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凤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凤亮
出生 1971年12月
江苏阜宁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名于 米兰·昆德拉研究、海外华人诗学研究、新兴文化业态研究
知名作品诗·思·史:冲突与融合
彼岸的现代性
文化科技蓝皮书

李凤亮[1] 江苏阜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11月起任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主编。暨南大学文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美国南加州大学(USC)访问学者。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和“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广东省委宣传部及省文联“新世纪之星”入选者,深圳市国家级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

先后任教于江苏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曾为暨南大学最年轻的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入选“广东省双百领导干部人才计划”,调任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创办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并担任院长,兼任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创业学院院长、基础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主编,“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意经济”二级学科博士点和“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带头人。2016年10月调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文中心教授。

为“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暨南大学两家单位)、“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意经济”(深圳大学)、“创意经济与媒体科技”(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与深圳大学联合培养)三个专业博士生导师。培养文艺学、美学、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博士后5人。应邀赴哈佛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作学术报告。

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暨南大学)副主任。

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主要成就,米兰·昆德拉研究、海外华人诗学研究、新兴文化业态研究 代表作品《诗·思·史:冲突与融合》,《彼岸的现代性》,《文化科技蓝皮书》

专业领域

文艺理论(批评理论、比较诗学、海外华人诗学);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文化。

其中,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文化科技融合与新型文化业态研究具有开拓性贡献。

荣誉奖励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6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优秀成果奖,2010

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组织工作重点课题调研成果优秀奖,2016

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201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7

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社会科学),2008

全国文艺理论与评论论文奖,2005

中国服务贸易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皮书报告奖,2015

广东省委宣传部及省文联“新世纪之星(文艺评论)”入选者,2008

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五批培养对象先进个人,2012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五次):2005,2009,2013,2013,2017

广东省第三届(2003-2004)文学评论奖,2005

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2003

深圳市第三届“鹏城杰出人才奖”,2015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4

深港生活大奖“年度学人奖”,2013

深圳市国家级高层次专业人才,2012

深圳大学领军学者,2013-2016

学术兼职与社会服务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

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副会长

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会议评审专家

文化部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专家委员会委员

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暨南大学)副主任

甘肃省委宣传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专家组成员

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深圳市设计联合会副会长

深圳市设计与艺术联盟副主席

深圳市社科联主席团成员

深圳市文联委员

深圳市博物馆理事会成员

深圳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顾问 2019年【湾区大咖谈】李凤亮:“三大要素”对湾区青年有重大影响[2]

主持科研项目(省部级以上)

1.《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2011.10-2016.12;

2.《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6.7-2011.6;

3.《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2.7-2004.12;

4.《文化产业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010.9 -2013.8;

5.《深圳文化体制改革研究》,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研究——深圳改革开放经验为视角》子课题,2015.9-2017.12;

6.《社会心态与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研究》,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一国两制”新形势下香港青年国家认同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子课题,2017.11-2020.11;

7.《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07.9-2010.9;

8.《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06.3-2009.3;

9.《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观照的海外视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2006.1-2008.12;

10.《国家文化创新体系政策研究及运行设计》,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文化部),2014.6-2016.9;

11.《十三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预研究》,文化部文化科研项目,2015.1-2016.12;

12.《米兰·昆德拉小说文化系统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1997.1-2000.12;

13.《构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文化体系》,广东省委宣传部重大委托项目,2017.5-2017.11;

14.《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追求》,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2.7-2004.6;

15.《广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路径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2013.10-2017.12;

16.《文化产业视野下的艺术原创与价值转换》,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10-2011.12;

17.《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研究》,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人文社科),2015.6-2017.12。

论著

(一)著作(含专著、合著、主编著作)

1.《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5月;

2.《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观照的海外视野》,台湾秀威出版公司2016年4月;

3.《沉思与怀想——对话、想像与批评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

4.《彼岸的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5.《移动的诗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6.《艺术原创与价值转换》(首批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海天出版社2014年2月;

7.《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性进程》(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https://timgsa.baidu.com/timg? 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8961134378&di=e33023757fd110b79fc5025ee4beb120&imgtype=0&src=http%3A%2F%2Fzs.sustc.edu.cn%2Fuploads%2Fallimg%2F170213%2F0U6405233-1.jpg 原圖鏈結]来自招生图片

8.《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文艺文化学论稿》(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

9.《批评的文化之路——文艺文化学论文集》(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

10.《荔园文创译丛》(主编),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

11.《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丛书》(主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12.《中国比较文学30年与国际比较文学新格局》(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

1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年7月;

14.《世纪寄语》(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15.《对话的灵光》(联合主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1月;

16.《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联合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17.《风起南山——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圳之路》(联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5月;

18.《百年文创力——文化创意产业案例集(第一辑)》(联合主编),北京联合出版中心2012年6月;

19.《百年文创力——文化创意产业案例集(第二辑)》(联合主编),北京联合出版中心2015年8月;

20.《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3》(联合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

21.《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4》(联合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0月;

22.《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5》(联合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1月;

23.《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6》(联合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0月;

24.《粤港澳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聚焦数字产业》(联合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4月;

25.《全唐诗流派品汇》(合编),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

26.《广东省作协50年文选·文学评论卷》(编委),花城出版社2004年12月。

论文(除注明外,均为独立完成)

1.《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文化业态创新战略》(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2.《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及优化路径》(第一作者),《江海学刊》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文化创意产业》2017年第4期;

3.《新业态视域下的广东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第一作者),《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4.《英国城市再生的文化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第二作者),《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7期;

5.《深圳前海自贸区文化创新:定位与路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1期;

6.《开拓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空间》,《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2期;

7.《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与类型》(第一作者),《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新华文摘》数字平台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

8.《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演进机理与历史语境》(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9.《“一带一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第一作者),《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新华文摘》数字平台全文转载;

10.《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第一作者),《学术研究》201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9期摘编;获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

1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第一作者),《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新华文摘》2015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创意产业》2015年第4期、《红旗文摘》2015年第8期、《文化深圳》2015年、《深创协会刊》2015第1期(创刊号);

12.《跨界融合: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第一作者),《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13.《倡导面向文化现实的文论创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14.《文化产业发展与文艺理论创新笔谈(主持人语)》,《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2期;

15.《数字时代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第二作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6.《文化视野下的审美寻索》,《南方文坛》2015年第5期;

17.《“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科技融合——2014年文化科技创新总报告》(第一作者),《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2期;

18.《以创新思维推进深圳学派建设》,收入彭立勋主编《深圳文化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版;

19.《批评的偏见与真诚——夏志清教授访谈录》,《中外论坛》【美】2014年第1、2期;

20.《艺术学理论视角下艺术管理研究的困境与出路》(第一作者),《艺术百家》2014年第4期;

21.《张贤亮的三件宝:浪漫路线、想象力和幽默感》,《朔方》2014年第11期;

22.《文化科技融合:现状·业态·路径——2013年中国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第一作者),《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23.《“华语语系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一个待解的问题》(第一作者),《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

24.《“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主持人语》,《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

25.《以创新思维推进深圳学派建设》,《南方论丛》2013年第5期;

26.《从“文化创新”到“创新文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个视角》,《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4期;

27.《批评的灵性》,《南方文坛》2013年第6期;

28.《对话的难度》,《东吴学术》2012年第2期;

29.《跨学科、跨区域联合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端智库》,《深圳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3期;

30.《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创新》(第一作者),《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第8期。

31.《文学与“文人”》,《小说评论》2011年第1期;

32.《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政治》,《天涯》2011年第1期;

33.《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深入推进高校人事改革》,《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年第2期;

34.《全球化与身份定位》,《天涯》2011年第3期;

35.《美学·记忆·现代性:质疑与思考》,《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

36.《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关怀》,《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37.《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38.《“再解读”的再解读》,《小说评论》2010年第4期;

39.《学理·才情·问题意识》,《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收入张燕玲、张萍主编《我的批评观——今日批评百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40.《走向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海外华人批评家的启示》,《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新华文摘》2010年第2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2期;

视频

李凤亮:文化治理提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增长点

41.《从文学比较到文化批判》,《小说评论》2010年第5期;

42.《20世纪中国文艺运动的历史阐释》,《文艺争鸣》2010年第17期;

43.《从比较文学到电影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1期;

44.《“华语语系文学”:概念、争论及其操作问题》,《中外论坛》【美】2009年第1期、第2期;

45.《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及其批评实践》,《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收入方宁主编《学者之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46.《艺术原创与价值实现》(笔谈)主持人语,《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7.《穿越:语言·时空·学科》,《天涯》2009年第3期;

48.《华语电影研究:命名·理论·突破点》,《艺术评论》2009年第7期;

49.《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命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0.《城市视野中的移民写作》,收入胡惠林、陈昕、王方华主编《中国都市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

51.《市民社会建构中的当代文艺生产》,收入田根胜、黄忠顺主编《城市文化评论》第4辑,花城出版社2009年10月。

52.《“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及其操作》,《花城》2008年第5期;

53.《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南方文坛》2008年第5期;

54.《要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看法》,《花城》2008年第6期;

55.《作者与男主人公——我读〈感情的历程〉》(夏志清著,李凤亮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56.《“跨国华语电影”研究的新视野》,《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8年第11期;

57.《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新视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8年第12期;

58.《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研究的学科意识》,《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59.《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新探》,《红杉林——美洲华人文艺》【美】2007年第1期;

60.《彼岸的现代性——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思想文综》第10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61.《论李欧梵的都市现代性批判》,收入高小康主编《城市文化评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6月;

62.《诗情·眼识·理据》,《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

63.《世俗生活的哲理思索》(第一作者),收入钟晓毅主编《霭霭停云——华严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2007年6月;

64.《都市·文学·现代性》,收入杨宏海主编《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都市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

65.《现代汉诗的海外经验》,《文艺研究》2007年第10期;

66.《“互译性”研究与跨语际批评——论刘禾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视野》,收入饶芃子主编《流散与回望——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海外华人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67.《唤醒沉睡的灵魂》,《名作欣赏》2007年第11期;

68.《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收入蒋述卓主编《跨文化的诗学探寻》,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69.《中国艺博会:出路何在?》(第一作者),《画廊》2006年第1期。转摘于《美术观察》2006年第4期;

70.《谁影响了这一代人的青春》(第一作者),《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

71.《批评的伦理——从〈此时的事物〉说起》(第一作者),《南方文坛》2006年第2期;

72.《批评的“进入”》(第一作者),《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

73.《文化批评的多重指涉》,《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74.《米兰·昆德拉:走在“遗忘”的途中》,《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4期;

75.《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8期;

76.《民族话语的二重解读——论李欧梵的文学现代性思想》,《文艺研究》2006年第6期;

77.《浪漫·颓废:都市文化的摩登漫游——李欧梵的都市现代性批判》,《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78.《身体修辞学——文学身体理论的批判与重建》(第一作者),《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79.《面对悖谬与错位的世界》,《南方文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80.《遗忘与记忆的变奏——昆德拉小说的题旨隐喻》,《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81.《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李欧梵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视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82.《思想与音乐的交响——昆德拉小说的结构隐喻》,《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83.《消费时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势》(第一作者),《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84.《论民俗风情在文艺作品中的多重价值显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85.《重知识,更重能力——谈谈〈文学概论〉课教学中的辩证思维训练》,《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收入陈伟明主编《暨南大学文学院本科教学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86.《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巴赫金对比较诗学研究的启示》(第二作者),收入《南珠集·文学卷——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论文精选》,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87.《文学批评现代性的译介与传达——刘禾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思想文综》第9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88.《〈文学概论〉课教学中的辩证思维训练》,收入《多维视域中的文艺学——暨南大学文艺学教学与研究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89.《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巴赫金对比较诗学研究的启示》(第二作者),收入《多维视域中的文艺学——暨南大学文艺学教学与研究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90.《面向21世纪的比较文艺学》,收入《多维视域中的文艺学——暨南大学文艺学教学与研究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91.《文化观照与现实关怀》,收入《多维视域中的文艺学——暨南大学文艺学教学与研究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92.《形式与意义之间——重读〈意义的诱惑〉》,收入《追忆文超——程文超教授逝世一周年纪念文集》,花城出版社2005年10月;

93.《时间的悠游者,《小说评论》2005年第6期;

94.《遗忘情境中的流浪身影——谈移民经历对昆德拉小说创作的影响》,《译林》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95.《文学人类学:概念·历史·语境·方法——文艺与人类学的相互碰撞与整合共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96.《文艺传播:文艺价值实现的社会文化中介》,《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摘要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2期;

97.《文化—制度嵌套中的现代性言思——从〈悖论的文化〉一书说起》,《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98.《文体的复调与变奏——对昆德拉“复调小说”的一种解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99.《叙事与述史:多元重合的精神空间——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00.《相遇·对话·创生——文学人类学在20世纪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01《怀疑态度与相对精神》(论文,3000字),《小说评论》2004年第3期;

102《遮蔽与敞亮:“思想”道路上的小说——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中的存在意识》(论文,10800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03.《隐喻:修辞概念与诗性精神》,《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

104.《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10期;

105.《遗忘的悖论——从“昆德拉现象”看移民作家文化身份的变迁》,收入《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国际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译林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06.《审美与存在的合奏——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的当代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107.《“互译性”研究与跨语际批评——兼论刘禾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视野》,《文学评论》2004年青年学者专号;

108.《论米兰·昆德拉的幽默小说观》,《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109.《批评的开放与开放的批评——论当代批评建构的文化之路》,《福建论坛》2004年第12期;

110.《文学:都市的镜像》,收入《广东省作协50年文选(1953-2003)·文学评论卷》,花城出版社2004年12月

111.《当代批评的文化求索》,收入《审美文化丛刊》第3辑,新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12.《文学批评如何走向多元——从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说起》,《当代文坛》2003年第1期;

113.《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收入《南珠集·文学卷——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论文精选》,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14.《“第三时”的小说世界——米兰·昆德拉小说史论阐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15.《遗忘·回忆·认同——从“昆德拉现象”看移民作家文化身份的变迁》,收入《比较文艺学论集》,学林出版社2003年2月;

116.《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规则──巴赫金对比较诗学的启示》,收入《比较文艺学论集》,学林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17.《反思之旅意深沉》,《东方》2003年第2期;

118.《遗忘·回忆·认同——从“昆德拉现象”看移民作家文化身份的变迁》,《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19.《政治与性爱:公众视角与私人情境——米兰·昆德拉小说题材的历史内涵与存在意味》,《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20.《文学人类学:概念·历史·语境·方法——文艺与人类学的相互碰撞与整合共生》,《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21.《论民间文艺的民俗文化学意义》,《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文艺理论》2003年第11期;摘要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5期。收入陈建勤主编《文艺民俗学论文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7月;

122.《大众文化时代的文艺未来》,《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23.《金岱写作的现代性立场》,《学术研究》2003年第11期;

124.《幽默小说:品性与历史——米兰·昆德拉的启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25.《小说死了!?……——关于小说未来的几种观点》,《小说评论》2002年第3期;

126.《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收入《时代发展与文艺创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12-123页;

127.《小说:概念·形态·品性》,《小说评论》2002年第5期;

128.《小说: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米兰·昆德拉小说存在关键词解读》,《国外文学》2002年第4期;

129.《大众文化:概念、语境与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2期;

130.《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31.《历史境况:在复杂与简练之间——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历史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32.《诗·语言·诗:对抗与对话》,《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33.《小说史:连续性的精神空间——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史观》,《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34.《面向21世纪的比较文艺学》(第二作者),《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1期;

135.《世情时序 文律运周──论社会时尚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4期;

136.《接受昆德拉:解读与误读》,《国外文学》2001年第2期;

137.《〈在文化的观照下〉》,《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

138.《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规则──巴赫金对比较诗学的启示》(第二作者),《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139.《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规则──巴赫诗对比较诗学的启示》,收入曹顺庆主编《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0.《从王国维的审美批评实践看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文学评论丛刊》第2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

141.《一个有待拓展的学术空间》,《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42.《契机·机制·途径:论“中国文论话语”的生成》,收入广东省文联理论研究室编《新千年文谭》,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143.《异质语境中的写作悖论──昆德拉的法语写作近况及发展趋向》,《世界文学》2000年第4期;

144.《宗教文艺本质的文化体悟》,《民族艺术》1999年第1期;

145.《面向21世纪的比较文艺学》,《学术研究》1999年第7期;

146.《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论纲》,《思想文综》第四辑(1999年);

147.《米兰·昆德拉及其在中国的命运》,《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3期;

148.《文艺美学的反思》(第二作者),《学术研究》1999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第5期;

149.《接受昆德拉:解读与误读(上)》(论文,10000字),《暨南大学研究生学报》1998年第1期;

150.《接受昆德拉:解读与误读(下)》(论文,10000字),《暨南大学研究生学报》1998年第3期;

151.《文学:涌向都市的潮声》,《粤海风》1998年1~2期;

152.《徜徉于学术与人生的诗意境界——“饶芃子教授学术思想与教学方法研讨会”综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53.《文化观照下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实践》,《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54.《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理论探讨与批评实践》,《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文艺理论》1998年第9期;

155.《文学史:理论与操作》,《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56.《文化观照与现实关怀》(笔名:苏文),《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5期;

157.《契机·机制·途径:论“中国文论话语”的生成——从王国维的审美批评实践看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思想文综》第三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58.《弱视者的观察——从金岱的<右手与左手>说起》,《书与人》1998年第6期;

159.《〈红楼梦〉的诗意叙事追求及其美学阈值界定》,《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第三卷第二期(1998年下半年);

160.《米兰·昆德拉及其在中国的命运》,《暨南学报》1997年增刊(研究生论文专辑);

161.《功能·尺度·方法:文学批评何为──重读韦勒克札记》,载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文艺理论》1998年第1期,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1期以《论中国当前的“文学批评”》为题转摘。收入《多维视域中的文艺学——暨南大学文艺学教学与研究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62.《〈红楼梦〉的诗意叙事追求及其美学阈值界定》,《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1期;

163《诗意写实主义:东西方叙事美学的实证与互阐》,《东方丛刊》1997年第4期;

164..《新理性主义与当代通俗文艺的审美化生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

165.《“1997:中国与世界华文文学新格局”学术研讨会综述》,《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166.《史·思·诗:香港风云的文学写照——读梁凤仪小说新作“〈归航〉系列”》(评论,5000字),载于《暨南大学研究生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167.《复调小说:历史、现状与未来──米兰·昆德拉的复调理论体系及其构建动因》,《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8期;

168.《大复调:理论与创作──论米兰·昆德拉对复调小说的承继与发展》,《国外文学》1995第3期;

169.《关于“人文精神”问题》(笔谈),《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3期;

17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第1期;

171.《别无选择:诠释“昆德拉式的幽默”》,《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转摘于《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4期。 另在报刊发表文学、文化评论近200篇。

个人简介

李凤亮,男,汉族,1971年12月生 ,江苏阜宁人 。文学学士

(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1994),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文艺学,2001),博士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2001-2004),国外访问学者(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2007-2008)。2008年11月起任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主编、创业学院院长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领军学者 。2016年10月起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博士生导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首席专家 ,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和"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广东省委宣传部及省文联"新世纪之星"入选者,深圳市第三届"鹏城杰出人才奖"获得者,深圳市国家级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 。

视频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李凤亮院长

个人历程

曾先后任教于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大学)、暨南大学。2008年

11月入选"广东省双百领导干部人才计划",调任深圳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先后兼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意经济"二级学科博士点和"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带头人 ,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暨南大学)副主任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东亚人文》杂志编委。


2009年创办并兼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通过凝聚校内外研究力量,积极承担各类纵横向课题,在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国际交流、项目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先后成为"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研究院注重学术影响与社会效益并重,努力创建立足深圳、服务广东、辐射全国的文化产业学术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2013年11月,获文化部批准筹建国家文化创新

研究中心。


2016年10月起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

学术兼职有: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 、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理事长、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社会兼职有: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常委,深圳市青联常委、市设计与艺术联盟副主席、市社科联主席团成员、市文联委员、市决咨委委员等。


从事文艺理论批评与文化研究工作,学术兴趣集中于文艺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文化研究,在小说诗学、批评理论、海外华人诗学、文化产业研究方面发表了一批成果,被誉为国内"米兰·昆德拉研究第一人"、"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拓荒者"、"新兴文化业态研究的领军人物"。独立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9项,合作完成课题多项。出版著作(含合著、编著)14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评论近20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摘引多篇,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社会科学管理、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观点被《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南方都市报》等以专版进行报道。曾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组织工作重点课题调研成果优秀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文学评论奖 、鹏城杰出人才奖 、深港生活大奖"年度学人奖"等学术科研奖励。

暨南大学文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和"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深圳市第三届"鹏城杰出人才奖"获得者 、深圳市国家级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 、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理事长、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常委等。专业领域为文艺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文化研究。独立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9项。出版著作14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视频

讲座:李凤亮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米兰·昆德拉与中国》(深圳大学 诸子讲坛)

视频

南山文化讲坛 李凤亮 教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