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来远号装甲巡洋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远号装甲巡洋舰清朝为其海军向德国订购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二号舰(有的著作里也划分为铁甲舰)。本舰作为北洋舰队的重要一员参加了甲午战争。在黄海海战中,本舰中弹起火,几乎彻底烧毁,经过乘员奋力扑救才幸免于难。随后本舰参加了威海卫之战,击杀日本陆军少将大寺安纯,造成战争中日军最高军阶阵亡记录。最终日军用鱼雷艇夜袭,本舰受鱼雷命中倾覆沉没于威海港内。

设计和概述

1884年中法战争马江海战一役,福建水师惨败[1],几乎全军覆没。受此惨败刺激,清朝计划重新对外购买若干巡洋舰。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原本希望参照穹甲巡洋舰济远号的设计再造4艘。然英国方面对失去订单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在面对清廷抛出新订单之际极欲分一杯羹;加上济远号作为德国第一次建造穹甲巡洋舰,经验不足,设计上颇有缺陷之处,英国方面趁机对济远号的设计展开批评,并向时任驻英公使曾纪泽宣传英国的设计。经过一番辩论和权衡,清廷最终决定在德国建造两艘装甲巡洋舰(即本级),另外在英国建造两艘穹甲巡洋舰(即致远级防护巡洋舰)。

本舰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吨,额定乘员202人。外观上双烟囱,仅有的一根桅杆在烟囱后面。前部设置有前艏楼,从舰艏一直延伸至至主炮台前部;其余部分安装有与前艏楼平齐的舷墙。司令塔位置在主炮台后面,顶部为露天的罗经舰桥。

武器方面,主炮为两门克虏伯1880式35倍径210毫米后膛炮,全部安装于舰艏的双联装露炮台;副炮为两门克虏伯1880式35倍径150毫米后膛炮,安装在舷侧耳台,射界135度。本舰重视舰艏火力,主、副炮全部可以朝前发射,是典型的船头对敌设计。引人争议的是本舰舰艉完全没有大、中口径火炮,仅有若干小口径火炮,包括两门克虏伯75毫米舢板炮、两门哈乞开斯47毫米速射炮、两门哈乞开斯37毫米5管速射炮,在乱战战术中作自卫用。桅盘上还有一门哈乞开斯37毫米5管速射炮。按照当时海军的惯例,本舰安装有撞角。鱼雷武器为4具鱼雷发射管,两具在舰艏水线下,另两具在两舷。

防护方面,本舰采用了类似铁甲舰的中央装甲盒结构,保护着要害部位。侧面的水线装甲由三段装甲拼接而成,上方9.5英寸(241毫米)、下方5.2英寸(132毫米),但高度仅有5.92英尺(1.80米)。因为水线装甲带装设位置太低,正常排水量状态下装甲带顶部差不多到了水线位置,满载时情况更严重。而且装甲带各装甲板因为是拼接而成,接缝处中弹即可能造成破裂进水。除了中央装甲盒,前后部位还各布置有穹甲甲板,中部高于水线,厚度比较薄,中部平行部分仅厚1.5英寸(38毫米),两侧倾斜入水部分厚3英寸(76毫米)。主炮露炮台胸墙装甲8英寸(203毫米),炮台采用后部敞开式炮罩,厚度1.5英寸(38毫米)。至于司令塔,侧壁厚度6英寸(152毫米)[2]。司令塔顶盖与塔壁留有较高的空隙,中间仅通过几根柱子相连。这种设计改善了观察视野,但也使得弹片和小口径炮弹能从缝隙中飞入,留下了隐患。

视频

来远号装甲巡洋舰 相关视频

二战装甲巡洋舰斯佩伯爵号
“乔治·埃夫洛夫”号 ,世界上现存唯一装甲巡洋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