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勝紅石崖大地震「天坑」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永勝紅石崖大地震「天坑」遺址,是一個位於中國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的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該遺址位於永勝城關壩西北部紅石崖,地處西關山與芮官山之間,包括天坑、槽谷、崩塌、滑坡、裂縫、斷層、水系斷錯等古地震地貌和歷史地震遺蹟,具有科學研究和旅遊開發價值。
紅石崖「天坑」遺址是1515年北勝地震的地質斷層遺址,遺址形似馬蹄,由上部開口深200餘米的坑和一個深約300米的狹窄山谷複合而成,總深度約500米。
地質背景
紅石崖「天坑」遺址所在的永勝縣處於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位於青藏高原與橫斷山脈的結合部,居於雲南省西北部,屬金沙江東北岸,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兩山對峙,一江環繞。縣城永北鎮海拔2140米,年平均氣溫14.7℃,年降雨量837.9毫米。
麗江地區位於特提斯一喜馬拉雅構造域弧形構造的轉折部位,以金沙江斷裂和麗江一安順場斷裂為界,該區由西到東分別屬於三江褶皺系、松潘一甘孜褶皺系和揚子准地台。麗江地區受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的影響開始整體掀斜,同時中甸—永勝斷裂、紅河斷裂等北西向斷裂為右旋錯動。1515年北勝地震發震的中甸—永勝斷裂具有較強的活動性,沿斷裂帶地震活動頻繁,自1890年共記錄到震級大於等於4級地震20餘次,斷層活動以右旋走滑為主。
遺址歷史
瀾滄城西紅石崖,
芙蓉兩畔雲中開。
嵯峨萬仞丹砂潑,
倒影一線青天來。
清代永北知縣羅俊民
明正德六年農曆五月六日(公曆1511年6月11日),北勝州西北側發生了震級8級的強烈地震,震中烈度達中國地震烈度表X(10)度。明朝萬曆《雲南通志》卷十七記載稱:「北勝州,正德六年五月六日地大震,城傾西北,民居圮者千五百餘家。」清朝乾隆《永北府志》卷二十四則寫道,「正德六年五月初六日,地震,城傾西北,民房倒塌千五百餘間;近屯西山下,田陷成湖者百餘頃。」乾隆《永北府志》卷五又載:「西山草海,在近屯西山下,明初原系軍民田地,正德六年,地震累月,遂成為湖。」
地震造成永北鎮北部的勝利、中和、興營等村境內受到嚴重破壞,方圓9平方千米,波及範圍達100千米。是次地震致使逾20平方千米的盆地陷沉,地勢向西下降20米左右。地震導致西關山與芮官山間的鞍部山嶺撕裂,形成了紅石崖「天坑」遺址。 2005年,中國地震局批准將永勝紅石崖大地震「天坑」遺址設立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1]。中國地震局在批覆中指出,「永勝紅石崖國家級地震遺址,包括天坑、槽谷、崩塌、滑坡、裂縫、斷層、水系斷錯等古地震地貌和歷史地震遺蹟,是寶貴的自然遺產和科普宣傳教育場所,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旅遊開發價值」。
環境地貌
西關山與芮官山間的鞍部山嶺因震撕裂,形成一個巨大天坑和深約500米、長達9千米的大裂谷[2]。該裂谷平面直徑長軸方向約2千米,短軸方向約1千米,由一個上部開口深200餘米的坑穴和一個深約300米的狹窄山谷複合組成,總深度約500米。「天坑」兩側崖壁顏色有所區別,北側崖壁為紅色,南側崖壁為青色。因此民間分別將其稱為紅石崖和青石崖。
視頻
永勝紅石崖大地震「天坑」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永勝紅石崖國家級古地震遺址 ,搜狐,2017-04-13
- ↑ 永勝500年前大地震留下奇蹟 奇山開「大口」裂谷藏「天坑」,人民網, 201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