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於梨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於梨华是一位在生活上豪爽,但在写作上非常细腻的人。傅士玲回忆,她曾说“我们要活得健康,是身心灵的全面健康”。(取自北美华文作家协会、於梨华家人提供)原图连结

於梨华,(1931年11月28日-2020年5月1日),祖籍浙江镇海,出生于上海,1947年举家迁往台湾,1953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同年赴美国进修,最终决定定居。她在求学时已开始写作,其短篇小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米高梅公司所设的文艺奖(Samuel Goldwgn Creative Writing Award)第一名。晚年在马里兰州的安养院生活。

早在台大就学期间。於梨华也尝以笔名方莉夏鸿鸣投稿,在《文学杂志》、《野风杂志》、《现代文学》等发表文章;自1963年推出第一本著作《梦回青河》后,笔耕不辍,至2009年间已出版逾20本小说[1]。文体精致,被誉为台湾六〇年代现代主义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留学生文学鼻祖,擅长刻画各种性格的人物。

1968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Albany)分校执教,教授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报刊杂志选读。1975年返中国访亲,被台湾政府视为“媚匪”列入黑名单,禁止回台并封杀其作品,至1985年解除。1983年夏被Yaddo Colony(耶都艺区)邀请为写作区员。1984至1985年得富尔布莱特奖(Fulbright Fellowship)到南斯拉夫与作家交流。1993年退休移居旧金山湾区。2006年获佛蒙特州Middlebury College荣誉文学博士[2]

台湾旅美作家於梨华2020年5月1日逝世,终年89岁。台湾作家季季于网上发帖表示,於梨华因感染新冠肺炎,于美国一所养老院病逝[3]

季季于脸书写道,於梨华于5月1日凌晨00:02因染新冠肺炎,病逝于美国华府一间养老院。(图/撷自季季脸书)原图连结

留学生文学的鼻祖

“于黎华精选辑”的主编及助理,也是曾经两年担任华府作家协会会长的傅士玲回忆,於梨华是一个“在生活上非常豪爽,但对写作非常细腻的人”,她一生写过800多万字,还有大量的手稿,“都整理收藏完好,每一份小说的手稿首页都有详细的角色表”。

“於梨华在台湾文坛有很重要的地位,她是留学生文学的鼻祖”,傅士玲说,於梨华以自己留学的经验创作了很多小说,其中包括成名作“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她将留学生的经历非常细腻的融入到小说里,包括留学生的孤独状态,想交朋友的心理,求学和求职过程中会面对的歧视和明争暗斗等等,让很多留学生都产生强烈共鸣”[4]

“於梨华的写作可谓与时俱进,从留学生活写到后来成家,在职业和婚姻中的奋斗和努力,都有小说来展现”,於梨华也在许多作品里写到关于美国华裔(ABC)的诸多经历和挣扎,“很多议题现在仍备受关注”。

以描写留学生生活见长的於梨华,虽对于外界所给予“留学生文学的鼻祖”之封号,言谈中带有一点谦虚的得意,她却不尽同意,因为她写的不只是留学生,更是整个时代。

於梨华眼神坚定地说,“一个作家最要写的就是他最知道的事情,我最知道的事情我才能够写得好、我才能够入情入理地写,打动我的读者。”於梨华不以目前的成就为傲,她认为,身为作家的义务就是要做更多事情,“我们有一支笔,那是很有力的东西,要好好利用它。”秉持著信念,於梨华的笔杆将持续为女性发声、写下历史。

因此,作为“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一代的她,生活周遭留学生的喜怒哀乐、事业情感成败、家庭问题、乡愁等,都成了她笔下动人的题材。

她写的是时代

谈起现代文学,一般人第一时间提及的无非是文学大家张爱玲白先勇。然而,回溯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四年的时代,於梨华却是一枝独秀、叱吒文坛。

“要说影坛上无人不知李丽华,文坛上则无人不知於梨华,你就知道在那个年代,於梨华是多么重要的作家,”尔雅出版社创办人、作家隐地回忆[5]

“於梨华小说中的哀感顽艳及情感的描写是深刻的,尤其是她写背叛后内心的怀罪,小说里面有很多社会的现实面,如今回想起来,还是非常棒,”作家廖玉蕙说。

随著年纪渐长、阅历渐丰,於梨华将目光移转至对女性的关怀,诸如家庭主妇的苦闷、夫妻不合、近亲性骚扰等,无一不展现她书写的力道。

“於梨华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而且她眼睛锐利,看事情一针见血,一句话就能把很复杂的事说得清清楚楚,”隐地赞扬。“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对于它的历史、过去来时路永远是关心的;一个真正优秀的国民,应该是有全盘思考。透过於梨华的小说,可以了解五、六○年代的人是怎么活著的,是怎么想法的,”隐地说。

作品年表

  • 1956〈扬子江头几多愁〉(Sorrow at the End of the Yangtze River)(又名“扬子江头的呜咽”)
  • 1963《梦回青河》(长篇小说) 《归》(短篇小说集)
  • 1965《也是秋天》(中篇小说集)《变》(长篇小说)
  • 1966《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说集)
  • 1967《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长篇小说)
  • 1968《柳家庄上》(中短篇小说集)[6]
  • 1969《白驹集》(短篇小说集) 《焰》(长篇小说)
  • 1972《会场现形记》(短篇小说集)
  • 1974《考验》(长篇小说)
  • 1978《谁在西双版纳》(游记) 《傅家的儿女们》(长篇小说)
  • 1980 《记得当年来水城》(散文集)
  • 1988《寻》(短篇小说集)  《美国的来信》(书信集)
  • 1989《三人行》(长篇小说)  《相见欢》(短篇小说集)  《情尽》(短篇小说集)
  • 1996《一个天使的沉沦》(长篇小说,原名《小三子,回家吧》)
  • 1998《屏风后的女人》(中短篇小说)
  • 2000《别西冷庄园》(散文集)
  • 2002《在离去与道别之间》(长篇小说)
  • 2008《飘零何处归》(散文集)
  • 2009《彼岸》(长篇小说)  《秋山又几重》(中短篇精选集)
  • 2015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长篇小说)、《小三子,回家吧》(长篇小说)、《黄昏,廊里的女人》(中短篇精选集),(以上三书收入於梨华精选集)。
  • 2016 《梦回青河》、《花开有时》(於梨华精选集)
  • 2017《林曼》、《变》、《雪地上的星星》(於梨华精选集)

视频

於梨华X于幼华联合新书发表会(纪州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