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易貢藏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易贡藏布

易贡错 圖片來自西藏在綫

位置    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

河长    286千米

最大支流  野共藏布

流域面积  13533平方千米

易贡藏布[1]也称“野共藏布”(藏语方言)、易贡河(汉语简称),即流经嘉黎县-波密县(八盖乡-易贡乡-通麦镇)的一条大河。河长286千米,流域面积13533平方千米,落差3070米。年均径流量约135亿立方米。

地理概況

  •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东部,是帕隆藏布右岸支流。源头称程雄曲,发源于嘉黎县阿扎镇雀隆村西北沃布尔沃玛附近,蜿蜒向东南流,经嘉黎县城,过阿扎村后称秀达曲,进入峡谷地带,在兴咔以东,左纳松曲后又称哈仁曲,在忠玉乡江巴东南左纳夏曲(霞曲)后称尼屋藏布,之后流入波密县境内,干流东南流过波密县八盖乡雄吉村后始称“易贡藏布”,继续东南流经易贡乡易贡错后,在通麦转西南流,过318国道上的通麦大桥后汇入帕隆藏布。
  • 上游:嘉黎县东部的大批河流(是易贡藏布的上游支流系列)称,如桑庆曲(与拉萨河的源头彭错拉共一个山头)、乌苏绒曲(Ogsogrong Qu)、雄曲桑青曲德曲、忠玉乡上游的河称哈仁曲(Gagring Qu)。
  • 区别:嘉黎县西部的河流称藏布如 麦地藏布是拉萨河的上游,还有尼都藏布。但是,拉萨河的源头之一彭错拉,不称曲,也不称藏布。
  • 中游:其主体位于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的八盖乡-易贡乡。在易贡乡的主要支流是麻果龙藏布,来自巴玉冰川(此巴玉并非林芝县那个巴玉乡),它流入易贡错。流经易贡错(易贡湖),為泥石流堵塞易贡藏布而形成的堰塞湖,多发地质灾害

流域特色

  • 易贡藏布流域内交通不便,偏僻山区仅有人行便道,跨越河流仅靠溜索简易吊桥
  • 河源区气候寒冷,多雪灾冰碛地貌发育。上游段河谷宽窄相间,宽谷段水流平缓,阶地发育,峡谷段水流湍急,两岸谷坡陡峻;中游河谷深切,水流湍急;下游河谷宽窄相间,以峡谷地貌为主。
  • 易贡藏布中下游地带原始森林广布,植被茂密。下游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是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还建有易贡国家地质公园
  • 通过易贡湖,由西北至东南,在通麦村汇入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的二级支流,帕隆藏布的最大支流。传统上,从嘉黎县忠玉乡(旧名忠义乡)开始称易贡藏布,而其上游称通天河金沙江
  • 底部在波密县通麦村。易贡藏布与帕隆藏布汇合处 附近的通麦是318国道上著名的通麦天险之地(通麦天险-排龙天险)。当地的通麦大桥一直是藏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易贡地区土地肥沃,是西藏主要农业区。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玉米油菜等,部分地区可种植茶叶。森林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易贡错是西藏著名风景区之一。

崩塌歷史

1900年章龙弄巴特大泥石流和2000年的易贡大滑坡是最著名的两次。1900年章龙弄巴特大泥石流堵塞易贡藏布的河道,形成了易贡错(易贡湖)。2000年的滑坡再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并于不久后决堤,在下游形成了洪水。2005年,当地在滑坡处建立了易贡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4月9日,易贡藏布下游左岸的扎木弄沟发生特大型山体崩塌滑坡,堆积物总量约3亿立方米,阻塞易贡藏布,导致易贡错水位持续上涨62天,6月10日堆积体溃决,溃决时最大洪峰流量约12.4万立方米每秒,造成重大损失。之后易贡错基本消失,形成一片网状河道,多汊流和江心洲。水系河流的切割多呈峡谷形态。流水的侵蚀作用十分强烈,薄弱的地质基础,陡峭的地形,强烈的侵蚀外营力作用,使这里成为山地灾害频繁发生的地方。

气候概況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向北输送,经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后,大部分水气再沿易贡藏布河溯江而上,直抵嘉黎县境内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为青藏高原东南部输送了大量宝贵的水分。因此易贡藏布附近从分水岭到河谷底部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其河岸到山顶依次为亚热带暖温带山地温带山地亚寒带高山寒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