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和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和曾
戏曲艺术家
出生 1921
国籍 中国
职业 戏曲艺术家
知名作品逍遥津
《哭秦庭》
赠绨袍
《脂粉计》
辕门斩子》。

李和曾(1921-2001),北京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职员家庭,9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初学刀马旦、武生,并为程砚秋先生配演娃娃生。此后为京剧"高派"创始人、著名艺术家高庆奎先生所器重、培养,专工京剧老生。1939年,他出科后不久,正式拜高庆奎先生为师。李和曾继承了高派艺术,发展了高派艺术。他的代表剧目有《逍遥津》、《哭秦庭》、《赠绨袍》、《胭粉计》、《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李陵碑》等。

人物生平

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李和曾不负所期,真正成为了高派的优秀继承人。李和曾经常在京、津、沪、鲁、冀搭班演出,以"高派"的《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碑》等响誉南北。1945年他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加入民主剧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他们剧团还曾到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

建国后,他任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一团副团长。1954年同李少春、袁世海等赴港澳、印度、印尼、缅甸等地区演出,均获好评。1955年1月,中国京剧院正式成立,李和曾任二团副团长(后为团长)。1956年随梅兰芳先生到日本演出访问,以后还曾到英国、苏联、东欧各国演出。

1961年又拜周信芳先生为师,在表演艺术上得到了新的提高。[1]

艺术特色

他没有门户之见,在掌握"高派"艺术的基础上又兼修"麒派",表演上既有"高派"激昂高亢的风格特色,又借鉴"麒派"的浑厚洒脱的艺术特点,其表演魅力更加成熟完善。

李和曾有一条好嗓子,高、厚、宽、亮,音色别具一格,直到八十年代初,花甲之年,仍然是满宫满调。《逍遥津》剧中,一句[二黄导板]"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唱的高下起伏、波澜跌宕、大气磅礴、动人心弦,将汉献帝一腔的悲愤倾吐的淋漓尽致。李和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演出了许多剧目都有所创造,在推陈出新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夸张、奔放、激越、委婉等一系列的成熟的、富有特色的演唱技巧,发挥了"高派"擅长演悲剧的特长。[2]

代表作品

他的代表剧目有《逍遥津》、《哭秦庭》、《赠绨袍》、《脂粉计》、《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李陵碑》等。演出新编剧目有《朱仙镇》、《彝陵之战》《三打祝家庄》、《生死牌》、《摘星楼》、《孙安动本》、《智斩鲁斋郎》、《闯王旗》和现代戏《白云红旗》、《节振国》等。

主要弟子:亲传弟子有辛宝达、李文林、倪茂才等。

主要亲属:他的妻子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

社会活动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49年7月2日,农历己丑年六月初七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戏曲界梅兰芳周信芳李少春程砚秋、李和曾等参加。

周信芳为主席团成员,曾作有关旧剧艺人翻身的发言。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周信芳当选为常务委员,李少春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又成立了中华全国戏曲改进会筹备委员会,李少春、叶盛章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周信芳当选为委员暨指导部负责人。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

1949年7月28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时: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举行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会场悬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题词:"推陈出新"、"开展平剧改革运动",指示了戏曲界当前的任务。到会者发起人百余人。由欧阳予倩主席,他说明召开这个大会是接受了文代大会的指示,来完成改革戏曲的任务。接着由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讲话,他说:在中国,旧戏曲的改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戏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它是土生土长的民族形式,一种综合的艺术,是很重要的社会教育工具之一。在今天这个崭新的人民自己的时代,不仅旧戏曲要改进,一切旧文艺都要改进,连同我们自己也要改造,应该坚决走向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改进戏曲,不仅是改进戏曲本身,而是为了改进社会,改造人民的旧思想。戏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进行自我教育,从思想上改造自己,才能帮助教育别人,完成戏曲改革的任务。最后,他并就《霸王别姬》、《三岔口》两戏提出改进的意见。

接着有前延安平剧研究院院长杨绍萱、全国剧协主席田汉、全国曲艺改进筹委会主任委员赵树理、华北文委会旧剧处主任马彦祥、北平国剧工会负责人叶盛章等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今后戏曲的改进要在毛主席的文艺方向下,为广大的人民服务。并就"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组织、有计划、群众性、全国性的进行改革"以及"培养新干部"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阿英同志报告筹备经过后,推选:王聪文、田汉、白云峰、沙梅、阿英、阿甲、李一氓、李纶、李少春、吴天宝、周扬、周信芳、袁雪芬、夏衍、马少波、马彦祥、马健翎、张庚、高步云、梅兰芳、程砚秋、焦菊隐、杨绍萱、叶盛章、董天民、赵树理、赵子岳、刘芝明、韩世昌、齐燕铭、欧阳予倩等三十一人为筹备委员。随后,周信芳、焦菊隐等多人发言,一致认为解放后旧艺人翻了身,今后应加强团结努力学习,改造自己为人民服务。最后并推出欧阳予倩、杨绍萱、田汉、阿英、马少波五人负责起草宣言。

中国京剧院成立

1955年1月10日,农历甲午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国京剧院成立

中国京剧院在北京成立。文化部决定:中国京剧院是京剧改革的示范性剧院。院长梅兰芳,副院长马少波,总导演阿甲;第一团团长叶盛兰,副团长叶盛章;第二团团长张云溪,副团长夏虎臣;第三团团长李少春,副团长袁世海、李和曾。马彦祥等出席成立大会。1956年5月30日,农历丙申年四月廿一日,晚:中国京剧院首次赴日本演出第一场

中国京剧院组建的访日京剧代表团在东京歌舞伎座演出第一场。

演出剧目

《将相和》(袁世海饰廉颇,李和曾饰蔺相如)

《拾玉镯》(江新蓉饰孙玉姣,江世玉饰傅朋)

《三岔口》(李少春饰任堂惠,谷春章饰刘利华)

《贵妃醉酒》(梅兰芳饰杨玉环,姜妙香饰裴力士,孙盛武饰高力士)

救济日本广岛原子弹受难者及战争中孤儿义演

1956年7月12日,农历丙申年六月初五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团举办救济日本广岛原子弹受难者及战争中的孤儿义演

中国京剧院组建的访日京剧代表团在广岛与朝日新闻社联合举办救济日本广岛原子弹受难者及战争中的孤儿义演。在日本最大剧场国际剧场上演,日夜两场,两场观众达一万一千多人,因剧场只有四千多个座位,每场都有一千多人买站票,影响很大。

演出剧目

日场

《闹天宫》(李少春)

《秋江》(侯玉兰,孙盛武)

《霸王别姬》(梅兰芳,袁世海)

夜场

《除三害》(李和曾,袁世海)

《三岔口》(李少春,谷春章)

《拾玉镯》(江新蓉,江世玉)

《雁荡山》(王鸣仲)

《贵妃醉酒》(梅兰芳,姜妙香,孙盛武)

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义演

1956年9月1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一天

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在北京市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筹款义演。本场大合作戏集中了在京的许多著名演员,盛况空前,反响热烈。演出戏票每张最高价为人民币三元。

演出剧目

《八蜡庙》(李万春饰褚彪,孙毓堃、马崇仁分饰费德功,黄元庆、谭元寿、姜铁麟分饰黄天霸,钱宝森饰关泰,郝寿臣饰金大力,筱翠花饰张妈,李小春饰贺仁杰,梁益鸣饰施公,李韵秋饰张桂兰,马长礼饰秦义成)

《锁五龙》(裘盛戎饰单雄信,闵兆华饰李世民,高宝贤饰徐绩,刘雪涛饰罗成,慈少泉饰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啸伯、陈少霖、谭富英、马连良分饰杨延辉,张君秋、吴素秋分饰铁镜公主,尚小云饰萧太后,李多奎饰佘太君,姜妙香饰杨宗保,萧长华饰二国舅,马富禄饰大国舅,马盛龙饰杨延昭,李砚秀饰孟金榜)

长安大戏院1957年11月29日演出

1957年11月29日,农历丁酉年十月初八日:长安大戏院1957年11月29日演出

本日长安戏院由中国京剧院三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雁荡山》(王鸣仲饰孟海公,刘元汉饰贺天龙,刘斌升饰号兵)

《窦娥冤·探监》(江新蓉饰窦娥,李金泉饰婆婆,叶德霖饰禁婆)《取洛阳·白蟒台》(李和曾饰王莽,袁世海饰马武,江世玉饰岑彭,张盛利饰邓禹,田占云饰刘秀,李幼春饰姚期,霍德瑞饰吴汉,李继曾饰杜茂,张元智饰邳彤,孙玉奎饰苏献,刘元汉饰王源,茹木春饰王洪)

收徒

1961年12月16日,农历辛丑年十一月初九日:周信芳收李少春、李和曾、徐敏初、明毓昆为徒

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的拜师会上,周信芳在北京收了四名徒弟,他们是:中国京剧院一团的李少春、中国京剧院二团的李和曾、云南京剧院的徐敏初和江苏常州京剧团的明毓琨。他们都是当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演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京剧传承的说法,周信芳当时收下的这四名弟子早已是各有门派的。因此,周信芳的这次收徒在梨园行就更有不同以往的意义。

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

1962年8月8日,农历壬寅年七月初九日:北京举办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

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演出于8月8日起至11月在人民剧场举办四场,马彦祥等观摩演出。

其中谭富英不顾身体有病,参加演出,与梅葆玖、李金泉合演《大登殿》作为当晚的大轴。谭富英没有因为自己体弱而降低要求,而是尽最大之力超常发挥,唱腔高亢嘹亮,观众听得解渴过瘾,观众席掌声雷动,后台侧幕人头攒动,都在惊叹这位疗病中的艺术家的高超技艺。这场演出也成了他告别广大观众的最后公演。

8月8日,中国剧协举行由田汉主持的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会上,马彦祥就梅兰芳之所以能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以及他一生中对祖国的戏曲事业所做巨大贡献发了言;出席座谈会的还有齐燕铭、老舍、阿英、姜妙香等。

当天,北京戏剧界三百多人前往西郊百花山梅兰芳墓前祭扫。中央文化部付部长齐燕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以及马连良、姜妙香、果素英、袁世海、许姬传、马彦祥、李和曾、杜近芳、刘连荣等都参加了扫墓。

中国京剧院二团1963年赴沪演出

1963年9月30日,农历癸卯年八月十三日:中国京剧院二团1963年赴沪演出

中国京剧院二团在中国大戏院公演,主要演员有李和曾、张云溪、张春华、江新蓉、高玉倩等。

纪念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场

1981年8月25日,农历辛酉年七月廿六日,19时:北京举办纪念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场

文化部在北京举行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演出,演于人民剧场。

演出剧目

《红鬃烈马》(《武家坡》:沈小梅,梅葆玥;《进寒窑》:高玉倩,梅葆玥;《算军粮》:高玉倩,梅葆玥,李金泉,石玉明,赵永泉,张元智;《银空山》:陈永玲,黄世骧,董维贤;《大登殿》:梅葆玖,陈永玲,李和曾,李金泉,方荣慈,罗世保)

中国京剧院二团1982年赴沪演出

1982年11月3日,农历壬戌年九月十八日:中国京剧院二团1982年赴沪演出

中国京剧院二团赴沪演出,在劳动剧场公演。主要演员有李和曾、张云溪、李世济、张春华、景荣庆、高玉倩。张云溪举行告别舞台演出,与张春华合演《三岔口》。

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

1984年12月20日,农历甲子年闰十月廿八日,上午: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举办

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在新侨饭店大宴会厅举办。来宾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同志以及荣高棠、马彦祥、张君秋、俞林、任桂林、张东川、冯牧、李洪春、李和曾、李万春吴素秋、刘厚生、白登云和富连成科班的各班的毕业生高盛麟、袁世海、孙盛云、高盛虹、刘盛通、刘元彤、殷元和等等。筹委会人员全都到场。还有在京和外埠来京的富社弟子及各界朋友二百余人,大家围桌而坐,共叙富社今昔,感慨万千,谈笑风生,盛况空前。大会由张君秋先生主持,叶龙章在大会上首先做了发言。

赈灾晚会

1991年华东大水灾的时候,CCTV举办了赈灾晚会,李和曾由夫人搀扶着在台上唱了一小段《逍遥津》,依然满宫满调,得到满堂喝彩。别的演员都是便装清唱,他则化妆并穿上行头彩唱,唱了一小段以后,可能他夫人怕他身体受不了,拉拉他的袖子示意,于是李和曾停下来,在全场的掌声中由夫人搀扶下场。这一幕真令人感动,我一直记忆在心。在此向李和曾及夫人表示敬意,你们的艺术和品德将永存戏迷的心中。

忆李和曾人品艺德二三事

和曾同志对高先生演戏"三不争"的艺德修为不仅认真予以继承,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颇多发扬光大。如中国京剧院与北京京剧团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联合排演《赤壁之战》时,和曾同志谦让不争的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以阿甲为首的"导演团", 对角色分配采取了民主协商的办法。会上马连良首先发言说:"照例我演《借东风》是前部鲁肃、后部孔明。但是在上海与周信芳合作,我演全部孔明到底,信芳演前部鲁肃、后部关羽。这次两个团合作演出,我就援例孔明到底。鲁肃一角请富英或少春担任。"根据这个提议,李少春对鲁肃一角, 不但谦让于谭富英,同时还推荐了李和曾。而和曾同志则谦让谭、李,自己却情愿担任刘备或张昭。谭富英分析了剧本增添刘备这个人物的重要性说:"刘备的戏虽然不多,却关系到三国鼎立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想在这个戏里, 创造一个新的刘备形象。张昭这个人物, 也需要重新塑造,似以高派为宜。"和曾应声笑答:"那就是我的张昭了。"少春也笑着说:"您三位这样谦让,各自认了自己的角色,虚席以待的鲁肃, 我只得义不容辞了。但是我也希望演一演这个新的刘备,学一学谭先生的楷模。我们在排练时都排练,将来可以调换着演……"大家都赞成这个意见,就议定了马连良演孔明,李和曾演张昭,谭富英、李少春轮流换演鲁肃、刘备。其他角色两团都取上选,袁世海演曹操,叶盛兰演周瑜,裘盛戎演黄盖,景荣庆演孙权,苏维明演太史慈…… 真是群英毕至,蔚为大观了。这次历史性的联合演出,不仅对京剧艺术的推陈出新堪称成功的典范,而且表演艺术家们谦让不争的精神也将永垂青史。据我所知,和曾同志在二团为青年演员当配角的戏也很多,如曲素英主演的《武则天》,单体明主演的《南方来信》,和曾同志都分别为她们配演唐高宗李治和越南南方地下党负责人四大伯;此外,他还为江新蓉、高玉倩主演的《生死牌》,配演衡阳县令黄伯贤。类此种种有目共睹,于此无须赘举。[3]

1957年人所共知的原因,阴错阳差我被落籍于"另册".尽管三年后已有权威机构的"免冠"仪式,但在实际上我的一举一动仍在无形的控制中。因此, 在艺术室和四个剧团里,我只有为人作嫁的份儿,很少有从事创作的权利。唯独以和曾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兼团长的二团,让我为他们的新戏《武则天》、《南方来信》、《春到喀隆湾》等剧作舞美设计,并参与《南方来信》在人民大会堂的外事演出,接待越南副外长阮维祯。其间,自然也不乏"革命"警示:别犯用人不当的政治错误。尤其堂堂《戏剧报》的主动约稿,竟因这种警示自毁前约,而以"稿挤"为由见退。但和曾同志并未因此动摇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的决心,在二团受命参加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即将进藏演出时,为创作反映民主改革的新戏《春到喀隆湾》,又选定了主创人员祁野耘(编剧)、邹功甫(导演)和我(舞美)随团进藏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充实创作。不料此举更强烈地触动了某些人富于想象的神经,而大造政治舆论,甚至要求党委出面进行干预。但和曾同志明确表示:进藏人员都经过二团党支部研究决定,谁去谁不去我们都负全责。不幸的是在"文革"中,此举竟成了批斗和曾同志的"罪状"之一,为此他也多吃了不少苦头。好在1979年全院的平反昭雪比较彻底,不然我将因此内疚终生。[4]

建国五十年来,李和曾同志的演出活动,也体现了他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精神。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之后,解放的战火硝烟尚未散尽,和曾同志便接受了慰问西北、西南边陲军民的艰巨任务。饱受乘旧卡车长途跋涉的艰辛,破车抛锚,残匪骚扰也在所难免。他也曾深入抗美援朝前线,在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狂轰滥炸间隙中,慰问最可爱的人。

视频

李和曾 失空斩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李和曾 逍遥津 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

参考资料

  1. 李和曾, 名人简历,
  2. 李和曾, 名人简历,
  3. 忆李和曾人品艺德二三事,搜狐网, 2017-03-21
  4. 忆李和曾人品艺德二三事,搜狐网, 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