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承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承元
王承元
平盧節度使、檢校司空
時代 唐朝
封爵 岐國公
籍貫 契丹怒皆部人
出生 801年
逝世 834年2月3日
諡號 司徒

王承元(801年-834年2月3日[1][2]),封岐國公唐朝將領。他的家庭世代控制成德鎮,但他在兄長王承宗死後拒絕統領成德軍,此後做了朝廷將軍直至去世。

王承宗生前

王承元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是王士真的兒子,上有兄王承宗、王承系,下有弟弟王承通王承迪等。[3][4]王士真在其父王武俊死後接管了成德。[5]

元和四年(809年)王士真去世後,王承宗控制了成德,朝廷對他擅自繼承父位予以制裁,他起初予以抗拒。[6]五年(810年)朝廷對王承宗作戰失利後,他卻接受了制裁。[7]十一年(816年),在王承宗要求下,王承元被任為觀察支使、朝議郎、左金吾衛胄曹參軍,兼監察禦史。[3]當朝廷宣佈討伐王承宗的前盟友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時,王承元建議兄長出二千騎為朝廷助戰。雖然因為他還年輕,所言未被王承宗採納,但此後軍隊經常詢問王承元的意見。[8]

王承宗死後

十五年(820年)十月,王承宗去世,手下秘不發喪。王承宗的兩個兒子王知感王知信在都城長安為人質。[9][10]成德諸將想從彼此中選一個或從周邊選節度使繼承王承宗,而王承元的參謀崔燧則與諸校合計,假託王承宗祖母涼國夫人李氏之名,宣佈王承元繼任。當士兵向王承元鞠躬時,他流淚拒絕,請求和監軍宦官商議。監軍到後,也要求他接受推戴。在得到士兵忠於朝廷的承諾後,王承元接受了,但只以觀察支使的名義,不稱留後。他還秘密上表唐穆宗,請求朝廷派人永久接替他。[11][12][13]監軍也上表奏王承宗病篤,以王承元權知留後。作為回應,穆宗下達了一系列節度使調令:鄰鎮的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調任成德,王承元以鎮冀深趙等觀察度支使、朝議郎、試金吾左衛胄曹參軍兼監察禦史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守滑州刺史、御史大夫、義成軍節度、鄭滑觀察等使,[14][15]義成節度使劉悟調任昭義,武寧節度使李愬調任魏博,任田弘正之子田敦禮河陽節度使[10][16]並加成德軍將士官爵,賜錢一百萬貫、軍錢百萬緡,全部釋放鎮內囚徒,給孤獨、殘廢不能自理者粟帛,[8]派官監視王承宗葬事且務令周厚,下詔贈賻,[17]並封涼國夫人為晉國太夫人。[18][19]

十一月,當起居舍人柏耆前來宣詔時,諸將及鄰道都勸王承元繼續割據。王承元與柏耆於館驛召諸將告諭,諸將號哭喧嘩。[20]王承元勸他們接受朝命,引用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的部將挾持師道,抵抗朝廷,師道被朝廷討伐,將領們卻殺了師道投降的事例,求他們讓他離開,哭泣下拜。他還把家財賞賜給士兵。十將李寂等十餘人堅持不讓王承元離職,王承元將他們處決,加上宣諭使諫議大夫鄭覃曉以大義,軍中才安定。[21]他很快離開成德,[22]領兵二千前往義成。他的一些將吏想把成德的器用財貨帶走,被他下令制止。[10]王承元的四個兄弟和堂兄弟被任為刺史,另有四人被用為朝臣。[23]長慶元年(821年)三月涼國夫人覲見穆宗時,[18]穆宗在宮內為她賜宴,還送了她很多禮物。[3]

同年七月,王承元在成德軍時的衙內兵馬使王廷湊在成德發動兵變殺死田弘正,[19]諸鎮節度使討伐王廷湊,時盧龍、魏博也生亂,朝廷擔心義成軍與成德軍接壤,王承元部下的二千成德軍卒會被成德軍勸誘,命鄜坊丹延節度使韓充與王承元互換軍鎮。[18][24][25]王承元調任途經長安時入朝,得到穆宗的贊許,也在一些場合被穆宗召見。二年(822年)二月,穆宗不得已以王廷湊為成德軍節度使,複其軍中將士官爵,以兵部侍郎韓愈為宣慰使,王廷湊以甲士相待,韓愈甲士們舉王承元歸順朝廷故二十歲即為節度使等例子,王廷湊擔心甲士心變,麾出甲士,韓愈趁機說服其放過被其圍困的深州刺史牛元翼[26][27]

七月,王承元又被調任到鳳翔。由於鳳翔地勢平坦,吐蕃經常輕易入侵。王承元佔據戰略要衝建造堡壘,分兵千人防守,皇帝賜堡壘名為臨汧城。他隨後被封為岐國公,累加檢校左僕射。他還在鳳翔城東造了一座城,安置路過鳳翔的商人。[3]四年(824年)三月,唐敬宗大赦天下,令王承元等在元和之後歸朝的節度使若因本道債務、非法之事被訴則不得受理,並各與一子正員官。[28]唐文宗太和(827年—835年)初年,涼國夫人去世,文宗下詔表彰了王武俊的功勞,供給儀仗安葬。[8]

王承元累加檢校司空御史大夫。太和五年(831年)十一月,入朝,改檢校司空、青州刺史、充平盧軍節度使、淄青登萊觀察等使(這時平盧已被一份為三,[10]軍部也遷到了今山東濰坊)。當時,全國幾乎都出現食鹽壟斷,平盧尚未受到影響,王承元請求將鹽的生意交給朝廷處理。他的請求被接受了,還被推廣到從平盧分出來的天平兗海[8]王承元寬容謙和,不管在哪個藩鎮,都能把軍民治理得很好。八年(834年)十一月,他卒於平盧節度使任上,[1]追贈司徒[3]

注釋

  1. 1.0 1.1 《舊唐書》卷一十七
  2. 《舊唐書•王承元傳》作其繼任成德節度使時(820年)十八歲,李翱《故正議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韓公行狀》載韓愈語「王承元年始十七亦仗節」。此從兩唐書本傳卒年三十三。
  3. 3.0 3.1 3.2 3.3 3.4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
  4.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無王承系名,且稱王承元是王士真次子,但《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卷第一百一十•宇文籍傳》記載王承元有弟駙馬都尉王承系,《新唐書列傳第八》記王承系為唐順宗虢國公主之駙馬,《王士真墓誌銘》也記王承系為王士真子、駙馬都尉,而王士真去世時王承元僅十歲,顯然王承系亦為王承元之兄。另本傳所載王士真子王承榮,據王承榮婿陳君賞墓誌,當系王士清之子。
  5. 《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六
  6. 《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七
  7. 《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八
  8. 8.0 8.1 8.2 8.3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
  9. 《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十
  10. 10.0 10.1 10.2 10.3 《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十一
  11. 《新唐書》卷八
  12. s:宣慰鎮州制
  13. 元稹《沂國公魏博多政碑》
  14.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九
  15.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一
  16. 元稹《李昆可權知滑州司馬兼監察禦史制》
  17. 元稹《贈賻王承宗制》
  18. 18.0 18.1 18.2 《舊唐書》卷一十六
  19. 19.0 19.1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
  20.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五
  21.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三
  22.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五
  23. 《新唐書》作其兄弟輩入朝者四十人。
  24.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
  25.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八
  26. 《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十二
  27. 李翱《故正議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韓公行狀》
  28. s:禦丹鳳樓大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