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柳树 - 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柳树 - 植物

柳树(Salix)是一类植物的总称,柳树种类多,容易 杂交。杂种生长势和适应性强,易无性繁殖,可从天然或人工杂种群体内选择,通过无性繁殖,获得优良无性系品种;另外,也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获取大量优质树苗。以园林观赏为主的育种,应重点改良其枝叶及树形,提高抗污染、耐修剪整形的能力。

主要用于园林观赏,小区,园林,学校,工厂,山坡、庭院、路边、建筑物前。盛开时,树枝展向柳树四方,使庭院青条片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实为美化庭院之理想树种。

柳树也是人们乘凉的工具之一,尤其是在夏天的午后,人们三三两两的去找乘凉的好去处,这时候硕大的柳树荫下是人们独一无二的选择。

在春天,柳树是最为迷人、最为“潇洒”的树木,也是千百年来诗人和作家们颂扬不已的题材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柳树

学名; Salix

二名法; Salix babylonica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

亚纲; 五桠果亚纲

目; 杨柳目

亚目; 杨柳目

科; 杨柳科(Salicaceae)

属; 柳属 (Salix)

亚种; 垂柳

分布区域; 中国大陆南方 亚热带,干旱地区 多雨地区均有生长

有无毒性; 有

英文名; willow

特点; 叶子形状细长

繁殖; 扦插繁殖

植物学史

名称来源;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种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柳树的得名源自柳树的木头作业法。木材至今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简陋,伐取粗大树干非常困难,而用伐取两寸来粗的树枝则比较方便。

因此,先民所用木材主要是两寸来粗的枝干。在长期使用中,人们会发现,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使用。在我国乡土树种中,柳树萌枝能力最突出。

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这就柳树得名的所在。“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

插柳文化

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插柳"和"折柳"都是我国的民俗。每年立春之后的寒食节,家家户户门前插柳,

一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推的。据说他力保国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汤,忠心耿耿。后来重耳作了国君他却被遗忘了,他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人们插柳,说是替他"招魂"。

清明节男女头上戴柳、车马轿上插柳还有一说,是为了踏青迎春,象征吉利,"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说的就是这回事。插柳在重庆则别有一番传说:明朝末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近重庆时,一妇女抱长男而逃,丢幼男于不顾。张使人问其故,女答曰:"长男为别人委托,幼男是我亲生,我不能为要自家儿子而丢掉人家儿子"。张听后倍受感动,遂对她说:"义军不杀百姓,不用逃跑、害怕"。并顺手折一柳枝交给她。让她通知乡亲们:"门前插柳,说明不是贪官污吏,决不相害"。所以,重庆家家插柳,沿习至今,还有一条街叫"杨柳街"。

"插柳""折柳"有三重含义:一表惜别,因杨柳飘悠,似有依恋之情。《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和无名氏《送别诗》中"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句子,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二表挽留,因"柳"与"留"谐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汉代文物专著《三横黄图》上有关"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的记述和唐代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即是此意。三表祝愿,因柳遇水土就能生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故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清代褚人获的《坚瓠广集》上明确解释说:"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中国柳树

柳树是中国的原生树种,据考证,在第三纪中新世的山旺森林里即有柳属。山东青岛地区孢粉分析得知,“在距今11000~8500年间,青岛胶州湾附近就有柳属植物。”柳树也是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现“柳”字。

柳树在中国北方常用来营造头木林,民众采用头木作业法周而复始地获取薪材或编织材料,是我国古人最早认识并大量栽植的树种之一。在甘肃一些地方,人们将头木作业伐取的柳树枝干修整后,剥皮,埋入土水,再灌上水,几个月后待枝干周围的泥土发黑时,挖出枝干,阴干使用。经过这样处理的柳树枝干用作椽子,不翘不裂,不生蛀虫。在甘肃一些地方还发现另一种伐用柳枝的方法,不截除树冠,只伐取枝条,树干仍可以像正常树木那样生长,而且有意使树干倾斜,加上枝桩,很方便攀登作业。

柳树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属落叶大乔木,别名杨柳。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或灌木,绿绿叶子,细长柳枝,柔软下垂,性喜湿地;树皮组织厚,纵裂,老龄树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果实为蒴果,成熟后2瓣裂,内藏种子多枚,种子上具有一丛绵毛。柳树耐寒,耐涝,耐旱,喜温暖至高温。世界约520余种,中国有250余种,遍及全国各地。柳树易繁殖,栽培方法简单,生命力强,可美化环境,在生活、环保、医药等方面也有用途,是“四旁”绿化树种。在人文方面,柳树因柳和“留”同音,所以古人常以柳赠友,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柳树一直为文人们所青睐,人们留下了大量精品诗词和文章。

物种分类

垂柳、旱柳、爆竹柳、白柳、枫杨圆头柳、白皮柳、云南柳、紫柳、腺柳、杞柳、大白柳、大叶柳、细柱柳、棉花柳、朝鲜垂柳。

垂柳

别名水柳、垂丝柳、垂枝柳。枝细长下垂。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品种与类型有曲枝垂柳(cv.Tortuosa),枝卷曲下垂;黄皮垂柳,小枝黄绿色或褐黄色,节间较短;红皮垂柳,树冠长卵形,小枝紫红色或酱紫色,叶阔披针形。

旱柳

别名柳树、立柳、青皮柳。枝直立或斜展,叶中部最宽,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变种与类型有绦柳,小枝下垂;龙爪柳,小枝,叶卷曲;红花龙须柳,小枝卷曲,花药红色,花丝和苞片黄色;镘头柳,树冠半球形。

爆竹柳

与旱柳相似,不同为枝褐绿色,较粗,质脆易折,叶片较大。爆竹柳为乔木,高达20米,胸径可达100厘米。树冠圆形或长圆形,树皮暗黑色,有沟裂,小枝淡褐绿色,较粗壮,无毛,有光泽,萌枝初有短柔毛。

白柳

树冠广卵形。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花序较长。变种有垂枝白柳,枝下垂;黄枝白柳,枝、叶黄色;红皮白柳,枝条红色;银叶白柳,叶表面有绢毛;蓝叶白柳,叶背面被蓝色的毛。[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