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政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政道
原图链接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曾在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1943年入贵州浙江大学,1944年转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师从吴有训赵忠尧叶企孙吴大猷等人。1946年赴美芝加哥大学留学,师从费米狄拉克泰勒等人。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李政道说:对他最初治学影响最大的三个老师是:束星北吴大猷王淦昌

与杨振宁之合作

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曾经是邻居以及最亲密的合作者,最终却冷眼相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再度详细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

该书作者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季承。他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曾任李政道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二人有长达30年的紧密合作。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一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吴健雄实验验证宇称不守恒理论后,因此理论而和杨振宁一起在1957年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1年秋,他们写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不同的热力学函数在有相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解析延拓的——这个发现揭开了统计力学研究新的一页。

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年轻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两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们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

出现裂痕

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工作,既有成就又很愉快。但此时纠纷却发生了,源于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问题。

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李政道决定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三年后,1956年,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1957年,两人因“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彻底决裂

杨振宁、李政道亲密关系的正式破裂,其导火索在于1962年美国《纽约客》杂志的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称问题侧记》。这篇文章讲到两人如何研究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问题而得到诺贝尔奖的经过。杨振宁读过访问的稿子,意识到对自己不利,曾请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欧本海默出面制止文章刊登,但文章还是刊登了,杨李两人终于决裂。

之后,两人之间越行越远。1982年,杨振宁在《论文选及注释》里把两人之间的问题公之于众,把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功劳更多地揽到自己身上,同时贬低李政道的为人和学术水平。

李政道则在1986年打破沉默,发表了《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用事实给予反驳。

2002年,江才健撰写的《杨振宁传》出版,该书再次诋毁李政道。李政道则通过与《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的问答,对书中的言论进行了一一驳斥,称“杨振宁的说法实在太荒谬”。[1]

参考资料

  1. 《李政道传》再曝与杨振宁恩怨. 每日头条. 2009-12-08 [2019-02-0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