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戈壁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戈壁滩戈壁,源于蒙古语,意思是“难生草木的土地”。戈壁”在维吾尔语里面就是“沙漠”的意思。戈壁是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戈壁的形成是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雨影效应阻挡了雨云抵达戈壁地区而形成的。戈壁沙漠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中亚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国广袤的空间。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戈壁滩”“戈壁沙漠” 。[1]

中文名/外文名:戈壁 /蒙古语:Говь

意 思/亦 称:沙漠砾石荒漠等 /戈壁沙漠

地 位/汉语拼音:世界上巨大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gē bì

戈壁滩原图链接
戈壁滩原图链接

简介

位于蒙古高原中部,以戈壁滩为界蒙古高原被分为漠北漠南蒙古。古代自秦朝以来,汉字史书里以“大漠”、“瀚海”之称,戈壁滩也是蒙古帝国的老家,也是匈奴和突厥的活跃地点。

戈壁是指由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形成的荒漠地形,是荒漠的一种类型,按其成因砾质戈壁可分为风化的、水成的和风成的三种。沙漠也是荒漠的一种类型,是指沙质荒漠整个地面覆盖大片流沙,广泛分布着各种沙丘。在风力作用下,沙丘移动,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沙漠的地表会因为风的作用而发生变化的,沙丘会随着风向前层层推移,变化形成不同的形态。戈壁则不会发生这种状况,因为戈壁的地表是黄土还有稍微大一点的砂石混合组成的,其比例大概为1:1在戈壁滩上还有分布或多或少的植被,在起风的时候吹起的大多是尘土,风力大时也会出现风沙走石的景观,但是戈壁的地貌是不会改变的。戈壁是沙漠的前身,如果植被进一步减少,在风蚀的作用下就会慢慢演变为沙漠。

新疆境内分布着大面积的戈壁,戈壁滩上气候环境恶劣,降雨量很少,昼夜温差悬殊。戈壁上风速很快且持续很长时间,卷起大量砂石。戈壁的表层以砾石为主,看不见沙和土壤,会有一些耐、耐的小型植物生长。

怪圈现象
怪圈现象 怪圈现象 怪圈现象
戈壁滩原题链接
戈壁滩原图链接
戈壁滩原图链接

在新疆的戈壁滩上还发现了大面积罕见的神秘“怪石圈”。这些“怪石圈”位于 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连木沁镇火焰山北部戈壁滩上,占地面积约一万亩。“怪石圈”有大有小、有圆有方,有的为“口”字形串联状,有的为方形与圆形石圈混合摆置。其中一个被称为“太阳圈”的巨型石圈由4个同心圆组成,最大外圆直径约8米,最小的内圈已被破坏。在“太阳圈”的东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石圈。这些“怪石圈”所用的石头在附近的戈壁滩很难找到,起具有什么涵义也不被人所知。这片神秘“怪石圈”的形成及历史至今是个谜,有待专家考证。

戈壁是沙漠的前身,戈壁在风蚀作用进一步的侵蚀下就会演变成沙漠,戈壁是荒漠的一个类型。即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戈壁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冲积而成。当发洪水,特别是山区发洪水时,由于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渐减弱,在洪水冲击地区形成如下地貌特征:大块的岩石堆积在离山体最近的山口处,岩石向山外依次变小;随后出现的就是拳头大小到指头大小的岩石。由于长年累晒、雨淋和大风的剥蚀,棱角都逐渐磨圆,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石头(学名叫砾石)。这样,戈壁滩也就形成了。

拓展知识

戈壁滩,位于蒙古高原中部,以戈壁滩为界蒙古高原被分为漠北与漠南蒙古。古代自秦朝以来,汉字史书里以“大漠”、“瀚海”之称,戈壁滩也是蒙古帝国的老家,也是匈奴和突厥的活跃地点。戈壁滩东西约1600公里、南北约970公里、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沙漠。

分布

中国的戈壁广泛分布于温都尔庙百灵庙鄂托克旗盐池一线以西北的广大荒漠、半荒漠平地,总面积约45.5万平方千米。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踏在上面,沙沙作响。

中国几个主要的、大的沙漠和沙地主要位于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沙漠(包括沙丘和风蚀土地)总面积为71.29万平方千米,戈壁总面积为56.9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3.36%,其中新疆沙漠总面积为42.0万平方千米,戈壁面积为29.3万平方千米,位居全国沙漠和戈壁面积的首位。[2]

戈壁滩原图链接

特点

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

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

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研究和探索

古代丝绸之路在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西缘一线延伸时,横贯阿拉善沙漠南部且穿越嘎顺戈壁。戈壁地区最初是通过13世纪马可·波罗的生动描述而为欧洲人所知的,除此之外,他们在实际上一直并不了解这一地区而且没有到这一地区旅行过。

戈壁最有文化趣味的地区是中国敦煌市附近的佛教系列洞窟寺庙群。这些寺庙建于4~10世纪,在沙漠干燥的空气中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其中壁画文献的质量和数量一直无与伦比。对这一建筑群的科学研究,随匈牙利裔英国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斯坦因(Aurel Stein)在1907年发现千佛洞开始。

视频

参考文献

  1. [佚名. 景观:沙漠·戈壁[J]. 中国国家地理, 2012(10):354-359.]
  2. | 中国气象局,引用日期201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