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维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维聪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大明大中大夫太仆寺卿
籍贯 直隶顺天府固安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达甫,号方城
出生 弘治十三年(1500年)
顺天府固安县城内
逝世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顺天府固安县城内
亲属 (父)杨和
(兄)杨维杰
出身
  • 正德十四年己卯科第一名举人(解元)
  • 正德十六年辛巳科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状元)
著作
  • 《性理诸家解》(辑)

杨维聪(1500年-1560年?[1]),达甫方城明朝状元、政治人物、学者。北直隶顺天府固安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城内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顺天乡试解元,次年会试联捷,正德十六年(1520年)殿试登第一甲第一名,授官翰林院修撰嘉靖初年“大礼议”期间,杨维聪等随杨慎力争大礼,反对世宗,遭到廷杖。此后被外放为官,在山西、山东任职多年,累官山东布政使。嘉靖十七年(1538年)调南京光禄寺卿,翌年调太仆寺卿,两年后致仕。身后入祀固安乡贤祠。

杨维聪是固安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固安城内曾建有“状元及第”等牌坊。其著作有诗文数篇传世,并辑《性理诸家解》三十四卷。家族文风鼎盛,父杨和中举人,兄杨维杰榜眼,子孙亦多有科名。

生平

高中状元

杨维聪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其父杨和是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科举人,官至国子监学正,平生不务积蓄,唯严于教子。杨维聪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考中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二月会试联捷第十名贡士。礼部按例请殿试,然武宗南巡未归,阁老杨廷和认为“临轩策问,必天子亲御”,因此殿试未能举行。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无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侄朱厚熜以旁支小宗入嗣大统,即皇帝位,是为世宗。至五月十五日,世宗方在西角门赐策问贡士。次日放榜,维聪高中一甲第一名(状元[2][3],授翰林院修撰[4]

参考文献

  1. 一说1490年-1550年
  2. 明史·卷七十》:(正德)十五年庚辰,武宗南巡,未及廷试。次年,世宗即位,五月御西角门策之,擢杨维聪第一。
  3. 《继世纪闻·卷六》:(正德)十五年庚辰,朝觐考察已毕,时圣驾尚在南京未还。吏部奏请,至秋方得旨照例黜罢,来朝官至是方放回任。
    二月,会试,取中式举人三百三十名。礼部请殿试,时杨阁老廷和议称,临轩策问,必天子亲御,且因是或早有回銮之机。一向未举,延至冬未回。次年辛巳,今上即位,方御西角门赐策问,乃五月十五日也。又次日放榜,赐杨维聪为状元,馀如制,内浙人史立模尝得梦云:“汝巳年进士。”众以为寅巳申亥非开科之年,恐无分耳。至是始验云。
  4. 《固安县志·卷三·选举下》页五:杨维聪,字达甫,国子监学正和次子。正德十四年以第一人举于乡,明年成进士,十六年廷试一甲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二年充会试同考官,迁右春坊右中允。因议大礼廷杖,出为山西副使,改河南提督学校,升山东右参政,山西右布政使,山东左布政使。会推南京光禄寺卿,转太仆寺卿,荫一子入监读书。崇祀乡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