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斑芋螺」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Vcr對話 | 貢獻
(使用页面处理(copy edit、linkrot、refimprove)给页面添加标签)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 次修訂)
行 1: 行 1:
 +
{{Multiple issues|{{copy edit|date=2020年9月}}{{linkrot|date=2020年9月}}{{refimprove|date=2020年9月}}}}
 +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行 5: 行 7:
 
</div>
 
</div>
  
'''斑芋螺'''(学名:''Conus ebraeus''),是[[新腹足目]][[芋螺科]][[芋螺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在潮间带到浅海的岩礁区。<ref>{{cite web|url=http://shell.sinica.edu.tw/chinese/shellbase_detail.php?science_no=1543|title=国际贝库:斑芋螺|publisher=台湾贝类资料库|accessdate=2009-08-11}}</ref>
+
'''斑芋螺'''(学名:''Conus ebraeus''),是[[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芋螺科]](Conidae)[[芋螺属]](Conus) 的一种。 贝壳厚实短胖。具有外壳和水管沟。神经系统集中,食道神经环位于唾液腺的后方,没有被唾液腺输送管穿过;胃肠神经节位于脑神经中枢附近。口吻发达,食道具有不成对的食道腺。外套膜的一部分包卷而形成水管。雌雄异体,雄性具有交接器。嗅检器为羽毛状,齿舌狭窄。潮间带到水深20米的礁岩与珊瑚礁上。肉食性,以蠕虫、鱼类或其他软体动物为食。体内有毒腺,可射杀猎物,并能伤害捕食者,分布于整个[[印度]]-[[太平洋]],至[[中美洲]]西岸。
 +
 
 +
==分布范围==
 +
斑芋螺 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在潮间带到浅海的岩礁区。<ref>{{cite web|url=http://shell.sinica.edu.tw/chinese/shellbase_detail.php?science_no=1543|title=国际贝库:斑芋螺|publisher=台湾贝类资料库|accessdate=2009-08-11}}</ref>
 +
 
 +
==外形特征==
 +
斑芋螺长16-62mm,贝壳坚固,通常呈倒圆锥形,螺旋部低平,底色为白色,亚成体标本有时会混有粉红色。体螺层有3~4螺列,螺列为方形黑斑所构成;缝合面有放射状黑色斑。壳顶通常为粉红色。壳口白~青白色,壳口内面可见与外面相同的图案。 肩部具有弱结节。黄灰色的壳皮薄而透明、平坦。壳的边缘直,壳阶很大,渐窄,螺塔低,螺口窄,开于第一壳阶。倾斜的角度很大从而在壳阶的顶上形成一基台。螺塔呈阶梯状并有凹陷,还有一突出的中间壳顶。与身体平行的薄唇形成一贯穿壳阶全长的笔直而狭窄的孔眼。右侧裂有长沟,是它的壳口,壳口狭长,前沟宽短。厣角质,小。齿片大。没有颚片。吻和水管发达,在食道部位有腺体。
 +
 
 +
==习性环境==
 +
属热带地区的贝类,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水域中,潮间带到水深20米的礁岩与珊瑚礁上。平常昼伏夜出,行动缓慢,多以肉食为主,摄食其他[[软体动物]]、[[蠕虫]]及小鱼。芋螺体内的毒囊,经由输毒管的传送,传送毒液至化成箭状的齿舌。当猎物靠近时,它会将吻端伸出,将充满毒液的齿舌刺入猎物体中。芋螺的齿舌每使用一次,就会断一次,须经一段时间才会再长出来。壳口狭窄的芋螺毒性较低,而壳口越宽广,毒性也就越强。
 +
 
 +
芋螺的毒属蛋白质毒,与毒蛇的毒相似。被咬伤中毒则会红肿刺痛,经常出现的症状是灼烧感及麻木,接着逐渐蔓延全身,使得四肢无力,肌肉麻痹,意识幻散,渐渐昏厥,而最后的死亡导因是心肌无力。
 +
 
 +
==经济价值==
 +
肉可食,贝壳由黑白两种颜色构成的图案,壳型美丽,可供观赏,价值较高。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reflist}}
 +
 +
==外部連結==
 +
*[http://taibif.tw/zh/namecode/315681?order=solr_document_3&sort=asc&page=2 Conus ebraeus Linnaeus, 1758 斑芋螺]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
 +
*[http://taieol.tw/pages/137100 斑芋螺Species Conus ebraeus Linnaeus, 1758] 臺灣生命大百科
 +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
+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 ]]

於 2020年9月7日 (一) 19:05 的最新修訂

斑芋螺(學名:Conus ebraeus),是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芋螺科(Conidae)芋螺屬(Conus)的一種。貝殼厚實短胖。具有外殼和水管溝。神經系統集中,食道神經環位於唾液腺的後方,沒有被唾液腺輸送管穿過;胃腸神經節位於腦神經中樞附近。口吻發達,食道具有不成對的食道腺。外套膜的一部分包卷而形成水管。雌雄異體,雄性具有交接器。嗅檢器為羽毛狀,齒舌狹窄。潮間帶到水深20米的礁岩與珊瑚礁上。肉食性,以蠕蟲、魚類或其他軟體動物為食。體內有毒腺,可射殺獵物,並能傷害捕食者,分布於整個印度-太平洋,至中美洲西岸。

分布範圍

斑芋螺主要分布於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台灣,常棲息在潮間帶到淺海的岩礁區。[1]

外形特徵

斑芋螺長16-62mm,貝殼堅固,通常呈倒圓錐形,螺旋部低平,底色為白色,亞成體標本有時會混有粉紅色。體螺層有3~4螺列,螺列為方形黑斑所構成;縫合面有放射狀黑色斑。殼頂通常為粉紅色。殼口白~青白色,殼口內面可見與外面相同的圖案。 肩部具有弱結節。黃灰色的殼皮薄而透明、平坦。殼的邊緣直,殼階很大,漸窄,螺塔低,螺口窄,開於第一殼階。傾斜的角度很大從而在殼階的頂上形成一基台。螺塔呈階梯狀並有凹陷,還有一突出的中間殼頂。與身體平行的薄唇形成一貫穿殼階全長的筆直而狹窄的孔眼。右側裂有長溝,是它的殼口,殼口狹長,前溝寬短。厴角質,小。齒片大。沒有顎片。吻和水管發達,在食道部位有腺體。

習性環境

屬熱帶地區的貝類,喜歡生活在溫暖的水域中,潮間帶到水深20米的礁岩與珊瑚礁上。平常晝伏夜出,行動緩慢,多以肉食為主,攝食其他軟體動物蠕蟲及小魚。芋螺體內的毒囊,經由輸毒管的傳送,傳送毒液至化成箭狀的齒舌。當獵物靠近時,它會將吻端伸出,將充滿毒液的齒舌刺入獵物體中。芋螺的齒舌每使用一次,就會斷一次,須經一段時間才會再長出來。殼口狹窄的芋螺毒性較低,而殼口越寬廣,毒性也就越強。

芋螺的毒屬蛋白質毒,與毒蛇的毒相似。被咬傷中毒則會紅腫刺痛,經常出現的症狀是灼燒感及麻木,接着逐漸蔓延全身,使得四肢無力,肌肉麻痹,意識幻散,漸漸昏厥,而最後的死亡導因是心肌無力。

經濟價值

肉可食,貝殼由黑白兩種顏色構成的圖案,殼型美麗,可供觀賞,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國際貝庫:斑芋螺. 台灣貝類資料庫. [2009-08-1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