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震級:是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地震愈大,震級數字也愈大,世界上最大的震級為9.5級。它是根據地震波記錄測定的一個沒有量綱的數值,用來在一定範圍內表示各個地震的相對大小(強度)。震級與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強弱,只同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有關;烈度則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個地點所造成的影響的程度,與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質構造以及土壤性質等許多因素有關。用地震釋放的能量來表示地震的大小,即地震的震級。震級大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多;震級小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少。中國一般採用里氏震級。通常小於2.5級的地震稱為小地震,2.5-4.7之間的地震稱為有感地震[1]。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
發展歷史
里氏地震規模最早是在1935年由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共同制定的。
此標度原先僅是為了研究美國加州地區發生的地震而設計的,並用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Wood-Anderson torsion seismometer)測量。里克特設計此標度的目的是區分當時加州地區發生的大量小規模地震和少量大規模地震,而靈感則來自天文學中表示天體亮度的星等。
為了使結果不為負數,里克特定義在距離震中100千米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微米(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大精度)的地震作為0級地震。按照這個定義,如果距震中100千米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毫米(103微米)的話,則震級為里氏3級。里氏地震規模並沒有規定上限或下限。現代精密的地震儀經常記錄到規模為負數的地震。
由於當初設計里氏地震規模時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限制,近震規模 ML 若大於約6.8或觀測點距離震中超過約600千米便不適用。後來研究人員提議了一些改進,其中面波震級(MS)和體波震級(Mb)最為常用[2]。
最初的原始震級標度只適用於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古登堡把震級的應用推廣到遠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級體系的基礎,利用寬頻帶地震儀記錄遠震傳來的面波,根據面波的振幅和周期來計算震級。
震級強弱
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舉個例子來說,地震震級好象不同瓦數的日光燈,瓦數越高能量越大,震級越高。烈度好象屋子裡受光亮的程度,對同一盞日光燈來說,距離日光燈的遠近不同,各處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樣。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中國使用的的震級標準是國際通用震級標準,叫「里氏震級」。
分類
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分類情況:弱震:震級小於3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⒋5級的地震;
中強震:震級大於⒋5級,小於6級的地震;(如彝良地震)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的地震(如玉樹地震)。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 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如汶川地震)。
國際上使用的地震震級——里克特級數,是由美國地震學家里克特所制定,它的範圍在 1—10級之間。它直接同震源中心釋放的能量(熱能和動能)大小有關,震源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
視頻
震級 相關視頻
- ↑ 地震震級和烈度是一回事嗎?,知乎, 2016-10-23
- ↑ 四種不同的地震震級,豆丁網 , 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