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角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東方角鴞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Otus sunia 目/科/屬 鴞形/鴟鴞/角鴞 遷徏狀態 過境鳥 普遍性 不普遍 體長/體重 18-21cm/75-95 |
別名:日本角鴞、紅角鴞、亞洲角鴞,雌雄同型。虹膜黃色。嘴黑色。跗蹠被羽,趾裸露呈灰褐色。約有褐色,赤色或褐色偏灰色個體。均有角狀耳羽。
- 褐色個體
- 顏盤灰褐,眉紋灰白且短,僅止於眼後。頭頂及體背有黑褐色斑,肩羽有一列白斑紋。
- 腹面密佈蟲蠧斑及黑縱斑。
- 赤色個體
- 全身多紅綜色。
- 背較少黑縱斑。
棲地&習性
喜歡落葉混交林,林中空地,但在開放的常綠闊葉林並不少見。春、秋季遷徙時,常於海岸或低海拔樹林活動。
在次生植叢的矮樹上捕食。
主要是昆蟲和蜘蛛;還有小老鼠和小鳥。中國巢中的紅外視頻記錄表明無脊椎動物。
繁殖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2月至4月/ 5月中旬,在西伯利亞和中國的4月至6月中旬,日本的5月至6月中旬。在樹幹上築巢。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繁殖期雄鳥鳴聲為三音節之“pu-po、so”。
外觀相似性
黃嘴角鴞嘴米黃色。腹面較素淨,幾無黑縱斑。淡色眉紋延伸至角羽。
領角鴞體型較大,虹膜暗紅色,具粉紅色眼圈,嘴鉛灰,顏盤較灰色,淺灰色眉紋延伸至角羽。
蘭嶼角鴞似褐型,但腹面黑色縱斑較細,角羽及顏盤較多紅棕色。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O. s. japonic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 日本S至C九州。
- O. s. stictonotus (Sharpe, 1875) – 西伯利亞東南部,薩哈林島,中國東北,韓國;在冬季S中國S至N馬來半島。
- O. s. malayanus (Hay, 1845) – 南中國(雲南至廣東);冬天從緬甸南部(Tenasserim)和泰國南部S到蘇門答臘,邦加和勿里洞。
- O. s. sunia (Hodgson, 1836) – Oriental Scops-owl – N巴基斯坦E通過喜馬拉雅山到達孟加拉國和印度東北,以及S在印度到達奧里薩邦。
- O. s. rufipennis (Sharpe, 1875) – 印度南部。
- O. s. leggei Ticehurst, 1923 – 斯里蘭卡。
- O. s. distans Friedmann & Deignan, 1939 – 緬甸,泰國西北部和印度支那。
- O. s. nicobaricus (A. O. Hume, 1876) – C Nicobars.
- O. s. modestus (Walden, 1874) – Walden's Scops Owl – 安達曼。[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collared scops-owl,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