附中)、东湖新村、东湖村;北麓车站有:水生所;西麓车站有:茶港小区;东麓车站有:风光村。


珞珈山南麓:413路,515路,515路短途,519路,552路,564路,572路,587路,591路,608路,724路,806路。


珞珈山北麓:公交402路(环城旅游观光巴士)。


珞珈山西麓:522路,587路,606路


珞珈山东麓:413路,515路,515路短途


有关传说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平定了叛乱以后,见死伤的人数不多,国家的元气未伤,决定继续出征,并将大营移到东湖南岸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上,对参加平定叛乱的人论功行赏,还赦免参与叛乱的人。这样一来,全军上下斗志昂扬,楚军在战斗中又接连获胜。后来,人们就把楚庄王设营的这座山叫做落驾山。另外,传说吴王孙权巡视江夏,因天降大雨,停车驾于此暂避。还有一个传说:观音菩萨有一次路过此山,露下袈裟一件,于是人们就把这座山取名为落袈山。也有人说,这座山的山主原是一家姓罗的,所以又叫罗家山。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1928年于此建造国立武汉大学的时候,山名为落袈山,以建校时平面总图为证,而图载于李晓虹着《武汉大学历史建筑》标识图部分。


交通信息

乘公交413、515、552、564、572路,在“八一路珞珈山”站下车可到。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