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湖沼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沼学是一门有关湖沼研究的科学,即湖沼学是指对湖沼、河川地下水等陆地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P.S.Welch把湖沼学看作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限于对陆地水中的生物生产及其各影响因素的研究。

因为湖沼学是限于陆地水的研究,且内陆咸水湖近海的半咸水湖也都包括在内,所以湖沼学也可以称为陆水学。[1]


中文名:湖沼学

外文名:Limnology

定 义:是指一门研究陆地水的学科

涉及学科:物理学、地质学、水理学、化学等

又 称:陆水学

创始人:Francois Alphonse Forel

概念

湖沼学是研究内陆水环境中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学科。湖沼学在把科学知识应用于内陆水域的管理方面有着长期和成功的经验。所以,湖沼学的培训应该成为负责湖泊或水库管理人员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2]

发展简史

1901年,Francois Alphonse Forel(弗朗索瓦·阿方斯·福勒尔,1841~1912)出版了湖沼学的第一本专著,宣告了这门学科的诞生。Forel是瑞士洛桑大学的生理学教授。这本著作是在Forel于1869年出版的《深水湖底栖动物》一书的基础上写成的,收集了他对13内瓦湖30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他本人及其他学者对其他湖泊的测定数据,还包括他的3卷日内瓦湖湖沼学专论(1892~1904年出版)的综合分析。在3卷日内瓦湖湖沼学专论中,前两卷介绍该湖的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第三卷介绍该湖的生物学。Forel不但是湖沼学的创始人和命名人,还是早的生态学家。Forel认识到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和理化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美国的Stephen Alfred Forbes(斯蒂芬·福布斯,1887)一样,Forel认为湖泊是一个综合单位或生态系统。更早些时候(1840~1850年),并非科学工作者的Thoreau在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多年的观察之后,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但是,Forel并不是第一个从事现今称为湖沼学研究的人。他把湖沼学定义为“湖泊的海洋学“,承认海洋科学的居先发展对湖沼学的影响。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早期的湖沼学研究聚焦于湖泊和河流的物理学特征上。但是在Forel(1869)出版日内瓦湖底栖动物专著的同时,许多有关湖泊生物的论文也相继问世。

从1888年开始的短短几年间,一些从事湖沼学研究的生物站在欧洲和美国相继成立。在19世纪到来之前,第一次不同湖泊和河流的系统比较分析,以及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动态学研究已经进行。与此同时,湖沼学家们对遥远的热带非洲湖泊和河流进行了调查。接踵而来的是采样工具的研制和用于水质分析的化学技术的开发。[3]

研究内容

湖沼学的研究对象是陆地水体,美国教授韦尔奇(P.S.Welch,1935)把湖沼学定义为“研究内陆水体生物生产力和决定的生产力所有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支“,并指出水体生物生产力的直接取决于所在湖泊中的生物群落。自此而后,湖沼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就是水体生产力。科学家们从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酸性沉降引起湖泊酸化等方面研究了人类活动对湖沼的生态影响。中国湖沼学近年来重大的研究主要有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和环境影响、合理开发利用湖泊生物资源保护水质环境、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的调查研究以及“八五“期间实施的对淮河、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等。[4]

学科特点

湖沼学这门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①湖沼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以生态的研究为主;②湖沼学是把化学、物理学、地质学、水理学、气象学等各方面的事实、原理与方法适当地综合起来,应用到生物的研究上;③综合性的科学必须有一个中心目标,方能成为一个有系统、有关联、完整的科学。湖沼学的中心目标为生物生产量的研究。因此,湖沼学又可称为研究陆水生物生产量及影响生物生产量各因素的科学;④不同陆水所有动物植物的种类与数量相差很大,陆水学中即须研究这些差别致成的原因,以及决定各种生产性能的因素。

研究意义

湖沼学研究对人类的生存、生态的维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淡水渔业、疗养事业、饮用工业用水、航运灌溉等水利事业和各项水利建设亦都需要湖沼学和水化学方面的资料,因而对内陆湖泊综合利用的调查研究之需要日益迫切。 [5]


参考文献

  1. [朱树屏著.朱树屏文集 上卷:海洋出版社,2007:351]
  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刘建康译.湖泊与水库富营养化防治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2]
  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刘建康译.湖泊与水库富营养化防治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2]
  4. [戴天放著.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发展 基于鄱阳湖流域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46]
  5. [朱谨·日月著.朱树屏传记 真实历史的回归:新华出版社,200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