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江南贡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南贡院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 江南贡院

专题展馆: 中国科举博物馆

地理位置: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始建年代: 1168年(宋乾道四年)

主要建筑: 明远楼、飞虹桥等

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位于江苏南京市秦淮区东南隅,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江南贡院始建于1168年(宋乾道四年),清同治年间,江南贡院达到鼎盛。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了它的使命。从贡院落成到晚清废除科举江南贡院为国家输送了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1]

简介

江南贡院曾经占地约三十万平方米,东起姚家巷,西至贡院西街,南临秦淮河,北抵建康路,为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

"清同治时,江南贡院东接桃叶南抵淮, 西邻状元北对牌,风水宝地贡院起, 送过千般翰林派。"达到了"号筒二百九十五字"、"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的规模,呈扇形。

2009年,江南贡院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创造了古代科举考场中国之最。

历史沿革

贡院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是省试的管理机构和考试场所。进入宋朝,随着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不断增多。到南宋孝宗朝,州郡创建贡院才开始逐渐普遍。

1168年(宋乾道四年),建康知府史正志建造建康府贡院。由于当时只是建康府、县学的考试场所,因此它的规模还不大,只有房屋110间,应考人数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时,则借用僧寺举行考试。据记载当时建康府贡院面秦淮,接青溪,远挹方山,气象雄秀。

1191年(宋绍熙二年)建康府知府余端礼"以贡院湫隘,修而广之"。江东转运副使杨万里为此撰写了一篇《重修贡院记》,其中描写贡院的布局与规制道:"考官有舍,揖士有堂。爰廊四庑,爰拱二掖。可案可几,可研可席。堂之北堧,中𫔶以南,前后仞墙,内外有闲。自𫔶之表,缄封之司,写书之官,是正之员,左次右局,不肴不并。"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虽然规模还不算大,但贡院内的房屋设置已经是有些讲究的了:官员有办公场所,考生有应试考场,内帘区、外帘区之间砌筑有垣墙,相互隔离开来。

元朝的时候,由于统治者不重视科举,而且对"南人"实行歧视政策,据《至正金陵新志》中记载,元至元年间建康府贡院这一带已成为管理丝织工匠的东织染局了。

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举行。

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明成祖朱棣便便将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1453年(明景泰四年),应天府尹马谅筹建贡院。在选择地址时,得知"秦淮之阳有地廓如,前武臣没入废宅也,鞠为氓隶之圃久矣,若葺而理之可办也"。于是上疏奏请以其地为贡院新址。得到批准后,他立即筹措经费,鸠工聚材开工。新贡院落成后,适逢大比之期。这一届中式者多于往届,盛极一时。春风得意的新科举人们在放榜后"相与列宴于新堂之上,时《鹿鸣》兴歌,笾豆有践,流观焕彩,文物交并,京闱科贡之盛,于斯为备矣"。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建造明远楼"楼凡三层,作四方形,下檐出甍,四面皆窗",明远楼是贡院的中心建筑,也是最高建筑,既可号令、指挥全场,也是监临、监视考场之处。也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科考期间,监临、骆试、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以防考生骚乱、作弊。

清康熙年间,始划分苏、皖两省,而政治、军事仍为一体,乡试仍沿用明南京近畿制,两省举子都来南京应试,但不是各县所有的秀才、廪生都可以参加考试,而是要事先通过预试录取。

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江南乡试被迫停止,江南贡院建筑也遭毁灭性破坏。

1864年(清同治三年)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时,除明远楼、衡鉴堂、至公堂等建筑尚存外,"监临主考官及各所片瓦无存",一派衰败景象。为笼络士子、争取民心,曾国藩果断决定立即修复江南贡院,不仅要把贡院的规模加以扩大,还希望当年就开科考试。其时正是乡试之年,全国各省都已在八月按期举行了秋闱,唯独苏、皖二省例外。经曾国藩多次到工地视察督促,十月底江南贡院按期修竣。"遂定本年(1864年)十一月举行乡试,一以慰群士进取之志,一以招转徙无归之氓"。消息一出,"两江士人,闻风鼓动,流亡旋归,商贾云集",当年就有2万考生涌进江宁城。

1867年(清同治六年),继任两江总督李鸿章继续在江南贡院增加号舍数百。

此后,贡院于同治八年(1869年)、同治十年(1871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经几次增扩,规模达"房屋四百九十九间,披厂七十四间,号筒二百九十五字,共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经过量算,江南贡院全盛时占地面积实际为十二三万平方米,可供两万多名考生同时应试,为南京城里占地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清代全国十七座贡院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了它的使命。中国的科举制一直到清代的初期传到了西方,形成了现在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被称为对世界人类进程有巨大影响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1918年(民国七年),江南贡院大部分被拆除,只保留了明远楼、至公堂、衡鉴堂及少量号舍。除作为历史文物外,余下部分全部拆除,辟为市场。抗战时曾是汪伪政权的行政院、最高法院所在地;解放后交南京市中医院使用。改革开放后,政府挖出了1000多平方米的遗址,成立了我国唯一反映科举历史的专业博物馆。

1927年(民国二十六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第二、第六军占领南京后,南京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明远楼成立了南京市总工会。6月1日,南京市政府成立后,明远楼成为市政府大门的门楼。当年明远楼拱券形大门上方悬挂着"南京市政府"匾额,大门两侧挂有"首都建设委员会"等门牌。南京市政府成立后,仅仅对江南贡院的旧屋进行了修葺,作为各局办公室,所以显得异常拥挤。

抗战时期,江南贡院一度沦为汪伪国民政府的司法院和行政法院。

1950年后江南贡院被南京市中医院占用,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京市中医院让出"明远楼"到"至公堂"的范围作为江南贡院遗址保护,飞虹桥则仍在南京市中医院内。

明、清两代,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2009年,江南贡院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创造了古代科举考场中国之最。

陈列馆

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是我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它坐落在闻名遐迩的南京夫子庙地区原"江南贡院"遗址上。

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为当时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只供县、府学考试,占地面积也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加上官房、膳房、库房、杂役兵房等数百间,占地近30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明清两代在江南贡院应试的部分著名人物就有唐寅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龢张謇陈独秀等。

复建后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仍保留有"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陈列馆大门"明远楼",原为江南贡院的中心,也是贡院最高的一座建筑。登临四望,秦淮风月,历历在目。"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科考期间,监临、骆试、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以防考生骚乱、作弊。

明远楼两侧是碑廊,陈列着省级文物明清贡院碑刻20余块。其中有康熙御题碑、两江总督铁宝碑、重修扩建贡院碑等,是研究明清贡院建制沿革和科举情况的实物资料。为再现昔日考试景观,馆内复建有考试时考生所用号舍40间。西面20问号舍,内部除陈列有古时考生所用文房四宝、油灯、食品外,还专门制作有电动模拟考生塑像。他们有的得心应手,有的抓耳挠腮,还有的正在伺机作弊。观者不由被这些生动的人物形态景观带入到那逝去的岁月中。东边20间号舍是举行、模拟"江南乡试"的场所,中外游客可以着古装,入号舍,答考题,亲身感受科考之艰辛和中举之喜悦。

东西号舍之间有花圃,这里鸟语花香,修竹婆娑。由花鸟市场遁入贡院的小松鼠在游人脚下戏耍、觅食。奇特的考场建筑,将院外夫子庙那吵杂之声完全消溶。难怪当年应试士子,身在号舍而能不为十里秦淮的喧嚣所侵扰。

穿过花圃,便是"至公堂"。此堂原为监临与外帘官聚会办公之地,现为陈列馆的主要展厅。这里,以文字为主配以图片和实物资料,向观众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历史沿革。

自隋朝以来,直至清末,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在了1300余年,其社会影响十分深远,因此,了解和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是有必要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的宗旨即是广泛征集和展出有关科举制度的实物和资料,研究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的得失和现实意义。同时该馆又充分注意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的结合,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科举遗存在当代文化教育和旅游事业中发挥作用。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