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景益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景益鹏
性别
出生 1942年2月
国籍 中国
籍贯 浙江慈溪
民族
母校 浙江大学物理系
职业 天体物理学家

景益鹏[1] [2] [3] [4]



天体物理学家。1964年1月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籍贯浙江慈溪。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91年和1992年在意大利高等研究生院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宇宙结构和星系形成的数值模拟、理论研究和观测分析。在数值模拟方面,自主建立了一套针对宇宙高密度区域的多层网格、自适应P3M方法,开展国际领先的宇宙学数值模拟。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描述暗物质内部结构的三轴椭球模型,被观测证实,已被广泛应用于宇宙结构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在观测分析方面,提出暗晕占有数模型方法,并首次应用于星系巡天,建立了星系与暗物质分布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对宇宙暗物质结构的认识,该方法已成为测量星系周围暗物质分布的标准方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等。

教育背景

  • 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 1991年在意大利高等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
  • 1992年在意大利高等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1993-1994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 1994-1996年在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 1996年11月-1999年8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 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 2000年回国组建上海天文台德国马普青年伙伴小组。
  •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
  • 2003年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成就奖、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
  • 2004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独立完成人)、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称号,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才称号。
  • 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独立完成人)、第九届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
  • 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 2007年当选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 2009年获第七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再次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12年加盟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
  •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及领域

主要从事星系形成、宇宙结构形成、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原初扰动等宇宙学基础前沿问题的研究。

科研成果

主要奖项及荣誉

  • 2001 年国家“杰出青年”。
  • 2013 年国家“万人计划”。


学术成就及著作

主要著作

  • (1) Jing, Y. P. and Y. Suto, The Density Profiles of the Dark Matter Halo Are Not Universal,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00, Volume 529, Issue 2, pp.~L69-L72., 529, L69
  • (2) Jing, Y. P.; Jiang, C. Y.; Faltenbacher, A.; Lin, W. P.; Li, Cheng,Merger time scale of galaxies,RELATIVISTIC ASTROPHYSICS,Volume 966, pp. 69-70 (2008).
  • (3) Jing, Y. P., Y. Suto, and H. J. Mo, The Dependence of Dark Halo Clustering on Formation Epoch and Concentration Parameter,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7, Volume 657, Issue 2, pp.~664-668.
  • (4) Li, C., G. Kauffmann, Y. P. Jing, S. D. M. White, G. Börner, and F. Z. Cheng, The dependence of clustering on galaxy propertie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2006, Volume 368, Issue 1, pp.~21-36., 368, 21
  • (5) Lee, J., Y. P. Jing, and Y. Suto, An Analytic Model for the Axis Ratio Distribution of Dark Matter Halos from thePrimordial Gaussian Density Field,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5, Volume 632, Issue2,pp.~706-712., 632, 706
  • (6) Kang, X., Y. P. Jing, H. J. Mo, and G. Börner, Semianalytical Model of Galaxy Formation with High-Resolution N-Body Simulation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5, Volume 631, Issue 1, pp.~21-40., 631, 21
  • (7) Zhao, D. H., H. J. Mo, Y. P. Jing, and G. Börner, The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dark matter haloes,Monthly Notice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03, Volume 339, Issue 1, pp.~12-24., 339, 12
  • (8) Jing, Y. P. and Y. Suto, Triaxial Modeling of HaloDensity Profiles with High-Resolution N-Body Simulations,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02, Volume 574, Issue 2, pp.~538-553., 574, 538
  • (9) Jing, Y. P. and Y. Suto, The Density Profiles of the Dark Matter Halo Are Not Universal,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00, Volume 529, Issue 2, pp.~L69-L72., 529, L69
  • (10) Jing, Y. P., The Density Profile of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ibrium Dark Matter Halo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00, Volume 535, Issue 1, pp.~30-36., 535, 30
  • (11) Jing, Y. P., Accurate Fitting Formula for the Two-Point Correlation Function of Dark Matter Halo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1998, Volume 503, Issue 1, pp.~L9-L13., 503, L9
  • (12) Jing, Y. P., H. J. Mo, and G. Börner, Spatial Correlation Function and Pairwise Velocity Dispersion of Galaxies: Cold Dark Matter Models versus the Las Campanas Survey,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1998, Volume 494, Issue 1, pp.~1-12., 494, 1
  • (13) Mo, H. J., Y. P. Jing, and S. D. M. White, High-order correlations of peaks and haloes: a step towards understanding galaxy biasing,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1997, Volume 284, Issue 1, pp.~189-201., 284, 189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1] 景益鹏:导师拒绝霍金3年毕业,师弟景益鹏2年就获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