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暴风骤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暴风骤雨》是现代作家周立波[1]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8年,东北书店初版。

《暴风骤雨》描写以萧祥为队长的土改工作队开进松花江畔的元茂屯,发动和组织广大贫苦农民开展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处决了韩老六后,韩老六的弟弟带领土匪武装进屯,进行反攻倒算,企图扼杀新生政权。在共产党员赵玉林和青年农民郭全海的先后领导下,斗垮了阴险狡猾的地主杜善人。此后郭全海报名参军,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

《暴风骤雨》以磅礴的革命气势、鲜明的阶级爱憎以及丰满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结构严谨,人物惟妙惟肖,语言富有地方色彩。

内容简介

《暴风骤雨》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小说的上、下卷分别讲述的是土改初期“三斗韩老六”,土改后期复查和深入“砍挖”(即“砍大树,挖财宝”运动)的过程。元茂屯土改工作队进村后召开的第一次贫雇农大会“意外失败”,“斗争大肚子”的倡议仅仅得到了少数贫雇农底气不足的“赞成”和满腹疑惑的回应,问题就出在未能有效“发动”群众上。第一次斗争韩老六,真正“发动”起来上台控诉的只有赵玉林一人,“斗争”对于元茂屯的男女老少来说,只是感到惊奇,或乐意,或发愁或犯疑,或观望。斗争会也就在这种未经充分“发动”的复杂的群体心态的影响下,难以形成理想的两个对立的阵营的紧张空气,最终以闹剧式的“情绪缓和”而结束。

第二次斗争会虽然是在经过对郭全海、白玉山、老田头等人的成功“发动”并正式成立了“农工联合会”之后召开的,但韩老六的几句陈情和检讨,就让“斗争的情绪,又往下降”,以致出现了“人家就是地多嘛,叫他献了地,别的就不用多问了”的议论。好不容易由老田头的血泪控诉所激起的群情愤慨,也被韩老六的几滴鼻血轻面易举地冲淡了。成功斗垮韩老六的第三次斗争会,除了工作队继续“发动”所见的成效之外,一个关键因素却是“韩老六鞭打小猪倌”而激起了民愤,是被斗争者弄巧成拙地将本来温和的斗争气氛,激化为愤怒的烈火,是恶霸地主的现行犯罪行为,将群众“发动”了起来。

小说下卷主要讲述的是带有复查和整顿性质的“煮夹生饭”的过程,也是土改运动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环节。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重新夺回被坏人篡夺了的农会大权。在失去了工作队这个“发动“引擎之后,原农会领导人郭全海们立刻露出了“被发动”者的茫然、“被动”的角色本相,他们实在没有任何主动意识和能力,去守卫土改的成果,更不要说开辟新的局面了。其次是,进一步发起“砍挖运动”。与前期土改斗争不同的是,现在的斗争重点对象,已不是恶霸地主韩老六式的“坏根”,而是吃斋念佛,“修来世”不离口的杜善人和舍命不舍财而又胆小的唐抓子之类的“坏须”了。

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带领农民继续赵玉林等人的未竞事业,进行锄奸反特和对地主杜善人的斗争,最后巩固了胜利果实,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2]

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保卫胜利成果,彻底摧毁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把革命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1946年5月4日,发布了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五四指示”。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就在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开展起来了。这年冬天,周立波随军转战到东北,参加了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斗争。他工作的地点是松江省尚志县元宝镇。松江省是现在黑龙江省的一部分,元宝镇就是《暴风骤雨》中的元茂屯。这期间,正是东北冰封雪冻的季节,农事不多,周立波经常同贫苦农民一起唠嗑,倾听他们无拘无束的谈天。话题从斗争地主到家庭琐事,从风土人情到个人遭遇……他在元宝镇工作了半年,每天和农民一起战斗和工作,了解了平常几年也了解不透彻的情况,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东北农民生动的语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1947年5月,周立波到松江省委编辑《松江农民报》。他亲身经历的土地改革的火热斗争,激励着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他写完第一部后,带着初稿又到松江省五常县的周家岗补充生活。周家岗是经过日寇并村集家的较富的大屯落,阶级斗争复杂尖锐,是省委土改工作的重点。周立波在这里生活了四个来月。后来他还到拉林与苇河的一些村屯和呼兰县的长岭区访问,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他补充、修改了小说的第一部,随后又花半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二部。《暴风骤雨》就这样写成了。1948 年东北书店正式出版了这部小说

视频

暴风骤雨 相关视频

著名作家周立波

参考文献

  1. 周立波:从战地记者到乡土作家,新华网,2019-4-2
  2. 暴风骤雨,AB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