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鐵線蓮
東北鐵線蓮(學名:Clematis terniflora var. mandshurica),别名威灵仙、野辣椒秧、山辣椒秧、辣蓼鐵線蓮等,為毛茛科鐵線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广泛分布于东北三省,模式種採自於中國东北[1]。正品威灵仙包括东北铁线莲、棉团铁线莲和威灵仙。三种植物的根及根茎,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不利等证。药理研究表明威灵仙有较强的抗炎、镇痛、抗肿瘤等活性。全株可作農藥[2],種子可提取油份供作肥皂[1]。
目录
地理分佈
形態特徵
東北鐵線蓮是一種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莖呈圓柱形,具細棱,嫩枝及節上披白色柔毛[3],其餘部份近無毛或無毛[1][2],長可達1米[1]。
葉
葉為1-2回[1]或3出[3]羽狀複葉,對生[3];小葉常為5枚,或有時3枚或7枚[2],卵形、狹卵形或披針狀卵形[1][2],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歪形、楔形或略呈心形[1][3],表面綠色,無毛,葉脈凹陷[2],背面蒼白[3]或淡綠色[2],近無毛,葉脈突出[2],近革質,全緣[1],少為2-3裂[3],沿葉脈疏披柔毛或無毛[1],具柄,長約2-8厘米,寬約1-5厘米[1];小葉柄長約1-4厘米[1]。[2]
花
花為圓錐狀聚傘花序[3],頂生或腋生[3],長可達20厘米或以上[1];花多數,直徑約2-4厘米[3];花梗無毛[2]或披短柔毛,近基部處長有2枚對生小苞片[2],線狀披針形,披硬毛,長約5-20毫米[2];萼片白色,4-5枚,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1],頂端稍尖或鈍[2],基部漸狹[2],外側疏披短柔毛[3],內為無毛,沿邊緣密披白色絨毛,平展至下傾[2],長約5-12毫米,寬約1.5-4毫米[2];雄蕊多數,無毛,比萼片為短[2];花絲較花藥長[2];心皮多數,披白色伏生柔毛[2]。
果
果為瘦果,褐色[3],扁平,乾後邊緣增厚[2],近卵形,長約4-6毫米,寬約3-4毫米[3];頂端宿存花柱,彎曲,披白色長柔毛[1][3],長約2.5-3.5厘米[3]。
美化价值
东北铁线莲 6~8 月间,植株从上到下满是洁白的花朵,每节间都有数朵至十数朵花朵绽放,长期而热烈,在炎热的夏日,张扬着它的热情。如果在平地栽植,将是一块白色的地毯;如果做墙篱、长廊、花架、拱门,它展现给你的是锦簇洁白的花墙和独特攀缘花柱,因此东北铁线莲也是优良的园林美化植物。
醫藥用途
东北铁线莲性温,味辛、咸,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及消骨哽之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不利、四肢麻木、扁桃体炎及食道癌等疾病,临床上多用于抗炎镇痛、松弛平滑肌、抗肿瘤的治疗和对肢体麻木、免疫抑制及屈伸不利等症状的治疗。 中药材威灵仙是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和根茎。它是习用传统中药, 味辛咸、性温、有毒, 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自古就有应用威灵仙治病的记载:《海上集验方》言威灵仙“去众风, 通十二经脉” ;《太平圣惠方》载威灵仙调酒可治“腰脚疼痛久不瘥”;《本草正义》载“威灵仙, 以走窜消克为能事, 积湿停痰, 血凝气滞, 诸实宜之。”《本草纲目》也记载, 用威灵仙配的药方, 可治“停痰宿饮, 喘咳呕逆”;在《抗癌验治本草》中, 称威灵仙能“抗癌败毒”等等。 東北鐵線蓮以根入藥,中藥名為威靈仙[4],具利尿、鎮痛等功效[1],主治水腫、關節不利、面部神經麻痹、四肢麻木、偏頭痛、神經痛、半身不遂、風寒濕痹、風濕、跌打損傷等症狀[2][3];葉具抑菌作用[1]。本種與同屬的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及棉團鐵線蓮(Clematis hexapetala)同時收錄於《中國藥典》2005年版中,定為中藥威靈仙的法定原植物來源種之一[4][5]。本種與威靈仙及棉團鐵線蓮的化學成份大致相同,只分別在於本種不含威靈仙皂苷,另含有鐵線蓮苷A、B、C、A’ [4]。
參考文獻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辣蓼鐵線蓮 (PDF). 黑龍江植物誌 5: 62–64.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辣蓼鐵線蓮 (PDF). 內蒙古植物誌 2: 522.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辣蓼鐵線蓮 (PDF). 遼寧植物誌: 525–527.
- ↑ 4.0 4.1 4.2 4.3 趙中振, 蕭培根. 《當代藥用植物典 1》. 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 2006年8月: 222-225. ISBN 978-988-99226-0-3.
- ↑ 趙中振. 《香港中藥材圖鑑》.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2003年10月: 208. ISBN 988-974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