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杨澜视线

杨澜视线》由东方电视台的节目部主任滕俊杰先生担任导演,杨澜[1]担任撰稿及主持,利用杨澜当时还在美国留学的便利条件,用介绍和评论的手法,再现近年来美国艺坛、影坛的动态,进而把节目内容扩展到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目录

背景

近年来,在演艺界有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影视界是演而优则导,音乐界是写而优则唱。杨澜在这个圈子里当然也不例外。需要说明的是,杨澜在1994年选择留学美国,决定做一个以编导为中心的电视人的时候,国内还没有形成上面所说的文化现象。

杨澜再一次用时间为自己证明,在艺术的潮流里,杨澜永远都快人一步。

《杨澜视线》虽然是杨澜在纽约学校里的作品,但已经证实了杨澜在电视制作手法上的老到与纯熟,也给观众展示出了杨澜从一个单一的电视主持人成功的转型为复合型传媒人才。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当时,杨澜的视野随着纽约的学习开阔了许多,在电视文化探讨上,杨澜更愿意向纵深处挖掘,再加上杨澜接触到了许多成功的传媒人和先进的传媒理念,让杨澜感觉到只要我能想到的,我都可以做到最好。

于是,杨澜利用业余时间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

节目简介

是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这是杨澜第一次用独立的眼光来看美国。在《杨澜视线》的第一阶段,杨澜把节目的内容,定位在百老汇歌舞剧及近期的美国电影,并购买了有关影片片断的版权。

因为杨澜还在上学,所以制作节目的是时间就是课余时间,也就是因为时间的问题,所以节目的时间定为每集20分钟。

因为时间短,但内容含量使杨澜想做到最大,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艺术创作上经常会遇到的矛盾,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再现尽可能多的视觉内容。为此,杨澜把计划做的细致到不能在细致的程度, 从拍摄的人员、费用、时间来计算,这样才能保证高效率,在后期的制作上,杨澜更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精选镜头,来突出节奏。杨澜说:“制作一档20分钟的节目,比一档半个小时乃至1个小时的节目更累人。”

可以想象一下,20分钟的节目就想一个小篮子一样,你可劲儿装又能装多少东西呢?要是一个大卡车的话,不是更轻松吗?

在40集的《杨澜视线》中,杨澜以独到的视觉、新颖的手法、全新的理念揭开了美国的各个层面。该片在中国大陆开始发行以后,迅速覆盖了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杨澜说:“现在看来,《杨澜视线》的制作确实带着一种粗糙,与今天的节目确实不能相比。”但我们应该看到,杨澜在《杨澜视线》里的改变,那是一种从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过渡的一种证明[2]

而在《杨澜视线》里,杨澜造就了很多第一。比如,杨澜是第一个进入美国凤凰屋戒毒所深入采访的内地记者,杨澜是第一个亲身采访资深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的内地记者,等等。

视频

杨澜视线 相关视频

《中国老总》杨澜专访
第一次听杨澜唱歌,原来这么好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