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潘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潘明:山东省章丘市人,汉族,号日月斋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名城(之乡)联谊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章丘市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

潘明,男,1959年出生,山东省章丘市人,汉族,号日月斋主山明水净馆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名城(之乡)联谊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章丘市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1]

人物事迹

奋斗历程

人生在世当立志,拼将热血勇搏击。他能有今天的成果,全在于他志存高远,以献身社会、弘扬民族文化为人生追求,30多年来在躬耕砚田的同时,从没放弃书法艺术追求。说起书法之路,他感慨万分,他说:"书法是一种神圣的艺术,是一种奉献,是一种艰辛,不是虚荣,不是索取,作为一个真正的书家,必须竭尽毕生的精力投入这项事业,才能有所成就,有所突破。"也正因为如此,他一直在刻苦的临帖,刻苦的练字。

潘明书法艺术欣赏。

1986年的秋天,他结识了山东省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娄以忠荆向海先生,开始临习唐楷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临习隶书《石门颂》、《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草书临习唐孙过庭的《书谱》;行书临习二王、米芾汉竹简书、魏晋墓志碑帖;篆书临习《毛公鼎》、《石鼓文》等多本字帖,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也使他悟出了书法的真谛,"写字,写的不是字,而是自己的心境"。

潘明:潘明书法艺术欣赏。

他是把书法的真谛看透了,吃透了。在他习书、练字中总结出了楷书结体的"四疏四密"既肥疏瘦密、中疏外密、就疏避密、小疏大密和临帖的四要素,他说临帖首先是要培养自己对所临帖的兴趣,其次要明确自己临帖的目的,还要在临帖中把握临习的速度和临帖中要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等。对于用笔方面潘明先生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多年的临帖中他总结出用笔应秉承"太极"之理也就是四两拨千斤的用笔之法,这在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

为了使自己的书法更上一层楼,1996年他自费参加了中国书写函授培训中心,山东省中青年书法骨干培训的学习。学习期间他结识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女士、著名书法家孟繁禧先生和书法家杨再春先生,并得到他们的深刻引导和点拨,并为其书题写赠言"笔要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字句,鼓励他勤加练习。除此之外,他又自费到北京天津西安大连等地参观学习,拜访名家以求指导其作品。

潘明:潘明在沈鹏家中,与艺术家沈鹏合影。

前中国书协主席沈鹏老先生在点评时,指出他眼里有,手里有;欧阳中石老先生对其作品评价手法过硬,笔锋锐利,并为其书写斋号"日月斋";天津孙伯翔先生对其隶书评价为"求其精美,具有自家风范";省著名书法家魏启后看其作品大加赞赏,为其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加勉励;在他的书房里,挂着这样一幅字,"艺海寻真、唯德唯成"。他是在时刻鞭策自己,让书法艺术贯穿于他的生命中。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学无止境。

长期的书法创作,使他深深的体会到练好书法,主要靠临习古今名家碑帖,但书法艺术是综合艺术的体现,必须练好"字外功"。近年来,他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历史、美学、四书五经、从各门科学中,吸收营养为自己的创造开拓思路,并坚持读书笔记、裁剪报刊杂志,几十年来,就记录学习卡片上千余片,记录读书笔记几十余本。就连与子去北京看病也要抽出时间去图书馆看书,写笔记,直到下班为止。

他对书法艺术的刻苦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的书房中看不到整洁,更无法用字句来形容,只能说是书的海洋,字的河流。真可谓金城所致,金石为开。通过勤学读书,各种书艺杂志的引导,他又悟出了"借力用力"的书法之路,就是用自己所练基本功加之各个碑帖的用笔和手法的这一新思路。用他自己的话说"书法,书中之法,要好好学习,揣摩传统碑帖中的精华,而后加以自己的东西,如意的运动开"。

2007年7月,他随济南市文化代表团参加韩国书艺交流, 其隶书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受到韩国书法协会主席金明玉的赞赏,说其书法艺术具有中国古代艺术之灵气的高度评价,当场为其题字留念。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韩国友人的认同,在我看来是情真意切的,是因为韩国的书法大多数是以楷书、隶书为主,而他尤其擅长楷、隶两种书体,因此韩国书界对潘明先生的认可是真实的,也是对潘先生书法艺术的一种肯定。

在回国的途中,这次文化代表团的领导这样评价他"说他的作品具有自家风貌,字如古人之风范"的赞扬,并告诫他日后多加勤习。他则说"我的作品还有很大的欠缺,字品如人品,还需多加修炼"。他的谦虚之心如同他的字一般耐人回味。近十几年来,他的作品当做礼品赠送给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此外连续三界被评为济南市文代会代表。并在省、市电视台文艺频道中做了专题报道。

潘明的书法艺术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字体浑然有劲,散发着一种书香,透着丝丝的文化底蕴。这正是他刻苦修炼的结果。佛家讲究修成正果,那么在书法道路上也同样需要潜心修炼。在章丘千禧龙大酒店的正门中央挂着他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这幅巨作长十米宽两米,是他耗时半个月, 先后反复修改十余次的结晶,也是他平生尺幅最大的一幅力作,这幅巨作沁入了他的心血,也同样得到了书法界的认可,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看后赞叹道"此幅作品是作者功底和文化底蕴的结晶,也是一幅上乘之作",当即为此幅作品题跋"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潘明书丹"。他这种对艺术的追求着实让人敬佩,能得到书法界和全国名家的认可也着实不易,但他先生则认为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让他更好的临习,更好的修行。

他的作品浑厚潇洒、点画凝练、顿挫起伏,颇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结体参差错落,左右腾挪,于险峻中求平稳;章法上的疏密浓淡,墨法上荣枯有致,观之情新而又真挚,富有浓厚的创新意识。他博采众长,尤擅隶、楷两种书体,其书风豪放与婉约,雄浑与精巧,两大风格相辅相成,含蓄中透散出一种隽永的力量。

他的一生是与书法不可分割的,他热爱书法但更热衷于书法的艺术事业,主席近十年以来,他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先后加入中国书协、山东省书协,并多次同外省市的书法家进行交流,组织理论培训,采用传统"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书法文化底蕴。为我市书协工作连创佳绩。二00九年的工作中,他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安排展览,组织书法理论学习,坚持"书法进万家"、"文化下乡"使书法进入寻常百姓家。更使章丘书协走在了全国书法的前列。二0一0八月他有参加了中国书协在郑州召开的全国"书法之乡交流会"在会上代表山东做了典型发言。

他的室名为"日月斋", 吸收天地之精华,摄取日月之灵气。这似乎象征着其执著的古典情怀,颇有孙思邈的"存日月在心中,昼存日,夜存月"的人生哲理。而他的名字则又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前瞻状态。对与他,传统始终以精神故园的地位被牢牢地守望着,而新变则在艺术逻辑力量的拉动下进行自觉的探求。他艺术的双翅煽起的不是狂飚,而是书法的种子在丰厚的历史土壤上令人心旷神怡的"梅开二度"。在他那既法度谨严又体态开放,既古意盎然又新质迭出的书法王国里,传统已不是所谓的历史包袱,而是底蕴无穷的源头活水;其前瞻的目光,更不是对历史的疏离,而是如火中的凤凰,在经历寂灭之后的再生。

刻字艺术是书法艺术的延伸书法综合的集中表现,近年来,他先后加强对刻字理论学习,走出走向全国,省著名刻字专家学习,然后业余时间构思、设计、书写、着色、修饰、装饰自己刻字。

几年的学习锻炼,刻字八十余块,其中有一块入展全国展览,两块入展省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天赋+勤奋=成功。他的天赋就是执着热爱书法,他的勤奋就是刻苦练字,由于不懈地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书展中入展、获奖。被多家博物馆、文化馆、文史馆、档案馆收藏。为多家商店、景区题字。

作为当地书法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他常以"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境界"的名言自勉,淡泊明志,潜心钻研。他对当代章丘、乃至山东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为章丘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

他就像一只春蚕,从未停下吐丝织锦的劳作。别人见他活得太累,实在心疼,劝他不要太忙碌,可他却说:"我把这种苦和累看做是一种幸福!"每年他都要组织许多书法展出活动,实际干起来,每前进一步都步履维艰。但他从不畏惧这些,每天总是乐观开朗地迎接生活的挑战。他身先士卒,联络、交际、费口舌;他脚下的自行车车轮,从未停止过向前转动。他明白人生苦短,自己只有分秒必争。他一生都在忙碌,目的就是要为艺术、为他人、为社会公益事业多做点工作,为人民多奉献些艺术精品。[3]

艺术成就

在第六届全国刻字展中入展

2005年到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

2008年随济南市文联代表团出访韩国,进行艺术交流。

2009年5月到韩国崇实大学进行书法讲学,评为"最有价值的书法家"

2009年10月章丘市被授予"中国书法之乡"称号。

2010年中国书协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2011年应中宣部邀请赴京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