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影像志现象1980第一辑第二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影像志现象1980第一辑第二辑(纪录片)原图链接来自 央视网 的图片

影像志现象1980第一辑第二辑》内容简介:上个世纪80年代开启了把“人”字大写的时代,它释放了国家的生产力和民间的力量,使中国人在这十年中第一次开始有了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80年代其实也是一个冲突的年代。中国与西方,传统于现在,个人与体制,主流与禁忌……所有这些矛盾的组合,把80年代变成一个激烈的战场和疯长的草原,铸造成前所未有的不断突破禁区的时代。在80年代这样一个大时代里,贯穿所有冲突的一条主线,无疑是对于自我个体价值的确认。于是,“80年代的新一辈”出现了,风云人物层出不穷。他们或者成为大力弘扬的英雄模范,或者成为时代偶像。

分集剧情

《现象1980》 第一辑 第4集 青春背影

1979年10月,由张仃、袁运生、袁运甫等艺术家共同创作的首都机场壁画宣告完成。其中,袁运生创作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大胆绘入3个沐浴的傣家女裸体,海外媒体称,“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而壁画随后面临的竟是十年被遮挡的命运,寻访壁画背后的故事。

《现象1980》 第一辑 第5集 壁画背后

在人们的记忆中,汪国真的名字是和青春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曾被千万少男少女诵读,他是80年代的流行符号,他的风靡成为一种现象。今天,这个名字已有些遥远,通过《青春背影》,让我们再去寻找记忆中那段诗歌的美好时光。

《现象1980》 第一辑 第6集 风起张蔷

80年代中期,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流行音乐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人主要的娱乐方式,流行歌手应运而生。十六岁踏足歌坛,顶着一头像鸟窝似的爆炸头,“劈”着嗓子翻唱了无数境外流行歌曲的张蔷,凭借超过千万的专辑销量,成为早期中国流行乐坛的代表人物。

纪录片流派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1]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2]”,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 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 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3]

视频

影像志现象1980第一辑第二辑 相关视频

第20讲 《夏日纪事》之生产过程
维尔托夫与《带摄影机的人》

参考文献