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圍龍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梅州圍龍屋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漢族民居建築,福建西南部及廣西北部、廣東傳統客家住房樣式。遍布於梅州(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共2區1市5縣)全市8縣(市、區),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歷史。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人的文化歷史,是客家文化[1]的重要象徵,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且開始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目錄
整體布局
圍龍屋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前半部布局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淨化池。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着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布局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着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建築設計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係。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整體布局
二堂二橫一圍龍屋模型
圍龍屋的主體是堂屋,它是二堂二橫、三堂二橫的擴展。它在堂屋的後面建築半月形的圍屋,與兩邊橫屋的頂端相接,將正屋圍在中間,有兩堂二橫一圍龍、三堂二橫一圍龍、四橫一圍龍與雙圍龍、六橫三圍龍……,有的多至五圍龍。圍龍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與平地之間,形成前低後高、兩邊低中間高的雙拱曲線。屋宇層層疊疊,從屋後最高處向前看,是一片開闊的前景。從高處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後面是圍龍屋,兩個半圓相合,包圍了正屋,形成一個圓形的整體。
圍龍屋的中軸線房間為龍廳,正對上堂祖龕,是存放公共物品的保管廳。在圍屋與正堂之間有一塊半月形空地,稱「花頭」,或「化胎」。「化胎」的斜面用作種植花木或用碎石、鵝卵石鋪砌,而不用石塊或三合土鋪平,寓有龍氣不會閉塞而化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風水寶地。在正屋與化胎之間,開一深溝,作為圍屋與正屋的分界,其主要作用在於有利排水,以免正屋潮濕。在中軸線上為上、中、下三堂,正對中軸大。上堂主要為祭祀場所;中堂為議事、宴會場所;下堂為婚喪禮儀時樂壇和轎夫席位。上堂與中堂、中堂與下堂之間左右兩廳,為南北廳。亦稱「十字廳」,是公共會客廳。並排在上、中、下三堂兩側的房間為正房;中堂與下三堂兩側的房間為正房;中堂與下堂先靠橫屋的正房為花廳,是本族子弟讀書場所,內設小天井、假山、花圃等。圍屋前面與池塘之間為曬穀場地。在池塘前進入門坪處,
建築材料
梅州圍龍屋,主要是土木結構。其牆(包括外牆和間隔牆)以泥土夯築為多,或用泥磚砌至頂部。歷史比較久遠的建築物,其牆體多用純土夯築。歷史越短,所摻雜的材料越多。以泥土為主,摻雜灰、沙、碎石或卵石、稻稈、竹枝,還有糯米、紅糖等攪拌在一起,泥土經過攪拌,已不是純粹的生土了。圍龍屋多用這種建築材料。建成的牆體堅固耐久。牆體的基部厚度為30-50厘米,然後逐漸減薄。其高度在正梁處5-7米。牆體干固以後,以石灰泥抹蓋一層牆面。因此,牆體呈白色。
上蓋是以原木為梁,木片為桷,建成兩面傾斜的屋頂,以小青瓦互扣,不用瓦筒,也不用灰漿固定。壓七突三的稱為「三七瓦」,壓六突四的稱為「四六瓦」。白牆與青瓦屋頂,形成強烈對比,甚是美觀。
屋內的地面,廳堂多是三合土磨光地面,房間多是泥地面。天井地面石板或鵝卵石[2]鋪砌。大門框、天井沿、走廊沿口及屋內台階,一般用石板鋪砌,房間的門框有以石板為之,也有用木鑲嵌。
建築特徵
梅州圍龍屋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深圳客家圍屋
1、中軸對稱,主次有序;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
2、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屋後必有半月形化胎,兩個半圓相合,形同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式。兩個半圓,圍繞着方正的堂屋,寓意於「天圓地方」,將整座屋宇喻為一個小宇宙,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3、客家的風水地理師,往往將堂屋各圍龍屋比擬人體,以人體的比例決定整座屋宇的比例及平面關係。
設計特點
以土樓、圍龍屋、殿堂式圍屋為代表的客家傳統民居,類型不一,風格有異。然而,其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則是它們突出的共同特點。
堅固性
現在的福建、廣東一帶的圓形、方形土樓,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歷史。它們歷經風雨洗刷,強烈地震,颱風襲擊,至今安然無恙,巍然屹立在叢山峻岭之中。
如此堅固的民居,與精心選擇屋址,科學的設計,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開。現僅從土樓的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說明。
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着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覆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覆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誌》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鐘,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安全性
歷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漢人,他們南遷至閩粵贛邊區山區後,為防止土著和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他們建造的土樓、圍屋,皆防範嚴密,甚為安全。
樓四樓和每個房間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於採光,流通空氣,又成了瞭望敵情和向外射擊的槍孔。土樓大門的門框,門檻都是條石,門板厚約10厘米。有的大門上斜挖了幾個嵌有竹筒的護門孔,倘有土匪攻門,可往下射擊和澆開水。有的土樓大門還安裝了防火水櫃、水槽,若來犯之敵放火燒門,只要一按開關,水便順門而下,以滅火護門。土樓本來已堅固異常,但為防萬一,有的土樓還夯築了夾牆。萬一外牆被炮火轟開,土樓仍有夾牆支撐,安然無恙。土樓內有各種齊全的生活設施:設於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圍困時的水源,樓內有礱、碓等加工糧食的設備。這一切都使匪敵久攻不下。至於那些四角建有高聳碉樓的「四點金」,更是領盜匪望而卻步。
封閉性
客家民居,不論土樓還是圍屋,五鳳樓,四角樓,裡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樓梯相通,住戶生活方便。然而,它們對外則是全封閉的。土樓一般只開一個正門一個後門,或一個正門兩個側門,圍屋,圍龍屋的各橫屋,半環形圍屋,皆設有門樓。萬一有盜匪打劫,只要把門一關,便封閉得嚴嚴實實的。
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樓,圍龍屋,五鳳樓等,一般都規模龐大。永定「承啟樓」有300多個房間,面積5376平方米。「遺經樓」有五層樓,面積10336平方米,光是廳堂便有51個。難怪日本一位建築學教授看了永定土樓後寫道:「這動人的客家土樓,與其說是一幢龐大的住宅,不如說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龐大的民居,正是為了適應聚族而居的特點。「承啟樓」最多時曾住80戶,600多人。家鄉羅氏圍龍屋,有300多個房間,為羅氏50戶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戶雖多,但由於房間、廳堂、天井也多,能以廳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間組成一個個生活小單元,又令住戶各各得其所,顯得幽雅,舒適。
值得一提的是土樓、圍屋的「心臟」——祖宗祠堂。這裡是族長聚集各戶家長議事的地方。逢年過節,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種供品,到這裡祭祀祖先。男兒娶親,須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賓客。閨女出嫁,向列祖辭行後,方可罩上蓋頭,踏着象徵團圓的大圓匾出閣。老人謝世,祠堂成了舉哀發喪的靈堂。就這樣,一座祠堂將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視頻
梅州圍龍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文化漫談——客家文化 ,搜狐,2017-10-06
- ↑ 鵝卵石鋪裝,美的一塌糊塗!,搜狐,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