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桑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桑蚕

中文名:桑蚕

拉丁学名:Bombyx mori Linnaeus

别称:家蚕、蚕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鳞翅目

:蚕蛾科

:桑蚕


桑蚕,又称家蚕,或习称蚕。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吐丝昆虫。以桑叶为食料,茧可缫丝,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主要用于织绸,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的蛹、蛾和蚕粪也可以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养料。

基本信息

中文名:桑蚕

拉丁学名:Bombyx mori Linnaeus

别称:家蚕、蚕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鳞翅目

:蚕蛾科

:桑蚕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饲育适温:20~30℃

发育温度:7~40℃

基本资料

物种名称:桑蚕

学名:BombyxmoriLinnaeus。

别名:家蚕(BombyxmoriL.),简称蚕。

科属: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

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栽桑养蚕,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与中国现今食害桑树的野桑蚕同源,染色体都是28对。桑蚕的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 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

起源

桑蚕起源于中国。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形态和习性与今天食害桑叶的野桑蚕(Bombyxmandarina)(见桑树害虫)十分相似,血清沉淀反应强度也相同,杂交能产生正常子代。桑蚕的染色体是28对,野桑蚕则有27对和28对两种类型,一般认为桑蚕与中国的28对型野桑蚕同源。人类最初可能是从桑林中采集原始野生蚕茧取丝利用;随着人类生活的定居和对蚕丝用途的进一步了解而试行在室内养蚕。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野生蚕才逐渐驯化成为具有今天这样经济性状的桑蚕种。

生活习性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柘叶、榆叶、鸦葱、蒲公英莴苣叶等。蚕所必需的营养,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在适温条件下,一头蚕自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6-9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4-32天,约食下桑叶20-30g(合干物5-6.2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吐丝结茧是桑蚕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一种本能。桑蚕茧可缫丝,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的蛹、蛾和蚕粪也可以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养料。 桑蚕是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中,历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在一年内自然发生的世代数称化性,一年发生1代的称一化性,发生2代的称二化性,发生3代以上的称多化性。热带地区还有终年不滞育的多化性品种。发育的温度范围随发育时期而不同,大致在7~40℃之间,能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0~30℃。

形态特征

  • 幼虫

长圆筒形,由头、胸、腹3部分构成。头部外包灰褐色骨质头壳,胸部3个环节各有1对胸足;腹部10个环节有4对腹足和1对尾足,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1个尾角;第1胸节和第1至第8腹节体侧各有1对气门。刚孵化的幼虫,遍体着生黑褐色刚毛,体躯细小似蚂蚁,称蚁蚕。蚁蚕借摄食桑叶而迅速长大,体色逐渐转成青白。其体壁的表皮要发生多次脱换,这种现象称蜕皮,是蚕体内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与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蜕皮前,幼虫停止食桑,吐丝于蚕座上,用腹足和尾足固定蚕体,静止不动,称眠。眠是分龄的界限,每眠一次增加1龄。体重和体积随龄期增进而显著增大。蜕皮次数的特性称眠性,受遗传控制,但生活条件的影响也能使眠性发生变化。桑蚕的眠性有三眠、四眠、五眠等;生产上常用的蚕品种是四眠5龄蚕。幼虫生长到5龄第2~3日,可按特征鉴别雌雄:雌蚕在第8和第9腹节腹面各有1对乳白色圆点,称石渡氏腺;雄蚕在第9腹节腹面前缘中央有一乳白色囊状体,称赫氏腺。5龄生长至极度时,体重约比蚁蚕增加1万倍。此后逐渐减少食桑量以至停食。至前半身呈透明时,称熟蚕,即开始吐丝结茧。结茧过程约需2~3日。幼虫期的长短因蚕品种和饲育条件而异,一般春蚕在24~25℃下约为24~26日,夏秋蚕在26~28℃下约为21~23日。

熟蚕吐丝毕,体躯缩小略呈纺锤形,静止不动,这时称潜蛹(预蛹)。潜蛹是真皮层与旧幼虫表皮分离并形成蛹表皮的时期,约需2日。化蛹蜕皮是蜕皮激素作用的结果。刚蜕皮的蛹呈纺锤形,乳白色,后转深褐色。蛹体分头、胸、腹3部分。雌蛹腹部大而末端钝圆,第8腹节腹面正中线上有1条纵线;雄蛹腹部小而末端尖,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1褐色小点(图3)。一般蛹体重1.5~2.5克。蛹期体内剧烈地进行着幼虫组织器官的破坏,成虫组织器官的发生、形成,以及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等生理过程。化蛹后约14日左右完成成虫发育,这时由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贮存在咽侧体内的羽化激素,因光的刺激而分泌至血液中,约40分钟后蛹便羽化。

  • 成虫(蛾)

羽化后的成虫,吐出碱性肠液,以湿润和松解头端茧层,并用胸足拨开茧丝,从茧内钻出。翅初柔软褶叠,随蛾体干燥而展开。全身被覆白色鳞片,头部两侧有1对复眼和1对具触觉和嗅觉的双栉状触角,口器已退化。胸部前、中、后3个胸节腹面各有1对胸足,中胸和后胸背面各有1对翅。腹部雌蛾7节,雄蛾8节。雄蛾外生殖器由幼虫的第9、10腹节变成,雌蛾的外生殖器由第8、9、10腹节变成。交配时雌蛾伸出产卵器,由诱惑腺释放出性信息激素(桑蚕醇和桑蚕醛)引诱雄蛾,交配1.5~2小时即可产受精卵。一头雌蛾约产卵400~700粒,其中绝大多数在羽化当日产下,至第3日结束。成虫不摄食,交配产卵后约经10日左右自然死亡

椭圆形略扁平,约长1.1~1.5毫米,宽1.0~1.2毫米,厚0.5~0.6毫米,一端稍钝,另一端稍尖,尖端有卵孔,为受精孔道。卵粒大小因蚕品种、饲养条件及蛹期温度而异。卵粒重一般为500~600微克。刚产下时呈淡黄色,表面隆起,后因卵内水分蒸发和营养物质消耗,卵面中央出现凹陷,称卵涡。正常卵的卵涡椭圆形,死卵呈三角形。卵壳表面有凹凸不平呈多角形的卵纹,还有无数针状呼吸气孔。卵的内容物有卵黄膜、浆膜、卵黄和胚胎等。卵黄膜紧贴在卵壳下面,是一层非细胞的透明薄膜;浆膜在其内侧,是一层大而扁平的多角形细胞。卵黄是胚胎发育的营养源。胚胎在卵黄中偏于卵的一方,头向卵孔一端,不断摄取养分而逐渐发育。

蚕卵分滞育性卵(越年卵)和非滞育性卵(不越年卵)两种。非滞育性卵产下后胚胎不断发育,约经10日即形成蚁蚕孵化;滞育性卵胚胎发育至一定程度即进入滞育期,经冬季低温解除滞育,到翌年春暖时才孵化。蚕卵是否滞育取决于蛹期中雌蛹的咽下神经节能否分泌滞育激素;心侧体激素对滞育也有辅助作用。滞育性卵在进入滞育期时浆膜细胞内形成并沉积色素粒,呈黑褐色;非滞育性卵浆膜细胞内不形成色素,仍为淡黄色。

价值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这个经验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蚕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时期,蚕已在室内饲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养蚕已有专用蚕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据<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与此同时,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了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陈旉农书>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农桑辑要>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嘉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

  • 文化价值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在浙江省吴兴的郊外,发现五千年人人类遗留的东西,其中有古代的丝织品,证明很早以前我国就会养蚕,传说黄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种桑树、养蚕、抽丝、织布,让大家有好的衣服穿。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制造的丝织品传到欧洲,当时欧洲人还不会养蚕抽丝,不知道这么美丽的布料是怎么做出来的,由于欧洲人很喜欢买丝织品,商人要运送很多丝织品到欧洲,于是开辟一条运送丝织品到欧洲的路,这条路称作丝绸之路

我国广阔的原野上生长着许多桑树,有乔木,也有灌木。在桑树上生息着好几种昆虫,它们取食桑叶或蛀食树干。在些昆虫中,有一种吐丝作茧的鳞翅目昆虫引起了先民的注意,这就是桑蚕。桑蚕取食桑叶后吐丝结茧,然后钻出茧壳羽化为蛾子。人们发现这种茧壳浸湿后,可以拉出长长的银色丝缕,这丝缕可捻成线,也可织成绸。这比起当时的衣服原料麻布和葛布来,要漂亮得多了。随着先民生活的定居,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蚕茧,即开始了人工饲养,并把蚕移到室内来驯养。 我国除桑蚕外,还有柞蚕、樟蚕、樗蚕、天蚕等。柞蚕(AntheraeapernyiGuerin-Meneville)属大蚕蛾科(Saturniidae),原产山东莱州(掖县),是我国地位仅次于桑蚕的产丝昆虫,现盛产于辽宁、河南等省。柞蚕最早见于<尔雅>(公元前1200年),2700年前柞蚕丝已作为给皇帝的贡物,在汉代曾经由官方推广,经宋、元、明、清几代引种推广,分布到了全国很多省份。其主要饲料树种是栎属(Quercus)各种的叶子。

在古人眼里,蚕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吐丝成茧,而后化为飞翔的精灵,这是一个美好、圆满的生命轮回,并赋予丝绸神秘,高贵的人文色彩,使之蕴涵浓厚的哲学意味。丝绸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古老的丝绸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是中国联系世界友谊的纽带,丝绸是友好的使者,历史上多以文绣锦帛作为高级礼品,礼赠友邦,“化干戈为玉帛”以示友好。丝绸文化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锦"是多彩提花丝织物的泛称,锦合"金"、"帛"成字,取锦“织彩为文,其价如金”之意。锦以织造技术复杂,图案古雅,色彩瑰丽成为中国传统丝织物中的精品。

  • 家蚕驯育起源的神话

家蚕驯育是我国远古时代不知名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掌握自然规律而加以利用的事实,但毕竟历史过于悠久而无法追溯到其最早起源,因而就有了各种传说和神话。传说之一,养蚕是黄帝的元妃嫘祖所发明。在<通鉴外纪>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后世祀为先蚕。”这种说法比较普遍,解放前蚕神庙里还供着先蚕西陵氏。另外,<搜神记>中有一神话。相传在太古时代有父女二人,父亲外出打工,仅留下女儿一人和一匹马在家。女儿自己饲养此马。由于贫穷和寂寞,她非常思念打工在外的父亲,就对马戏言:“你要是能把我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马听完此言后便挣脱缰绳而去,径直跑到了父亲打工的地方。父亲见到马后非常惊奇,就牵来骑上。马望着来的方向悲鸣不已。父亲见状,猜测家里有事,就骑马回到家里。畜生有非常之情,所以父亲就更加精心喂养。但马不肯吃食,每见到女儿出入都要喜怒击蹄。父亲觉得奇怪,就悄悄地问女儿。女儿只好如实相告。父亲认为此事有辱家门,就用箭将马射死,把马皮剥下晒在院中。父亲又出门了。女儿与邻家女友来到马皮前,对着马皮嘲笑说:“你一个畜生为什么要娶一个女人呢?招此杀身之祸,何苦呢!”话音刚落,马皮突然飞起,将女儿卷走。邻家女友大惊失色,不敢抢救,只好去告诉父亲。父亲返回后到处寻找,未能找到。数天后,在一棵大树枝上发现了他们。女儿和马皮同时化为蚕,生息于树上,其茧厚大。邻女取而养之。因树为桑树,又因桑与丧同音,故取名为桑蚕,老百姓普遍饲养,即为今天的家蚕。

  • 商业价值

根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植桑养蚕。蚕丝的利用开始于渔猎时代的末期,而养蚕开始于农业时代的初期即黄帝时代。在周朝(公元前1066年~256年)蚕桑生产已成为专业化,并受到官方督察管理。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221年)达到高度发展,蚕丝已成为贫民百姓的日常衣服和自由贸易的物资了。我国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很多,有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产品,其图案与色彩的美丽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宋、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的蚕丝生产和丝织业达到另一高峰,宋朝年产丝绸达340万匹,统治者对蚕丝业与农耕同样重视。我国古籍中常有“农桑并举”的记载。“一妇不蚕,或受之寒”一成语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蚕业的高度认识。 我国古代社会的衣着以丝绸和棉麻来区分贵贱。官员富豪无不以衣锦为荣,成语“衣锦还乡”应运而生。劳动人民则穿棉麻布衣。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以前,丝绢与粮食同样作为人民负担缴纳的实物,朝廷或官府以丝绢作为对有功臣民的赐赏。现今藏族和蒙古族在迎送、馈赠、敬神及日常交往礼节中使用丝质(哈达)以表达敬意和祝贺。

丝绸业的发展与普及也影响到我国的文化生活,除了有许多描述采桑、养蚕的美好诗句外,成语“作茧自缚”被用来比喻自己束缚自己,也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对自己有利,结果反使自己吃亏受累。唐代白居易有“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缚萦。”;宋朝释道原有“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的诗句。由于蚕一生只吃桑叶,到老时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洁白的丝,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就被用来赞扬那些有奉献精神的人们。

我国古代蚕丝的发展促成了对外通商和文化交流。早在公元11世纪,蚕种和养蚕技术已传入朝鲜,公元前2世纪传入日本,公元6世纪传入土耳其、埃及、阿拉伯及地中海沿岸国家。桑蚕饲养技术是公元6世纪传人欧洲的,所以蚕丝代表东方古代文明,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丝绸是广受欢迎的商品,它和桑蚕饲养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路经草原、沙漠、绿洲和山川,沿途兴起一批著名的市镇,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龟兹、疏勤等。张骞从建元3年(公元前138年)到元朔3年(公元前126年)奉汉武帝刘彻的命令由我国西部出发,到过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一些国家,并建立了联系。丝绸是我国重要的产品,因此,古代西方称长安古都为丝城,称我国为“丝国”。在南方另有丝绸之路,经成都、保山等地到达缅甸与印度;在东部沿海又有徐闻(广东)、合浦(广西)以及蓬莱(山东)、宁波(浙江)等港口通往太平洋诸岛屿和地区。

目前,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多个国家与地区饲养家蚕,年产蚕茧约800万担,产丝约5万吨。我国的产茧量和产丝量都占全世界的首位。蚕业分布在除青海、西藏、宁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浙江地区的农民历来都把这种对人类作出很大贡献的昆虫叫做“蚕宝宝”,它吐出来的丝有珍珠之光,即使在化学纤维日新月异的今日,丝织品仍被誉为“纤维女皇”,它具有的一些衣料特性是其他纤维望尘莫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蚕业有着十分光明的前途。

  • 桑蚕.繁殖

雄蚕孵化时即有1对睾丸,5龄开始约形成140~200万条有核精子,到蛹的中、后期还形成大量的无核精子,但后者不能使蚕卵受精。雌蚕孵化时即有1对卵巢;至化蛹后的1~2日,卵巢内的卵巢管迅速长大,挤破卵巢膜而游离于腹腔,约至第 9日形成卵,并向输卵管下移。化蛾前1~2日,卵细胞核进行第1次成熟分裂,到中期停止、待化蛾交配后,精子进入卵内,才使停留在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的卵核因受刺激而继续分裂,至卵产下后约40分钟停止。第2次成熟分裂在卵产下后约60分钟开始,经20分钟完成。卵产下后约2小时,雄核与雌核融合,并开始卵裂。约在产下后15小时,形成胚盘。胚盘在卵孔一侧的部分细胞逐渐增厚成胚带。卵产下后约24小时,胚带脱离胚盘而成胚胎,俗称胚子。残留的胚盘称浆膜。初形成的胚胎只有1层细胞,以后形成外胚层和中胚层2个细胞层,内胚层在胚胎发育后期才出现。滞育卵的胚胎在滞育期间外形变化不大,随着自然温度下降,蚕卵逐渐解除滞育。解除滞育的最适温度为5℃左右,但一般在15℃以下即能逐步解除滞育。中国生产上把蚕卵胚胎从滞育解除开始到孵化,分为15个阶段(见表)。其中,最长期是生产上的关键时期,过了此期胚胎对低温的抵抗力即减弱,故最长期胚胎是冷藏的临界胚胎,又是加温催青的起点胚胎。反转期是幼虫器官和组织形成最旺盛的时期,不但形态上变化显著,在生理上对外界环境条件也很敏感。二化性种在反转期到转青期间受高温、长光照、多湿条件的影响,可促使产滞育卵,否则产非滞育卵。转青期蚁体已基本完成,对低温的抵抗力增强,生产上可通过短期冷藏抑制,以调节收蚁日期。胚胎发育成蚁蚕后,先吐出碱性肠液使卵孔处的卵壳膨软,继而用上颚刻划撕裂成小块吞下,形成孵化孔而爬出。在自然状态下,蚁蚕通常在上午5~9时孵化。

养殖技术

  • 小蚕饲育

塑料薄膜覆盖育:用于1~3龄蚕饲育。1~2龄上盖下垫聚乙烯塑料薄膜,四周包折。眠中不盖,蚕饷食后继续覆盖。3龄只盖不垫,薄膜上如凝有雾滴,给桑前擦拭后,再使用。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1~3龄蚕的小蚕期共育。采集桑叶应按照叶位和从上至下的顺序进行。采摘桑叶的时间宜在上午10时前和下午3时后,避免在高温烈日下采叶。1~2龄稚蚕给桑要切叶,切叶通常以蚕体2倍见方为标准。每龄少食期和将熟期适当地控制给桑量,盛食期充分饱食。塑料薄膜覆盖育每日可给桑4次。每次给桑量的多少,主要根据蚕的发育、食欲及残桑程度灵活掌握,如果上次给的桑吃尽,下次量可稍增,反之则减少给桑量。小蚕期吃桑只占全龄食桑的5%。

  • 给桑方法

给桑前先匀蚕、整座,使蚕分布均匀。1盒蚕种最大蚕座面积:1龄0.07~1.2米2,2龄1.6~4米2,3龄4~10米2。除沙就是将蚕座上的残桑、蚕的排泄物等除掉。在眠前的一次除沙称为眠除,眠起后第一次除沙为起除,其他时间的除沙叫中除。眼前处理包括适时加眠网、进行眠除,使环境干燥。蚕儿发育不齐时要进行提青和分批,并将青头蚕放温度偏高处,勤给良桑,使其赶上大批。起蚕适时饷食,90%~95%的起蚕头部呈淡褐色,即为饷食适量。饷食叶适熟偏嫩、新鲜。小蚕期在给桑前将生石灰粉均匀地撒在蚕体、蚕座上,起蚕、将眠各一次。

  • 选桑方法

​桑叶是小蚕的主要营养来源,是保证蚕体健康发育的基础。小蚕的生长速度快,因此在收蚁用叶和各龄起蚕第一次饷食用适熟偏嫩叶外,其他时间要求喂养适熟叶,特别是盛食期用适熟叶或适熟偏老叶,以保证营养供给。

  • 壮蚕饲育及上蔟

4龄至多龄称为大蚕。大蚕期需防高温、高湿,加强通风换气并饱食良桑。桑叶须储存在阴凉、保湿、清洁卫生的储桑室内,平摊于地面上。宜早晨采桑,储备一天用量为宜。4、5龄蚕吃片叶或芽叶,每昼夜给桑4~5次。4龄占全龄用桑量的10%,5龄占85%,尤其是5龄第三天后吃桑很猛,要达到良桑饱食。当遇高温干燥天气,桑叶含水率低,往桑叶上喷水后喂蚕,水要清洁,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大蚕期要及时扩座和分匾。除沙是大蚕期卫生防病的重要工作,要用网除沙,不要用手抓蚕。 小蚕防病一号在收蚁及2、3龄起,大蚕防病一号在4、5龄起及见熟蚕时,各撒药粉1次。如有蚕病发生,每天撒1次。用法:给桑前将药粉均匀地撒在蚕体、蚕座上,10分钟后给桑。生石灰在1龄起蚕消毒。2~4龄起蚕、将眠蚕各消毒1次。5龄起蚕、龄中、将熟蚕各消毒1次。在给桑前将生石灰粉均匀地撒在蚕体、蚕座上。要求与大、小蚕防病一号使用间隔3小时以上。

蚕室门口每天撒生石灰粉,进出更衣换鞋,病死蚕不能乱丢,要放入石灰罐中集中烧毁。喂蚕、除沙前后要洗手。蚕沙放到远离蚕室的地方发酵,不可直接施入桑园。编织布蚕台育,可在蚕架上放小木条,在木条上铺编织布养蚕。蚕台养蚕除沙时,用卷网除沙效果很好。方法是蚕网卷至蚕台的一半,将底下的蚕沙扫除倒掉,然后放开卷网,再对另一半除沙。条桑育是将伐下的桑条连同叶片一起放到蚕座上喂蚕。可在蚕台上喂养,也可在地面上成畦状喂养(地面先撒2.5%乐果粉防蚂蚁,并撒一层石灰粉)。塑料大棚养蚕,即节省蚕室,也可加大棚室利用率。一般3.3米×10米的大棚,可搭两排各5层的蚕台,每期养2盒蚕种。8米×2.5米的大棚一期可养蚕一盒。

适时上蔟,按照随熟随捉,先熟先上的原则。上蔟密度:折蔟380~400头,方格蔟以孔格80%~85%计算上蔟头数。上蔟可采取人工拾取和自动上蔟相结合的方法。蔟中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以干湿差2.5℃为宜,光线均匀,环境静寂,避免强风直吹,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0.5~1.0米/秒的风速。适时采茧,采茧应在蚕结茧化蛹后,蛹体皮色转为黄色时进行。在上蔟后第6~7天采茧。采茧时先将蔟中的死蚕和烂茧拾去,按照分批上蔟先后,先上先采,后上后采,轻采轻放,避免蛹体损伤出血。采下的茧不可堆积过厚,以2~3粒厚为宜,放置于凉爽、通风、干燥的场地,避免强光暴晒。

蚕只在幼虫期取食。1条蚕的食桑量约为新鲜桑叶21克(干物5.25克),其中85~88%在5龄期食下,消化率约为40%。幼虫阶段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蚕体生长、以及茧丝和蚕卵的生成。桑蚕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蛋白质不但是蚕体各器官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是丝腺细胞合成丝物质和卵巢生成蚕卵的基本原料。碳水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脂类中的甾醇是蜕皮激素的前躯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是调节物质代谢不可缺少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多数为酶的辅基。无机盐是细胞成分之一,并对细胞内外液体的渗透压和酸碱度起调节作用。水分约占蚕体重的85%,是蚕体主要组成成分,对体内物质的溶解、运输以及调节并保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等具有重要作用;血液含水率低时渗透压升高,有碍代谢的正常进行;血液含水率过高则渗透压下降,pH降低,也导致蚕体生理障碍。水分来自食料,因而食料水分的含量与蚕体水分的含量有密切关系。

上述营养成分在桑叶中含量均极丰富。除此以外,桑叶中还含有:①诱食因素,如柠檬醛、青叶醇、青叶醛以及里那醇等挥发性萜烯类物质;②咬食因素,如β-谷甾醇、异槲皮苷和桑色素等;③吞咽因素,如纤维素、磷酸盐、硅酸盐、肌醇和维生素C等,能刺激幼虫产生趋食、咬食和吞咽的要求和动作。因此桑叶是最好的天然饲料。人工饲料也是按桑叶的化学组分配制而成。

桑蚕 - 丝物质的生成吐丝和结茧是桑蚕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生成和分泌丝物质的丝腺,是1对半透明多屈曲的管状器官(图4),在胚胎发育后期形成。丝腺在蚁蚕时仅0.01毫克左右,随龄期的增进而长大。但在5龄第3日以前,由于保幼激素的抑制作用,重量不超过体重的5%。5龄第3日起保幼激素停止分泌,食下的大量桑叶主要用于长大丝腺和合成丝物质,到5龄末期丝腺可达1.6克,约占体重的45~50%。与蚁蚕的丝腺重量相比,增加约16万倍,而体重仅增约1万倍。 丝物质包括丝素和丝胶,均为由18种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中部丝腺生成丝胶,后部丝腺生成丝素。丝素分泌到腺腔内向中部丝腺推进时,才为丝胶所分层包围。每条5龄蚕在保幼激素终止分泌后的4~6日内,约生成丝蛋白质0.35~0.6克。

茧丝一般无色透明,但也有结黄茧、红茧或绿茧等的蚕品种。黄、红色素直接来源于桑叶中的胡萝卜素等色素;绿色素则以桑叶中的黄酮系色素如异槲皮苷、槲皮酮、芸香苷等为原料,由消化管生成。茧丝着色与否和着色的程度,决定于消化管透过和合成色素的能力,以及进入血液的色素被中部丝腺吸收的程度。白茧种不着色,是由于无色素进入血液,或不被中部丝腺吸收。此外,环境对茧色的浓淡也有影响。一般丝的色素存茧在于丝胶中,缫制后随丝胶溶失而成为白色生丝;但绿茧的色素在丝素中也有存在,缫丝后仍带绿色。

疾病防治

蚕病是养蚕中的大敌,直接影响蚕茧的产量及质量。蚕病分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而以传染性蚕病危害更重。农村中常见的传染性蚕病主要是僵病、脓病、软化病3种。这些病的共同特点是潜伏期长、发病快、来势猛、范围广、危害性大,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给蚕农带来极大的风险。

1.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

我国四川、浙江、江苏、广东的养蚕业最为发达,因病毒性疾病所造成的损失,约占总蚕病损失的70-80%,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的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蚕病,家蚕患此病的后期常流出脓汁,内含大量的多角体病毒,俗称脓病。

多角体的形状不一,多数为四角形、六角形,多角体的大小范围在0.5-15μ之间,一般为2-6μ(图1)。病毒粒子为杆状,测定其大小为400×90nm(图2)。在病毒粒子的超微结构中,最显著的是

在粒子一端具有乳头状突起,认为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装置(图3)。

家蚕NPV的DNA含量约占病毒粒子的10%左右,在电镜下观察到此双链DNA为松弛环状分子和线形分子,有的线形分子的长度可达10u-36u。并计算出家蚕NPV-DNA的分子量为75×10道尔顿(图4);病毒病防治我国各蚕区对家蚕脓病的防治采取了多种措施。①培育抗病性品种,因为蚕的种间和品种间对病毒病的抵抗力差异较大,而且此种抵抗力具有遗传性。②改善管理技术和饲料调剂,避免创伤感染,采用药剂预防。③研究化学防治。由于蚕体消化液中存在许多抗病毒物质,特别是赤着色荧光蛋白,对蚕病毒防治带来了新的前景。

2.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CytoplasmicPolyhedrosisVirus)

该病毒在1955年由江苏镇江蚕业研究所发现,一般质型多角体病毒多在细胞质中形成。

患中肠型脓病的病蚕体内存在有CPV的多角体和游离的病毒粒子。多角体形态常见的为六面体和二十面体,偶尔也有不规则的形态,大小很不均一,一般二十面体的大小为0.9-2.7μ,六面体多角体一般比二十面体者要大。

病毒粒子为球形,呈正二十面体,直径为60-70nm具有两层蛋白质外壳,有十二个顶端,每个顶端向外伸出一根有四节组成的五角形中空的突起,具有吸附于宿主细胞和注入病毒核酸的作用,而引起病毒感染。内壳的中心为病毒的核心,约占整个病毒粒子直径的70%左右。

  • 病毒病防治

家蚕CPV的病程较长,病征表现缓慢,故进行了对流免疫电泳和荧光抗体早期诊断法的研究。

①若给蚕添食或注射聚肌胞核苷酸(poly1:C)、或注射2′、5′-寡腺苷酸(2′5′-PA),均能提高家蚕对CPV的抵抗力,可使蚕的发病指数降低40-50%。

②低剂量Co-T线辐射蚕卵,能提高蚕体对CPV的抵抗力。

③不同的蚕品种对CPV病的抵抗力也不同。 3.家蚕浓核症病毒(BombyxmoriDensonucleosisVirus)

家蚕浓核症病毒(DNV)是在发现家蚕NPV、CPV和FV的基础上,从大型软化病病毒(FV)中进一步分离鉴定,而得到确认的一类新的小型软化病病毒,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的浓核症病毒属(Densovirus),我国镇江蚕研所分离得到一株家蚕浓核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21-23nm,是无囊膜的球状颗粒,为一种单链的DNA病毒。

4.家蚕软化病病毒(BombyxmoriFlacherieVirus)

家蚕软化病病毒是一种没有包涵体的昆虫病毒,我国先后在江苏、浙江、广州等地发现该病毒。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为30nm左右,是单链的核糖核酸(RNA)。

迅速蔓延,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但只要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认真消毒,切断传染途径,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可以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 发病原因

1、消毒不彻底。首先是蚕室内灰尘未能打扫干净,药液被灰尘所吸收。喷药只喷地面、墙面,未喷屋顶,没有做到"六面光"。其次,蚕具只在房前屋后小塘、沟渠中洗一下,未用消毒药剂进行清洗消毒。同时周围环境污染严重,蚕沙、"草龙"乱堆乱放,未能及时深埋焚烧。[1]

2、操作不规范。小蚕用尖筷扩座,易弄伤皮肤。除沙不垫塑料布,直接倒在地面上,除沙过后,不洗手直接拣甩在地上。

3、未能对症下药。相当一部分蚕农科学养蚕水平低,分不清脓病和僵病,常常是将僵病当作脓病用药,结果越治蚕死得越厉害。

4、用药剂量不足。有的蚕农用药随意,或多或少,以至影响了防病效果。还有的蚕农怕花钱,本来蚕座要用3个疗程的药,结果只用了1个疗程,造成用药量不到位,防治效果差。

5、饲养技术不严格。小蚕用叶过嫩,迟眠蚕、弱小蚕舍不得淘汰,易导致蚕病的感染;室内空气恶劣,不注意通风换气;5龄蚕头过密等都是造成蚕病暴发的重要原因。

  • 相应对策

1、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蚕农科学养蚕水平。要开展技术培训,普及科学养蚕技术。首先要教育蚕农规范操作程序,提倡除沙垫胶布;除沙后要洗手喂叶;拣病蚕时要用蚕筷,并投入石灰钵;其次,重视饲育管理,小蚕喂适熟叶,大蚕期要注意通风换气,大蚕扩座稀放;使蚕农学会对常见病症的识别,掌握对症用药及用药的剂量等基本技术。[2]

2、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蚕病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养蚕前,抓好消毒工作,消毒做到彻底、全面,不留死角。养蚕中要经常观察蚕的食桑情况,并适当添加药剂,不能等到蚕病大发生时才用药。同时养蚕后要进行回山消毒。

3、对僵蚕、脓病宜采用以下措施。抓好示范户、重点户的消毒防病、科学饲育,以点带面,扩大影响。每次消毒时,蚕具要浸渍消毒,消毒隐蔽部位病原体,然后在密封的蚕室内进行熏烟消毒。重点抓蚁蚕,并做好眠蚕和起蚕的消毒工作。常撒些蚕座净或防僵粉,以及焦糠等干燥材料。5龄蚕隔天用红霉素氯霉素添食,并要稀放,做到良桑饱食。实行种药配套,技术跟踪服务。发种时把蚕药及技术资料一并发给蚕农,蚕农要从正宗厂家进药,保证蚕药质量。农技人员要深入村组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