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原图连接图片来源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在正常人的血液里有时有少数细菌侵入,但由于机体抵抗力而被消灭,如在机体抵抗力降低,并有感染病灶时,细菌可从病灶进入血液,机体未能将其全部消灭,细菌随循环可侵入骨骼。是否发生感染,要看当时机体对感染的敏感性,局部的抵抗力等条件决定。[1]

基本简介

解剖学

从解剖学上看,在长骨干骺端有很多的终末小动脉,循环丰富,血流较慢,利于细菌繁殖。细菌积聚愈多,毒力愈大,则消灭愈难,发生骨髓炎的机会也就增加。有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常积聚成团,在细小动脉内可形成栓塞,使该血管的末端阻塞,使局部组织坏死,利于细菌生长和感染的发生。临床上骨髓炎的发生常和外伤(扭伤、挫伤等)有关,局部损伤常为诱因,有利于细菌生长。[2]

进入骨髓途径

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多见(占80~90%),其次为链球菌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则少见。一般进入骨骼途径有三:

  1. 血源性:化脓性细菌通过循环在局部骨质发生病变,即为血源性骨髓炎。感染病灶常为扁桃腺炎、中耳炎、疖、痈等。患者大多身体衰弱,营养较差,过度疲劳或急性病后发生。外伤常为一诱因,病人有时有轻度外伤史,外伤有时决定发病部位,如局部轻度挫伤后可发生股骨或胫骨骨髓炎。
  2. 外伤性:系直接感染,由火器伤或其它外伤引起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未经及时彻底清创而发生感染,即为外伤性骨髓炎。骨与关节手主时,无菌操作不严,也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3. 骨骼附近软组织感染扩散引起,如脓性指头炎,若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指骨骨髓炎。总之,血源性骨髓炎常见的发病情况有:
  • 多发于营养不良,发烧初愈的儿童;
  • 常有病灶如疖、痈、扁桃腺炎等;
  • 骨髓炎常起于长骨干骺端;
  • 男孩发病较多。

骨髓炎的发生必须具备二个条件,即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同时存在。高度感染力的细菌侵入人体是外在因素,全身或局部骨骼的抗菌力降低是内在因素。以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为例说明其发生过程。

感染途径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原图连接图片来源于

进入骨骼途径

一般进入骨骼途径有三:

  1. 血源性:化脓性细菌通过循环在局部骨质发生病变,即为血源性骨髓炎。感染病灶常为扁桃腺炎中耳炎、痈等。患者大多身体衰弱,营养较差,过度疲劳或急性病后发生。外伤常为一诱因,病人有时有轻度外伤史,外伤有时决定发病部位,如局部轻度挫伤后可发生股骨或胫骨骨髓炎。
  2. 外伤性 系直接感染,由火器伤或其它外伤引起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未经及时彻底清创而发生感染,即为外伤性骨髓炎。骨与关节手主时,无菌操作不严,也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3. 骨骼附近软组织感染扩散引起,如脓性指头炎,若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指骨骨髓炎。

骨髓炎发生条件

骨髓炎的发生必须具备二个条件,即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同时存在。高度感染力的细菌侵入人体是外在因素,全身或局部骨骼的抗菌力降低是内在因素。以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为例说明其发生过程。在正常人的血液里有时有少数细菌侵入,但由于机体抵抗力而被消灭,如在机体抵抗力降低,并有感染病灶时,细菌可从病灶进入血液,机体未能将其全部消灭,细菌随循环可侵入骨骼。是否发生感染,要看当时机体对感染的敏感性,局部的抵抗力等条件决定。

从解剖学上看,在长骨干骺端有很多的终末小动脉,循环丰富,血流较慢,利于细菌繁殖。细菌积聚愈多,毒力愈大,则消灭愈难,发生骨髓炎的机会也就增加。有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常积聚成团,在细小动脉内可形成栓塞,使该血管的末端阻塞,使局部组织坏死,利于细菌生长和感染的发生。临床上骨髓炎的发生常和外伤(扭伤、挫伤等)有关,局部损伤常为诱因,有利于细菌生长。[3]

常见的发病情况

总之,血源性骨髓炎常见的发病情况有:

  1. 多发于营养不良,发烧初愈的儿童;
  2. 常有病灶如扁桃腺炎等;
  3. 骨髓炎常起于长骨干骺端;
  4. 男孩发病较多。

疾病病因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

在急性期中,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多数病例可获得治愈,但仍有不少病人发生慢性骨髓炎。形成慢性骨髓炎常见的原因如下:

  1. 在急性期未能及时和适当治疗,有大量死骨形成。
  2. 有死骨或弹片等异物和死腔的存在。
  3. 局部广泛疤痕组织及窦道形成,循环不佳,利于细菌生长,而抗菌药物又不能达到。

毒力基因的调控金葡菌的毒力基因调控极为复杂,受多种环境因素和细菌产物的影响。研究较多的是agr基因和sar基因,这两个基因可以上调细菌分泌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壁相关蛋白的合成。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葡萄球菌是耐药性最强的病原菌之一,该属细菌具备几乎所有目前所知的耐药机制,可对除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以外的所有抗菌药物发生耐药。[4]

诊断检查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原图连接图片来源于

病史

注意有无创伤史及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如疖肿、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有无急性全身症状如畏寒高热、脉速等。

体检

注意有无全身中毒症状,患部有无皮肤发红、肿胀压痛、关节功能受限等。

分层穿刺及X线

如抽刺液作细菌学检查、血液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度测定。同时进行X线摄片检查。

鉴别诊断

注意与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软组织感染及急性化脓性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

辅助检查

有条件者可行MRI及ECT检查。X线片上可以看到多量骨密质增生,因X线片表现为大片浓白阴影,难以看出狭窄的骨髓腔与小透亮区。分层摄片与CT检查可以探查出普通X线片难以辨出的小透亮区。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局部检查,配合X线片即可确定诊断。骨髓炎X线片早期变化不明显,晚期下颌支后前位片可见骨皮质不光滑,有小片死骨形成,或骨质增生。

治疗方案

  1. 全身支持及对症治疗,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补充维生素。中毒症状明显者可给予少量多次输血、降温、止痛等治疗。
  2. 急性期主张尽早静脉给予足量抗生素,通常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合使用,并根据药敏试验进行调整。
  3. 用石膏、夹板、皮牵引等行患肢抬高和制动。
  4. 应用大剂量抗生素48h后高热仍不退者或骨膜下穿刺有脓时应手术治疗,包括骨膜切开、钻孔或开窗。如已形成骨膜下脓肿,则应早期切开引流,髓腔内放置两根硅胶管进行抗生素溶液灌注冲洗。

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

按一般骨科手术前常规处理,但应注意:

  1. 详细检查并详阅X线片,明确死骨及死腔位置,确定手术切口途径等。
  2. 术前2~7d开始应用抗生素,用药前应作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度测定。
  3. 创伤所致的骨髓炎,手术前应预防破伤风。
  4. 必要时准备输血。

手术方法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原图连接图片来源于

病灶清除术

为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基本方法

  1. 切口长度应以能完全显露死骨及感染骨为度。注意切勿损伤主要神经及血管。
  2. 骨膜切开及剥离范围应按病骨及死骨大小和多少而定,不可剥离过多。
  3. 彻底切除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窦道及瘢痕组织,摘除所有死骨,引流不畅的死腔应予打开,但不可过多切除正常骨质。
  4. 如手术未遗留较大或较深的死腔,软组织条件好,可行一期缝合,并在髓腔内上下各放一根有侧孔的塑料管,分别作为冲洗和负压吸引用,术后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溶液冲洗7~10d,先后拔除冲洗管和引流管。如清除后有较大或较深的死腔遗留或软组织无法修补者,尚应同时进行消灭死腔或修复创面的手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肌瓣或肌皮瓣填塞术

适用于病灶清除后残留较大死腔者。应尽量选择邻近肌肉,但应避免采用肢体的主要屈伸肌,所用肌瓣不应过长,张力不宜过大。邻近无肌瓣可取时,可行吻合血管的游离肌瓣或肌皮瓣移植。

松质骨填塞术

在彻底清除病灶后,用髂骨片或其他松质骨填充死腔。此法易招致感染而失败,须慎重采用。一般多使用于局限性骨脓肿病灶清除后,或在病灶清除后局部骨质缺损多不植骨难以支持体重时。

含抗生素骨水泥充填术

清除病灶后将含抗生素的骨水泥珠充填,水泥珠可逐个拔出,也可在数月后一并取出后再进行植骨。

病骨切除术

身体某些部位如腓骨中上部、髂骨翼肋骨尺骨远端等的慢性骨髓炎,可将病变部分完全切除。

截肢术

创面经久不愈,肢体产生严重畸形、已发生癌变、肢体功能已大部丧失者可考虑作截肢术。

用药安全

对急性骨髓炎的预防首先应增加机体抵抗力,防止机体受到细菌侵袭。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营养,增强对疾病的认识能力。诸如疖、痈、急性扁桃腺炎已经发生,就应及早治疗,阻断细菌进入血液循环。

预后预防

预防注意

积极控制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对急性骨髓炎的预防首先应增加机体抵抗力,防止机体受到细菌侵袭。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营养,增强对疾病的认识能力。诸如疖、痈、急性扁桃腺炎已经发生,就应及早治疗,阻断细菌进入血液循环。

药物预防

  1. 外敷药物用金黄膏或露王膏外敷;也可用太乙膏掺红灵丹外贴。
  2. 西药用红霉素软膏外涂。
  3. 内服药则清火解毒利湿,用黄连解毒汤加减。以防止细菌的扩散。西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白霉素等。
  4. 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多发展为经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在急性期要适当治疗。
  5. 改善全身情况,控制感染与手术处理。由于重病长期卧床,尤其在血源性急性发作后。
  6. 除用抗菌约物控制感染外,应增进营养,必要时输血,手术引流及其他治疗。

视频

什么是骨髓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