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曾国藩墓

曾国藩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桐溪村伏龙山,为晚清湘军首领、两江总督——曾国藩之墓。

目录

历史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3月12日去世,同年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移葬于善化县湘西坪塘伏龙山(今墓园),与其夫人欧阳氏合葬。墓葬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墓冢为三合土拌碎石加糯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米,高2米[1]。茔地砌花岗石罗围,并立碑三通,汉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东西各立石阙一个,高约4米,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石梯通道延桐溪寺围墙而下,与墓庐相连,通道旁有石马、石狮及翁仲各一对。墓庐内立石龟青石碑一通,距墓庐300米处有御碑亭。墓最初由曾氏子女主持修建。墓园距坪塘镇中心区约4公里,距离长沙城区潇湘路、绕城高速、岳麓大道三干线主匝道约为二公里。

20世纪50-60年代,墓地遭到严重损坏,1980年代遭到盗掘,御碑亭、墓庐被毁坏,麻石构件被当地农民移作他用。1992年望城县文物管理所在当地成立了曾国藩墓保护小组,1993年曾国藩墓先后被列入望城县文物保护单位和长沙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墓园自1998年开始开始规划修复, 第一期修复工程从2000年初开始于2002年完工。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曾国藩墓位于湖南岳麓区坪塘街道桐溪村伏龙山,为晚清湘军首领、两江总督——曾国藩之墓。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遽归道山于两江总督任上。是日午后,他与长子曾纪泽散步于署西花圃,突发脚麻,被扶掖回书房,已不能言,端坐三刻溘然而逝。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后灵柩运抵长沙,当年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改葬于善化县平塘伏龙山之阳,即今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桐溪村伏龙山南,与是年仙逝的欧阳夫人合葬。

主要景点

墓葬

墓葬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曾墓墓冢原系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浇而成,墓围直径约5米,花岗石围,高2米。茔地砌花岗石罗围,并立碑三通,汉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和墓坪,拜台约50平方米,经26级台阶下接一大墓坪约200平方米,墓坪上东西两侧各立石阙一个,分别刻有“曾太傅墓东阙”和“曾太傅墓西阙”。左侧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接墓庐槽门与御碑亭,通道两旁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距曾国藩墓约60米处立有“太傅大学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系大学士李鸿章撰、翰林黄自元书,大抵叙述曾国藩生平功绩。

墓前风景

墓地正前有古银杏、罗汉松各两株,蓊郁茂盛。墓地附近之桐溪寺古称兴国寺,为唐代振朗禅师创建[2]。该寺掩映于绿树丛中,建筑宏伟,楼阁玲珑,三道大门,宽敞明亮,为唐代名刹。不久,寺毁,至宋复建,名曰伏龙庵。寺周有八景:盘龙松、集贤桥、象王岭、谈经石、狮子峰、桂花井、金盆岭、万寿亭。至明末,寺又毁。清代,经天岩应适禅师募缘重建,改名桐溪寺,因山后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清水秀、环境幽雅而得名。鼎盛时期,桐溪寺有房100余间,香火缭绕。民国以后,寺庙日渐凋零。

视频

曾国藩墓 相关视频

湖南长沙曾国藩墓
空中拜谒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